(共134张PPT)
高一语文课件:3.8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散文
【目标定位】
□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孟子》《荀子》两部著作的基本思想及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贾谊、韩愈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把握《过秦论》和《师说》的思想观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并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说理方法。
2.掌握四篇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句式。
□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聆听文中的济世警告,感受古人的襟怀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
【文本提要】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其中先秦散文两篇(《孟子》一篇,《荀子》一篇),汉贾谊文一篇,唐韩愈文一篇。这些文章或议论治国得失,或总结军事经验,或讨论学习问题,或探讨人才培养。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对话体论辩文,通过记述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说理形象,论辩有力。
荀子的《劝学》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气度恢宏,逻辑性强。
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提醒汉王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施行仁政,巩固汉王朝的统治。论述深刻鲜明,很有说服力、感染力。
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社会上只重门第,只认功名、权势,不尊师重道的不良风气,论述了从师之道。文章切中时弊,应时而作,取精用宏。
【学法指津】
1.重视诵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通顺、读流畅,进而读出语感来。只有熟悉了古文句读,才有可能进一步领会文章。要熟读每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还要求全文背诵。
2.结合语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加深对词语及课文的理解。
3.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靠的是积累,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掌握也要靠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4.把握观点。本单元学习鉴赏的重点是判断理解领悟每篇课文所要阐述的思想观点。思想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应结合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观点,品味思想感情,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当然,“论点”的判断可采用“位置法”,比如《劝学》一文,其中心论点就与第一句“学不可以已”有关,《过秦论》中心论点就是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研究写法。议论性文章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围绕文章中心思想探究其论证方法,体会其写作技巧,品味其表达效果。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师说》《过秦论》中对比论证的手法,均有效地证明了观点。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 孟 子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并能做出恰当的评论。
自孔子离世、儒分八家百余年后,战火纷飞,社会摇荡,而学术论坛则百花怒放,争奇斗妍。可以说,时代形势与人文思想都已大大变动。
非常的时代发生非常的事,非常的事需要非常的人才。于是,一位儒学大师横空出世。他率领一个庞大的游说集团,扛着“浩然之气”的大旗,反对纵横捭阖之说,抗拒杨朱、墨翟之学,折服诸子,周游列国,穿梭于君王门庭,宣传其仁义思想。他是谁?
他就是孟子。有人说,自孟子之后,再无圣人、大师的名号;孟子学说,再无人传。我们也可这样比喻:孟子的思想,就像一朵朵蒲公英,随风而飘,散落人间,遍处生根发芽,蔓延生长。孟子的思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孟子的魂魄,早已化为宇宙间浩然之气,引领世人,勇往直前。
七、名句默写
1.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______。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
【自主校对】
一、cù ɡǔ wū biē tún zhì xiánɡ xù tì piǎo sānɡ yè
二、1.“无”通“毋”,不要 2.“颁”通“斑”,斑白 3.“涂”通“途”,道路 4.“直”通“只”,只是
三、1.①仅、只。副词 ②价值。名词 ③与“曲”相对,不弯曲。形容词 ④正确。形容词
2.①打开 ②征发 ③花开 ④发射 ⑤出发
3.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 ④士兵
4.①尽 ②承受 ③超过,胜过 ④胜利 ⑤优美的
5.①庄稼收成不好 ②凶恶,残暴 ③不幸,多指丧事 ④杀人的人 ⑤不吉利的事
6.①更加 ②增加 ③施加 ④放在……之上 ⑤夸大
四、1.①把,介词 ②按照,介词 ③凭,介词 ④用,介词 ⑤来,连词 ⑥拿,介词 ⑦因为,介词
2.①助词,调整音节 ②助词,的 ③助词,的 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代词,代百姓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1.拟声词 2.“然”是“这样”,“而”表转折,却 3.制止,约束 4.耽误、错过 5.有的人 6.跑
六、1.名词作动词,击鼓 2.名词作动词,种植 3.名词作动词,穿 4.名词作动词,吃 5.名词作动词,称王 6.名词作动词,归罪 7.形容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8.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谨慎从事
七、1.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一、作者档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的文章恣肆雄辩、感情强烈、词锋锐利,善设譬喻,与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背景回放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一、整体悟读
孟子在本文中宣扬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 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和希望能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迫切心理,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治国思想,也就是要施行仁政。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扰民、制民产、办教育、申孝悌。
只不过这几方面的内容在文中不是并列的,而是呈递进形式出现的。例如第五段主要从简单意义上的不扰民、制民产方面而言,第六段则进一步宣扬制民产、办教育、申孝悌。所以第五段只说是“王道之始也”,而第六段则肯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局部涵泳
1.孟子为什么要批判梁惠王的治国之法?是如何批判的?
参考答案: 梁惠王的治国态度,是一种无所作为的“尽心”,其治国之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改良主义。东“移”西“移”,都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继承了孔子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对于梁惠王这种无所作为的做法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加以批判。
2.“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何在?
参考答案: “五十步”“百步”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临阵脱逃。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比其他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自动投奔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这个成语自古流传至今,说明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讽刺人们拘泥于表象的愚蠢心理。
3.孟子善用比喻,长于说理,善于雄辩,气势磅礴。你能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说明吗?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如第五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开放探究
对课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结合现在实际可以向哪些方面作合理的引申?
思路提示一: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思路提示二: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思路提示三: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思路提示四: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生繁衍,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来归附,民才能“加多”。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的观点实际上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解析: B项“庠”应为xiánɡ;C项“莩”应为piǎo;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答案: A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解析: 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答案: D
解析: 或:有的人。
答案: A
解析: C项都为代词,①为主谓之间,③为音节助词,⑤为结构助词“的”,⑥为音节助词,⑦为主谓之间,⑨为结构助词“的”,⑩为主谓之间。
答案: C
解析: A、B、C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解析: D.申:讲述,教导。
答案: D
解析: A.直:只是。同例句。
答案: A
答案: (1)B (2)A (3)C (4)D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10.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移民移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注】 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⑤阱:陷阱。
解析: “之”为代词,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回事。
答案: C
解析: A.兼词,相当于“之于”;B.代文王之囿/表商量语气;C.认为/以之为,把……作为;D.罪行/归罪。
答案: A
13.孟子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14.翻译句子。
(1)若是其大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
(2)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记载的。”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宣王说:“我的园林纵横各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
我听说国都郊区有纵横各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纵横各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15.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
(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
(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16.有人这样解释“守株待兔”:万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重蹈覆辙者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兔子?
请你运用创新思维,对下面三个词语作出新解。要求:①解说合理,富有新意;②语言准确,观点鲜明;③句式和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1)南辕北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邯郸学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施效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南辕北辙——谁都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何况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一流的马车夫、足够的盘缠,既能到达目的地,又能观赏一路的风景,何乐而不为呢?
(2)邯郸学步——学习总有失败的时候,遭遇了挫折就放弃,怎么会有新的发展呢?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善于学习,一定能取人之长,去己之短,成为最棒的一个。
(3)东施效颦——上天没有赐给我美丽的容颜,但我也有追求美的权利,寻找自己的美,让别人说去吧!
◇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要“不扰民”“不违农时”,要“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 孟子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梁惠王上》)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下》)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离娄上》)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科学发展,和谐相处
[文本回顾]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孟子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
地球——母亲,她往日那秀美的森林长发,早已像老人一般,变得不是枯黄就是脱落殆尽;她往日那漂亮的蓝色海洋衣衫,早已被污染得油迹斑斑,一片乌黑;她往日那丰满细嫩的土地肌肤,早已布满皱纹和创痕,到处被涂上难看阴冷的水泥;
她往日那结实的大气层外套,早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她往日那众多的孩子——鱼儿、虫儿、飞禽走兽,如今已所剩无几;她的乳汁不再甘甜;河流——她的血液,早已充满砂石和废液;她的气味不再芬芳——花儿凋谢,只剩下呛人的浓烟……
而今,当冰山消融,当沙尘暴肆虐,当藏羚羊成片地倒在残忍的盗猎者的枪口之下,不知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短浅的目光何时能够转变?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世纪之声是否能够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科学发展呢?
[应用角度] “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和谐社会”
巧用举例论证
[方法点拨]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为说服梁惠王,举例提到“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以此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喻说梁惠王要使民“加多”,必须实施仁政。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方法。举例论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事例。议论文中选择使用的事例,要典型、有代表性,应尽量选择最新颖的材料或者最有表现力的例子,保证其观点与文章观点一致,能真实、准确、充分、圆满地证明观点。
其次,举例之后及时展开议论。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论证的论据,根据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将思路推向论题,使论点进一步深入,才是论证的最终目的。
第三,议论文的语言务必简洁,忌拖沓冗长,宜言简意赅。尤其是叙述事例更要高度概括,多事例段对语言简洁要求更高。
最后,要注重积累,不断更新材料储备。如果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丰富而充实的素材库,写作文时,事例可以信手拈来,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并懂得举例后及时展开议论,那么选取恰当事例来证明论点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学以致用]
请以“学会包容”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 子
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说军事上,你还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太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性,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但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民本思想、仁政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表明了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为好辩,敢问何也?”你却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扺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
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这样的修养,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
[赏析] 文章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浓郁的抒情性。作者情动于内,发之于外,以情真意切的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辉和作者对孟子及孟子思想的钦佩,既拉近了作者与孟子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孟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短小的篇幅中表达了有类于常规又超越于常规的思想内涵。文章在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尾呼应;中间从孟子的时代、孟子的人性、孟子的思想及修养诸方面展开,严谨细密极有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