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07:5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
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A. 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 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 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 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A.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B. 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C.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 便利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下列是对京师大学堂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②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
③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④曾是清朝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建立的负责收集和保存本国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其历史沿革起源于()
A. 天一阁 B. 京师图书馆 C. 北平图书馆 D. 北京图书馆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该规定()
A.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B. 体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
C. 使教育事业开始重新走上正轨 D. 便利了国家收回教育主权
1905年南通博物院建立,这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其创办者是()
A. 韩伯禄 B. 梁启超 C. 张謇 D. 蔡元培
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
时间
课程
1903年
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物理及化学、体操等
1913年
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 等
1922年
公民、国语、算术、卫生, 工用艺术、体育等
A. 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 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下列对人类书籍发展历程的评述,其中正确的是()
①古埃及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②简策和帛书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书籍形式
③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④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
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 B. C. D.
截止到2019年,中国入选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数量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我国一直是“世界遗产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在健全申报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管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缔约国的高度认可。这表明()
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②中国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③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④中华古代文明的价值开始得到世界认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A. 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宗旨是(  )
A. 杜绝人类社会彼此杀戮的罪恶行径
B. 批判种族主义的反动谬论
C. 呼唤人类珍惜生命权,防止重蹈覆辙
D. 追悼在人类杀戮中蒙难的亡灵
廊柱是希腊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多立克柱高与直径比约为6:1,是一个完美的男性人体范本,爱奥尼柱高与直径比为8:1至9:1,表现了纤长的女性之美,比例与之相似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更加华丽,象征少女的妩媚。据此可知希腊的建筑文化(  )
A. 表达了对力量和公正的崇拜 B. 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C. 奠定了西方建筑艺术的法则 D. 见证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万神殿的圆顶传遍了整个世界,“宣告了宗教艺术对政治的胜利”。万神殿修建时,统治罗马城的是(  )
A. 君士坦丁皇帝 B. 哈德良皇帝 C. 图拉真皇帝 D. 朱理二世教皇
多立克柱式是雅典本土的建筑式样,简洁稳固;爱奥尼克柱式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精致纤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以多立克柱式为主体,后殿有四根爱奥尼克式柱子。山门和胜利神庙也是兼有两种柱式。这反映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质是(  )
A. 发扬民主 B. 包容 C. 以人为本 D. 理性
有学者指出:古罗马在建筑风格上现出来的高、完美更具世俗,更能让人振奋,却难以产生希腊神庙约神圣感。它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安剌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下列最能体现这些特点的遗产是(  )
A. 大斗兽场 B. 图拉真广场 C. 万神蹬 D. 圣彼得大教堂
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应具有的(  )
A. 真实性原则 B. 普遍性原则 C. 突出性原则 D. 完整性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应(  )
A. 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 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 充分利用适度保护 D. 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奥林匹亚遗址是古代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198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符合下列《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有(  )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特殊的见证
③作为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
④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情况下容易变得损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沈阳的努尔哈赤“汗王宫”存在与否曾困扰着历史研究者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史书记载,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东京城(辽宁省辽阳市)迁往沈阳。
明代茅元仪在《督师纪略》中记载努尔哈赤“筑宫于瓮城”,其在沈阳居所因此被称为“汗王宫”。虽然这段历史被《满族老档》等文献所印证,但在沈阳城内并未发现“汗王宫”的踪迹。
1982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盛京城阙图》,图上明确标注了努尔哈赤的住所位置。图中所绘“汗王宫”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建于高台之上。
2012年7月2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沈阳市内发现“汗王宫”遗址,与《盛京城阙图》标注王宫位置相符。其“宫”与“殿”分离的布局体现了明末女真人宫殿建筑理念。该遗址出土了两枚满文“天命通宝”铜钱和大量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同样的琉璃构件还见于辽阳东京城和沈阳故宫。至此,“汗王宫”遗址最终被确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考古人员确认“汗王宫”遗址的依据。
(2)简述“汗王宫”遗址发现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略
2.【答案】B
【解析】略
3.【答案】C
【解析】略
4.【答案】B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C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小学教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D.从表格,1913取消读经讲经,改为国文;1922年改修身为公民,可以看出中小学课程的变化表明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故D正确。
A.1903年读经讲经明显是古代传统儒学思想,故A错误。
B.民国时期基础教育从表格“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看各科基本都有,看不出重文轻理,故B错误。
C.1922年仍然开国语,不能说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故C错误。
故选D。??
9.【答案】C
【解析】略
10.【答案】B
【解析】略
11.【答案】A
【解析】略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全球化概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题干中“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古代和现代的科技、经济水平不同,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反映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故D项正确。
A.大众文化审美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的说明过于表面化,故B项错误。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没有突出题干的主旨,故C项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宗旨是呼唤人类珍惜生命权,防止重蹈覆辙,故C项正确。
A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化,排除。
BD两项不是宗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宗旨。
本题考查世界警示文化遗产的宗旨,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4.【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多立克柱高与直径比约为6:1,是一个完美的男性人体范本,爱奥尼柱高与直径比为8:1至9:1,表现了纤长的女性之美,比例与之相似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更加华丽,象征少女的妩媚”可以看出,古希腊建筑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故B正确;
材料信息未体现对公正的崇拜,排除A;
古罗马建筑奠定了西方建筑艺术的法则,排除C;
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考查古希腊建筑的廊柱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建筑的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5.【答案】B
【解析】万神殿修建于公元118年至公元122年,哈德良皇帝执政时期,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主要考查万神殿的修建者。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所学知识选出正确选项,主要考查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
16.【答案】B
【解析】“多立克柱式是雅典本土的建筑式样,简洁稳固;爱奥尼克柱式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精致纤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以多立克柱式为主体,后殿有四根爱奥尼克式柱子。山门和胜利神庙也是兼有两种柱式”这体现了雅典文化对小亚细亚文化的融合,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包容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历史遗产,解题的关键是“多立克柱式是雅典本土的建筑式样,简洁稳固;爱奥尼克柱式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精致纤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以多立克柱式为主体,后殿有四根爱奥尼克式柱子。山门和胜利神庙也是兼有两种柱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希腊的历史遗产,多立克柱式与爱奥尼柱式之间,整体、局部和细节都不相同,从开间比例到一条线脚,都分别表现着刚劲雄健和清秀柔美两种鲜明的性格。
17.【答案】A
【解析】大斗兽场与“古罗马在建筑风格上现出来的高、完美更具世俗,更能让人振奋,却难以产生希腊神庙约神圣感。它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安剌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相符,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解题的关键是“古罗马在建筑风格上现出来的高、完美更具世俗,更能让人振奋,却难以产生希腊神庙约神圣感。它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安剌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罗马的历史遗产,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继承古希腊,但达到了后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主要原因就是罗马人发明了水泥,这种火山灰,石灰和水的混合物相当于现代的混凝土。
18.【答案】A
【解析】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当地政府在古建筑群已经损坏的前提下再进行全面翻修和扩建,这主要破坏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的原则,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解题的关键是“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
19.【答案】D
【解析】《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世界遗产要适度开发,不要进行报复性修复,故D项正确;
全力开发推向市场显然不符合适度开发原则,故A项错误;
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是封闭保存,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的价值,故B项错误;
充分利用说法错误,应该是适度利用,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学生结合我们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措施来分析。
为了确保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把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总之,就是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反对增加新的不协调的建筑,反对滥加假古董,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
2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有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特殊的见证,作为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故①②③正确;
④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1)平遥古城:明清汉族传统县城。徽州古村落:明清传统乡村民居。
(2)特性:礼制等级。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家族中心。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天人合一。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
(3)保护: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开发: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解析】略
22.【答案】(1)依据:遗址地点与《督师纪略》、《满族老档》、《盛京城阙图》等文献记载相符;建筑风格具有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出土文物符合努尔哈赤的身份地位。
(2)意义:进一步奠定了沈阳作为清文化根脉的地位;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家乡文化认同感。
【解析】(1)本题考查“汗王宫”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明代茅元仪在《督师纪略》中记载努尔哈赤‘筑宫于瓮城’,其在沈阳居所因此被称为‘汗王宫’。虽然这段历史被《满族老档》等文献所印证”1982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盛京城阙图》,图上明确标注了努尔哈赤的住所位置“2012年7月2日,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沈阳市内发现‘汗王宫’遗址,与《盛京城阙图》标注王宫位置相符”可得遗址地点与《督师纪略》、《满族老档》、《盛京城阙图》等文献记载相符;根据材料“其‘宫’与‘殿’分离的布局体现了明末女真人宫殿建筑理念”可得建筑风格具有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该遗址出土了两枚满文‘天命通宝’铜钱和大量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同样的琉璃构件还见于辽阳东京城和沈阳故宫”可得出土文物符合努尔哈赤的身份地位。
(2)本题考查“汗王宫”遗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进一步奠定了沈阳作为清文化根脉的地位、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对家乡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归纳“汗王宫”遗址发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