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宋史职·官志》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上述机构设置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B.统筹国家财政收支 C.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D.减少中央决策失误
2.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提高了转运使的权力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3.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为配合王安石变法,在原二府三司之外,增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然次年神宗却单独诏曰“今大端已举”,将“其罢归中书”。该司被撤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该司变法使命已经完成 B.权势过盛违背宋室家法
C.中枢机构间的争夺权力 D.王安石失去宋神宗信任
4.通进银台司是北宋掌握政令封驳的机构。11世纪前期,国家军事决策由二府(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协商后,经皇帝批准便可直接执行。有官员上奏道:“(通进银台司)有封驳之名,曾无改正之实。”这说明
A.通进银台司的职权发生异变 B.分权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
C.紧急事态影响中央政务运作 D.二府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5.宋朝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活跃的王朝,然而在民间却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民间会形成此谚语的原因是
A.宋朝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D.宋朝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6.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命曹彬率军进攻南唐,李后主派人恳求宋军退兵,说南唐事宋如父子,宋太祖说:“天下一家卧構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南唐最终被灭,北宋相继灭掉南方政权和北汉,这意味着
A.北宋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B.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结東
C.武人专横跋扈局面结東 D.中央加紧对地方的控制
7.汉朝先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封国、刺史、州牧等管制;唐则分天下为若干道,设观察使等官,还于监察之旧;宋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转运使等官职分其权。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央机构得到调整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割据势力彻底瓦解 D.监察体系走向完善
8.《宋书·百官志》记载:郡守,秦官。秦灭诸侯,随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汉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为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晋成帝成康七年,又省诸郡丞……宋太祖元嘉四年,复置。据此可知
A.郡的设置最早出现于秦朝 B.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
C.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 D.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具有延续性
9.宰相出现后一直是百官之首,但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百官都想做宰相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主官与宰相同为三公
10.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11.(宋)天圣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这反映了宋代
A.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 B.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
C.经世致用已深入人心 D.科举是选官唯一途径
12.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
13.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1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15.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有关的是( )
A.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否认财政困难的症结是兵多官臃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16.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
17.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 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 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18.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19.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20.某大臣在边疆战事紧急之际向皇帝上书指出:“(本朝制度)分军、民为二体,别文、武为两途,宣敕并行,议论难一,事无任责,更相顾望”。该大臣批判的制度在机构设置上
A.由大司马、常侍、散骑等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决策
B.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都等同于宰相
C.为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
D.有官无吏、地处内廷且办事效率高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差役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限制中,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当时面临着什么突出问题,并分析改革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庆历三年,仁宗启用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剑锋所及直指北宋整个官僚集团,革新终极目标是“法制有立,纲纪再振”。范仲淹要求谏官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坚守监察职责的道德,不惧权势,敢于牺牲;同时,希望朝廷能对谏官恩威并施,既要激励谏官与贪腐作斗争,又要防止谏官与不法臣僚勾结。此外,加强对官员的全面监察和考绩,对官员的监察上,多途并举,注重发挥台谏监察功能,对“诸道知州、同判,毫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政者,几皆可奏降”。鼓励官民上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对官员的考绩作为官员监察的一个重要手段,范仲淹建议京朝官需要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从而压缩京城中冗官的数量,提升了官员德、才素质,为北宋的政治舞台吹进了一丝奋进的微风。
——摘编自杨永亮《范仲淹政治变革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庆历革新中监督官员的措施。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所以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属于中央官制,其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不会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所以A错误;“统筹国家财政收支”属于三司的职责,不是设置这一机构的根本目的,所以B错误;材料中机构的设置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无关,所以D错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悉出于三司”,可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了提高转运使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这种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
3.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三司条例司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王安石变法,后大局已定又将其“其罢归中书”,这主要是因为该司权势过盛违背宋室家法,B正确;当时变法的使命并未完成,A排除;材料与中枢机构政权夺利无关,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进司掌接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文武近臣奏疏进呈,以及颁布之事。银台司掌抄录奏状,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材料中“(通进银台司)有封驳之名,曾无改正之实”,说明了通进银台司有名无实,紧急事态影响中央政务运作,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其职权的变化,只是通进银台司有名无实,故A错误;“分权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权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故B错误;北宋二府三司相互制约、相互协作,没有一体化趋势,故D错误。
5.B
【详解】
材料中谚语的意思是:北宋时期,民间认为男子汉不要去从军,否则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反映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故选B项;A、C、D三项都与此现象的出现无关。
6.B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北宋灭亡地方割据政权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故选B项;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项;武人专横跋扈局面结束是宋代重文抑武方针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汉朝先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封国、刺史、州牧等管制;唐则分天下为若干道,设观察使等官,还于监察之旧;宋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转运使等官职分其权”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从汉至唐宋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地方机构的调整,不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涉及割据势力,排除;监察体系走向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B。
8.D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在很多朝代均有设置等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具有延续性,故答案为D项;郡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9.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掌管监察的御史与宰相相互制约,说明当时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下降,皇帝的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御史制约宰相,并不是御史想做宰相,故排除A;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从汉代就开始改变,故排除B;北宋时期,监察主官与宰相并不同为三公,二者不属于统一体系,故排除D。
10.A
【详解】
根据根据“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可得出政府可增加收,同时在购买所需物品时赚取差价,增加收入,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与抑商无关,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
11.B
【详解】
根据材料“(宋)天圣进士……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文士也。”可知宋代重用文人,这是宋代加强统治的独特措施,故B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故A排除;材料信息与经世致用无关,故C排除;科举不是唯一途径,且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D排除。
12.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北宋初年,枢密院最高长官及下设官职基本上都由文官担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枢密院的官员基本全是文官,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分工情况,故排除B;材料“秉皇帝旨意”说明北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枢密院与中书门下的关系情况,无法得知二者相互制衡,故排除D。
13.D
【详解】
根据“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可得出其强调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指其策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其贡献,排除B;“明析”的说法错误,排除C。
14.D
【详解】
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因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权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排除C。
15.D
【详解】
王安石强调解决国家财政问题,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故选D;王安石强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性,没有体现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也没有体现改革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AB;王安石认为兵多官臃是财政困难的症结,C错误。
【点睛】
16.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参知政事最初的设置是没有实权的,设立这一职位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宰相赵普处理政务,因此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B正确;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改变早在汉朝以后就不断开始被削弱,A排除;材料未涉及枢密院、盐铁司、户部司及度支司等机构,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是王安石的均输法,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项正确;A项错在打击远程贸易行为,排除;该做法有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收入的作用,但不是王安石实施改法的目的,排除B;C项说法错误,该法没有起到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排除。
18.B
【详解】
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B正确;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君臣关系,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D。
19.A
【详解】
根据“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可知,程颢认为青苗法造成转运司盘剥人民,逐利风气日兴,尚德之风渐衰,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问题,排除B;材料反映青苗法破坏了社会风气,CD两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20.C
【详解】
材料是对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描述,其中在二府三司制下,为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C正确;A是对汉武帝时期中朝制度的描述,排除;B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描述,排除;D是清朝军机处的描述,排除。故选C。
21.(1)不足:未能在变法开始立刻推行(或推行退缓);局限在少数地区(或未能在全国推广)。
原因:统治者推行改革的立场摇摆不定(宋神宗的动摇);改革遭到大官像大地主的反对;改革的时机不成熟。
(2)问题:财政危机。
影响: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详解】
(1)不足:根据材料“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可归纳出未能在变法开始立刻推行;根据材料“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可归纳出局限在少数地区。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统治者的态度、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及改革条件不成熟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问题:从材料中的措施和 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财政问题。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免役法及方田均税法等措施的影响可从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阶级矛盾、推动农业发展及增加政府收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1)原因:①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②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辽夏困扰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③北宋官僚集团,法制混乱,纲纪松懈;④宋仁宗支持并推动范仲淹变法。
(2)措施:①提高谏官素质,并对其恩威并施;②注重台谏监察功能,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③鼓励官民上书,强化监察;④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精减官员。
【详解】
(1)根据材料“庆历三年,仁宗启用范仲淹推行庆历革新”可知,宋仁宗支持并推动范仲淹变法;根据材料“剑锋所及直指北宋整个官僚集团,革新终极目标是‘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可知,北宋官僚集团,法制混乱,纲纪松懈;根据材料“范仲淹建议京朝官需要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从而压缩京城中冗官的数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从庆历革新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北宋土地兼并严重,辽夏困扰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2)根据材料“范仲淹要求谏官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坚守监察职责的道德,不惧权势,敢于牺牲;同时,希望朝廷能对谏官恩威并施,既要激励谏官与贪腐作斗争,又要防止谏官与不法臣僚勾结”可知,提高谏官素质,并对其恩威并施;根据材料“加强对官员的全面监察和考绩,对官员的监察上,多途并举,注重发挥台谏监察功能”可知,注重台谏监察功能,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根据材料“鼓励官民上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可知,鼓励官民上书,强化监察;根据材料“范仲淹建议京朝官需要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从而压缩京城中冗官的数量,提升了官员德、才素质”可知,延长京官的勘磨年限,精减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