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6:5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说出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
2.夏、商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3.西周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温故知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课标要求
重点:
(1)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征;
(2)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3)商周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
(4)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作用及其特点
重、难点
19


卿大夫

诸侯
庶民
01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03
管辖食邑
05
得田而耕,
缴税、赋役
02
管辖国邑
公—侯—伯—子—男
04
服务,食禄
分封等级示意图
分封制的确立: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分封制的目的及分封的对象?
史料研读
分封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分封的对象:同姓诸侯(鲁晋燕……)
先代贵族(宋……)
异姓功臣(齐秦楚……)
材料三: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材料四:(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分封制的影响是什么?
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①分封起到拱卫王室,巩固统治的作用;
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消极: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
历史概念阐释
即宗子,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嫡 子
嫡长子
大 宗
小 宗
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宗法制的确立:
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嫡即正妻,是正妻所生的儿子
《吕氏春秋》载:“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宗法制确立的原因是什么?

防止统治者之间因权力继承和财产分配问题而发生纷争内乱,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22
根据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分析宗法制的特点,并根据所学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23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
关系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远近亲疏;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炊具
礼器,等级地位的象征
政治权力的象征
青铜是权力的象征。——张光直《青铜时代》》
鼎的功能是如何演变的?
问题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饕餮纹
重祭祀,尚鬼神
沟通天地
材料一: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
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尚书·盘庚》)
材料二:天其永命我于兹新邑(《尚书·盘庚》)
材料三: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
占卜祭祀
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机构(家国同构)
古代中国很多关于国家的观念和社会的制度,都是从家庭、家族、宗族这里引申出来的,这种合理性认同来自人们对于身边的家庭、家族、宗族秩序的理解,人们觉得这个秩序有道理、可以依赖,所以被逐渐放大,就成了普遍伦理和国家制度。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机构(家国同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问题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中国大通史1:导论·史前》卷
考古学与古史体系的时代对应关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考古学时代
传统史学的
古史体系
年代
社会形态
主要经济生活方式
旧石器时代晚期
伏羲氏
燧人氏
距今5万-1.2万年
原始群、氏族
渔猎、采集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神农氏
距今1.2万-7000年
氏族、部落
渔猎、农业、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时代
炎帝、黄帝
距今7000-5000年
部落、酋邦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前期
颛顼、帝喾
距今5000-4500年
邦国的草创期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后期
尧、舜、禹
距今4500-4000年
邦国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青铜时代
夏、商、周
距今4000-2000多年
王国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
铁器时代
秦至清
前221-1911年
帝国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
24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周时期的经济
商周时期的文化
25
04
《尚书》与《周易》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是三代时期的历史文献即传说资料的汇编。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
《周易》:是周朝时形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其内部记载了许多阴阳矛盾的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02
青铜器
从夏朝至春秋末期,我国的青铜铸造艺术逐渐成熟,前后历时十五个世纪。数量多,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03
天文立法
天象观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夏朝立法:《夏小正》
干支纪日:商朝
01
甲骨文
商朝时出现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是商朝的占卜记录,记录了商王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
中华文化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
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
2.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化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并且一直延续发展下来的文化。
课 堂 检 测
1、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子( )
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母、父系氏族社会
国家制度
经济文化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三皇五帝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