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精讲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精讲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12: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水碧草,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隐居杭州之后,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
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
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最为著名。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
A级
1.读文章开头(1-2段)和结尾部分(12-14段),说一说 “文学之秋”和“故都之秋”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读文章3-11段,根据图示,梳理文意,概括内容。
B级
1.结合A级相关内容分析,本文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2. 赏析本文开头(1-2段)和结尾部分(12-14段)的艺术特色。
层次划分
重点写作对象
诗化概括文意
第3段
秋院
小院闲坐赏秋色
第4段
第5段
第6-10段
第11段
文人墨客对秋的相同感触(文学之秋)是: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故都秋的深味(故都之秋)是——
清、静、悲凉
层次划分
重点写作对象
诗化概括文意
第3段
秋院
小院闲坐赏秋色
第4段
秋槐
落蕊无声帚留痕
第5段
秋蝉
秋蝉残声唱北国
第6-10段
秋雨
斜桥树影话秋凉
第11段
秋枣
秋日胜果满枝头
本文的开头结尾部分的突出艺术
特色是:
篇章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和中间并列分层
表现手法上的比喻、排比、对比、衬托
抒情上的直抒胸臆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中间并列分层
第1段呼应第14段,都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发自肺腑、熔铸于生命的喜爱之情。
第2段呼应第13段,作者用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通过自己对南北之秋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首尾呼应,结构完美,对比烘托之中,文章中心愈发突出,文章主旨更加明显。
中间各段是并列结构,对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修辞上的比喻、排比、对比、衬托
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赏析:这一句运用对比修辞。拿秋和“名花”“美酒”作对比。高贵典雅,名花最美的状态是半开的状态;名酒贵重高雅,喝名酒最佳的状态是小杯浅酌以至半醉。而秋不是名花而是蓝色牵牛花随处开放,随时欣赏;是烈性十足、辣味上头的二锅头,端起大碗,一饮而尽。这种全开、全醉的状态才是故都的秋味。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文学之秋——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用南国之秋和文学之秋烘托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表现作者对北方之秋的喜爱。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娇小体黄
逗玩邀宠
鲜嫩味短
精烹细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抒情上的直抒胸臆
最后开头、结尾都有直抒胸臆,情感饱满真挚。表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款款深情。尤其是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更能见出,郁达夫对爱这故都的秋,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郁达夫
A级
1.读文章3-10段,找出3个你最喜欢的景物描
写的句子,并分析其特色。
2.作者各段所选之景,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
“清、静、悲凉”之特点的。
B级
1.作者为什么选取寻常景物而不写名胜之秋?
2. 作者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清、静、悲凉”?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秋院静观
小院闲坐赏秋色
小院闲坐赏秋色
一椽破屋
很高很高的天空
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 ,蓝色的牵牛花
颜色
暗灰
碧绿
淡淡
淡蓝
特点
冷清
萧瑟
冷色调
秋色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
明艳之色有,热闹地方也有,作者却避而不写。
悲凉
落蕊无声帚留痕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细腻
清闲
落寞
槐树落蕊
听觉
味觉
触觉 :
视觉
:无声
:无味
极细微
极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清 静 悲凉
秋蝉残鸣
秋蝉残声唱北国
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悲切的蝉鸣,每一声都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氛围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秋雨话凉
天灰沉沉的
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的雨声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雨话凉,郁达夫站在街头,看到的人很多很多,他偏偏选了两们都是闲人。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被打上了故都的烙印,他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故都特有的都市闲人来谈故都的秋风秋雨,就特别有一种沧桑感和悲凉感。所以,我们觉得,在秋雨话凉这个段落中,我们能看到郁达夫先生他那种很独特的生活情趣。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秋雨话凉
枣树也是北国秋天很具代表性的事物,鲁迅先生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枣树的枝干遒劲疏朗,郁达夫笔下的枣树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而非人工种植的,淡黄微绿的枣不是甘甜的,必有苦涩的味道,从色调和味道来讲也是对“清、静、悲凉”的呼应。
秋枣
秋日胜果满枝头
“清、静、悲凉”原因探究:
1、 郁达夫自幼丧父、留学日本饱受屈辱、歧视,个人气质上是多愁善感、感伤忧郁、自卑消极的。
2、郁达夫在日本有过几段不成功的恋情,始终“沉浸在失恋的旋涡”中,回国后进入包办的旧式婚姻,他的前两次婚姻是不成功的。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
3 、旧中国政治黑暗,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曾是左翼作家、活动家的他此时蜗居杭州,逃避现实,离群索居思想苦闷。
4.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他的散文通常流露出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郁达夫给人的印象总是忧郁的,忧郁的爱着,忧郁的活着,忧郁的死了。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全文总结: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实、秋形、秋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郁北国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情的热爱赞美,对古都北平的神往、眷恋,对淡薄、恬静、悠闲生活的生活情趣的追求,以及他内心深处深沉的忧思和落寞。
故都的秋
秋院图
落蕊无声帚留痕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枣图
小院闲坐赏秋色
斜桥树影话秋凉
秋日胜果满枝头
秋蝉残声唱北国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