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 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秦朝统一的条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2.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对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作出历史解释。
3.了解秦末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和条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探学新知
秦的统一
1.条件
(1)客观条件: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条件
①经济上: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政治上:数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为秦的统一莫定基础。
2.过程
(1)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
(2)策略:远交近攻。
(3)结果: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3.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措施 内容
确立皇帝制度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设立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推广郡县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4.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内容
经济方面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
政治方面 颁行法律;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
军事方面 南征越族,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5.影响
(1)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影响深远。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
内容 表现 影响
秦始皇 经济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修驰道、直道等工程 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军事 开拓边疆和修筑长城
政治 出外巡游、封禅;刑法严苛
文化 “焚书坑儒” 摧毁许多先秦珍贵文献,影响恶劣
秦二世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
①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②直接原因:戍卒遇雨误期,按律将被处死。
经过
①时间:公元前209年
②领导者:陈胜、吴广。
③建立政权:“张楚”
结果: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楚汉战争
(1)刘邦胜利:“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2)项羽失败: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深化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
答案:(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
(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等;第二小问,法家在汉代以来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的时候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此,法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派别消失,但是法家思想并未消亡,而是融入儒学当中。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朝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第二小问,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纷纷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在于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因此中央能够垂直管理地方;第三小问,郡县制的实行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我国贵族政治逐步向官僚政治转变。
随堂训练
1.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则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统一逐渐成为时人共识 B.良好的吏治利于秦的崛起和统一
C.百家争鸣局面即将结束 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
2.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3.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统一文字( )
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5.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
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
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 B.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6.由于秦之统一,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这主要说明秦的统一( )
A.使各民族生活习俗趋同 B.扩大我国疆域并形成基本格局
C.促使我国人口数量增加 D.使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
7.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 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
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
8.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9.楚汉战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 )
A.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B.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C.楚汉战争推动秦律的发展 D.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其百吏……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等信息反映出秦国良好的吏治,这种现象有利于秦的崛起和实现统一,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于统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这种良好吏治不能佐证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秦朝在确立皇帝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名位配套制度,这些名位和称呼只能由皇族独享,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项。B项曲解了题干主旨。C项不能全面体现出题干的主旨。D项表述只是现象的反映。
3.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秦以后的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关系,排除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文字的作用。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但是与材料强调的对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在秦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A正确。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故选:A。
6.答案: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几乎焚毁诸子百家的全部书籍,除了医书和农书,又坑杀很多名儒生方士,目的就是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强化统治,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B项;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严刑峻法,排除C、D两项。
9.答案:C
解析:“约法三章”“作律九章”等均体现了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楚汉战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而非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排除B项。霸王、汉王和分封制度无关,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