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7: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 案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政治与经济等内容,认识每个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时空分布、早期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演变历程,了解原始人类、早期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知道我国原始人类空间分布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统治区域以及社会发展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对原始人类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实史料的学习分析,掌握史料分类、分析、运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认识阶级、国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的途径与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分布、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部落、国家、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国人暴动”、青铜时代等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正确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一般规律,客观定位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的多源性,认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脉络。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夏商周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国家之一,借以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国人暴动”。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国人暴动”的作用。
探学新知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
(2)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文化遗存 表现 总体特征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1)生产工具;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
(2)生活状况: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文化遗存多,且分布广泛。
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代 发展状况
原始人群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三皇五帝时代
(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炎黄部落联盟: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初祖。
②“禅让”制:尧、舜时期,采用“禅让”方式传承联盟首领之位。
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
(2)政治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③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④夏朝对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区之外的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华的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夏桀,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商
(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文化: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经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4)政治
①商朝国家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③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
2.西周
(1)沿革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镐京。
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③灭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制度 主要内容 作用 二者关系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补充,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宗法制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体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①地位: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基本实行井田制。
③灌溉:有沟渠灌溉。
④农具: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深化探究
1.“中国”与“中国人民”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5世纪的《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
材料二 就我所知,“中国人民”这一名称的提出,首先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就是说“中国人民”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指出材料一所引两则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含义。由此,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认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绣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请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答案:(1)“何尊”是实物资料,属一手资料,考证“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更准确;《尚书?梓材》是文献资料,属二手资料,年代较远,文中“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缺乏直接证明。但二者记录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证“中国”一词的出现。
(2)含义:“中国”指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中国人民”指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 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小到大逐渐由各民族融合而成;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中华民族所在地域不断扩大。
解析:(1)从材料可知,“何尊”是实物资料,属一手资料,考证“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更准确;《尚书?梓材》是文献资料,属二手资料,年代较远,文中“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缺乏直接证明。但二者记录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证“中国”一词的出现。(2)第一小问,由“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可知,“中国”指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由“《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可知,“中国人民”指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族是由小到大逐渐由各民族融合而成;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中华民族所在地域不断扩大。
15.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封君与周王室”“宗族纽带”“亲戚”“亲缘网络”等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从政治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伊嘏(伟大)文王”作答;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随堂训练
1.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 )
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 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2.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3.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4.杜佑《通典》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这反映了黄帝时代( )
A.土地私有,家庭合作 B.授民以田,设立田制
C.确立井田,实行分封 D.井田充足,纷争消除
5.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此举旨在( )
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 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 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6.《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帝禹之子启通过合法的手段继位 B.《史记》比《战国策》的可信度更高
C.可以确定“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暴力争夺的结果
7.《史记》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该材料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是( )
A.禅让制未被突破 B.禹将天子位传启 C.王位世袭制开始 D.禹将王位禅让启
8.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前所罕见。据此可推知( )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一定增长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9.商朝中央官职大体可分为文职官、武职官和史官三大类,地方则有侯、甸、 男、卫等行政长官。这说明商朝( )
A.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10.下图是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该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有( )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论语》记载:“列诸主在太祖庙堂,太祖之主在西壁东向,太祖之子为昭,在太祖之东而南向,太祖之孙 为穆,对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东陈,在北者曰昭,在南者为穆,所谓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 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于父也。”这表明( )
A.宗法制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12.有学者指出,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这不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替,自此,礼乐文化、宗亲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缺乏连续性 B.周代政治抛弃神权色彩
C.周代文明更具进步性 D.礼乐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可知是我国早期的文字,是人们用来记事、传递信息的媒介,故A项正确;甲骨文的出现是汉字体系成熟的表现,而不是原始文字,故B项错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还处在图形文字阶段,而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形成了汉字,故C项错误;原始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不是无意义的涂鸦,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层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健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根据“五帝后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不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当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从部落到国家。根据“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可以看出,黄帝时代授民以田,设立田制,缓和争端,故B正确;当时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排除A;黄帝时代没有实行分封,排除C;“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D。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可知启以上天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意在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故选B项;君主专制形成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敬天保民”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命而非鬼神,排除D项。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表明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也就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故选C项。启是禹的儿子,其即天子位,表明突破了禅让制,排除A项。“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表明禹将天子位传给了益,排除B、D两项。
8.答案:B
解析:夏代墓葬中陶制酒器的数量空前,这说明当时粮食产量有所增长,粮食有了剩余,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故选B项;商朝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排除A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夏代奴隶制剥削残酷、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C、D两项。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商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僚机构,说明国家管理体制正日益完备,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B项错误;商朝王权具有明显的神权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且材料并未体现“浓厚的宗教色彩”,C项错误;“十分细致明确”说法绝对且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项。
10.答案:C
11.答案:A
解析: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据材料“太祖之主在西壁东向,太祖之子在太祖之东而南向,太祖之孙对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东陈,在北者曰昭,在南者为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等级秩序,故选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祖庙祖先牌位的排列顺序,其涉及的是宗法制,并没有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周天子天下共主是分封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宗法与神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12.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