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学习西汉“与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西汉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两汉取得的成就与灭亡的原因。
2.时空观念:正确认识两汉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看待两汉时期采取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3.史料证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表存亡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汉武帝图片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教师活动】PPT展示汉高祖刘邦的图片。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立汉朝,定都长安。
【教师活动】讲解汉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分别讲解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的内容。
(2)制度: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下了隐患。
(3)七国之乱:汉景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
2.“文景之治”
【教师活动】PPT展示文字材料:
史料 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西汉初立,社会残破,连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牛车出行。曲逆城原有三万多户,战后只剩下五千户。当时经济之凋敝,可见一斑。图为西汉时期的驷马安车,安车是当时的一种坐乘车,常驾四匹马。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应对这样的社会情况,统治者采取了哪些举措?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①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②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教师活动】分别解释举措内容;阐述“文景之治”的解释。
(2)结果: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二、西汉的强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学案上的表格,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加强皇权,削弱了丞相权力
确立察举制为新官吏选拔制度 选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对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
思想 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
稳固边疆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加强管理
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逐渐形成“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联系与交往
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更加有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填写学案。
【教师活动】分别阐述
1.PPT展示汉武帝图片,解释“推恩令”。
推恩令: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2.PPT展示中朝外朝结构图,解释中朝、外朝的内容
“中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3.察举制
PPT这是察举制图片及史料,使学生进行史料探究。
材料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圄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提问: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回答。
答案提示:
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自下而上;重视道德品行、才能;儒学为主儒、法并用;选官范围扩大;考试成为重要环节。
4.刺史制度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材料 “刺史”即剌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千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逢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岀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夹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思考: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每年分部巡视督察;专察大吏。
5.改革币制PPT展示史料
材料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囯所铸五铢钱郤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晩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铁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爱。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提问:分析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的背景和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背景:货币制度混乱,私铸钱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影响民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从重立法,私铸钱者死罪;收回地方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6.盐铁官营PPT展示史料:
材料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提问: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和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
背景:出现财政危机;国家垄断财政市场之利的条件成熟。
作用:打击了商人和豪强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请同学们分析盐铁官营的弊端。
材料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衰边人之久感苦……(国家)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边费。县官(政府)鼓铸铁器……民用纯弊,劉草不痛,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农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造成民用产品质劣、价高,不利于百姓的生产生活。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展示史料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教师活动】重点讲解汉武帝时期在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上的管理。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葬政权—西汉灭亡
【教师活动】教师讲述。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灭亡:①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葬政权被推翻。
2.光武中兴
(1)背景
①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②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2)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牌。
③思想上: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衰亡
【教师活动】提问: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答案提示:
①政治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宫员和士人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评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过程
①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称“黄巾军”。
②黄中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③地方长官越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师活动】黄巾起义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特点:①有组织,有准备;②利用宗教组织发动起义。
意义:黄巾起义动播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两汉的文化成就。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分条概述。
1.史学成就
(1)西汉司马迁《史记》
①内容: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②地位: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的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重点讲解造纸术,请同学们思考,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长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
3.科技成就
类别 代表 作用/地位
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医药学专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华佗“麻沸散” ——
数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髀算经》 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科技 改进造纸术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张衡地动仪 测定地震方位
农业 《汜胜之书》 一本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农书
【教师活动】两汉时期,科技发展迅速,很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思考:两汉时期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原因。
答案提示: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经济上:经济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上:统治者重视,大兴太学,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了文化素质
4.民族关系上:相对稳定,交流频繁,互通有无;
5.对外关系上:交流频繁,相互学习;
6.个人因素:历史人物的个人努力,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课后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汉王朝的强大。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疆域进一步拓展;经济上,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光武中兴”等盛世景象;对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开通;文化上成就辉煌,史学巨著《史记》问世,造纸术名扬四海。总之,汉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三、东汉的兴衰
四、两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