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7:2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时空观念:知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实证的观点,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历史解释: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观念:了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放;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2.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势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这一段史实。
【新课讲授】
三国与西晋
【师】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观察地图,分别找出三国的地理位置。
三国: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注意:三国鼎立是指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不是指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的鼎立之势。
【师】阅读课本找出西晋统一的背景、时间、人物。
2.西晋
(1)西晋的沿革: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师】提问: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过程。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生: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少数民族内迁
①时间:自东汉到西晋。
【师】内迁的少数民族又哪些?
②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师】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东晋与南朝
【师】通过预习,我们来学习东晋与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首先找出东晋建立的时间、过程、人物。
1.东晋
(1)东晋的沿革: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
【师】接着我们了解“士族”这一概念。
(2)士族专权
①“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师】通过阅读“历史纵横”深入了解士族在东晋统治中的地位。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师】通过教材学习“南朝”的含义。
2.南朝:420年,刘裕建立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
(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师】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南方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师】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2)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师】了解“十六国”的概念。
1.十六国
(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师】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师】阅读教材,学习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影响。
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师】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前提a.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b.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②措施:a.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b.改穿汉族服饰,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史料阅读】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奧。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师】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课后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这一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最终由隋朝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