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12:2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义,完成10-14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起家梁东宫直后。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就汝南周弘正学天文、孤虚、遁甲,略通其妙,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五年,明彻总统众军十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王琳将兵拒守。琳至,与刺史王贵显保其外郭。明彻以琳初入,众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溃,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明彻日:“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一鼓而克,生擒王琳。景和惶惧遁走。诏遣谒者萧淳风,就寿阳册明彻,于城南设坛,明彻登坛拜受,将卒莫不踊跃焉。
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优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B.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C.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D.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宫直后,即太子侍卫官。太子居东宫,故东宫代指太子,直后为官名。
B.粟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后叫小米,是粮食的统称。
C.太建,是陈宣帝陈项的年号。汉武帝创年号后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甲胄,即铠甲和头盔;胄又称盔、首铠、兜鍪,多用来保护将士的头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明彻幼年而孤,生性至孝。他感慨亲人去世却没有好好安葬,家中穷得无力筹办,于是勤力耕种,秋天获得大丰收,备足了安葬之用。
B.吴明彻救济邻里,仁慈爱民。天下大乱,他见乡亲挨饿,将家中粮食分给他们,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许多人靠这些粟麦生存下来。
C.吴明彻涉猎泛,略通天文。他涉猎一些书史经传等典籍,还曾去汝南向周弘正学习天文等,大体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赢得了高祖的赏识。
D.吴明彻面临强敌,当机立断。进攻寿阳时,他分析形势,看准时机,突袭王琳;面对皮景和的十万援军,他果断出击,四面急攻,大败敌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
(2)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
14.吴明彻在吕梁之战中为何战败被擒?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
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
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
九,齐集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
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
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帽?,不能进于是矣。愿本韦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
您璧壬久委王及旦至熊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
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宣王称霸之心。齐宣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
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
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宣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
进行了对比,指出宣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
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4.“保民而王”是孟子的施政纲领,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其要点。(3分)
广东省五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与人论谏书
杜牧
某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惟此二者,不思中道。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汚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B.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C.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D.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旧时指规劝君王,使改正错误,后文的“拾遗”是唐代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谏的谏官。
B.戎,指西部的少数民族,古代人们把华夏四周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骊山,位于陕西西安,是传说中阿房宫的起点,附近发生过烽火戏诸侯、鸿门宴等故事。
D.《礼》,又称《礼经》,古代礼学经典,与《诗》《书》《易》《乐》《春秋》合称六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便想象那些进谏之人的心态,如果能被国君接受则天下太平,如果不能接受也做好了身死族灭的准备,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
B.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往往用迂腐和耸人听闻的话来抨击缺点和弊端,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
C.作者讲述了甲乙之间的对话,如果让人千万别吃,真的吃了就会死,听的人反而会吃得更多。这说明进谏之言如果“迂险”往往易遭抵触。
D.汉成帝从桥上渡河,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更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非要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的好奇与兴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2)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14.关于向君王进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有哪些?(3分)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翻译(20分)
1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共5小题,20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3)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輙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司马迁《史
记?鸿门宴》)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
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
论》)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郛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浸、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
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部署,有
小校犯法,答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
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
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
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
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
旧法。"有民家子与姊婿讼家财。婿言妻父临终,此子裁三岁,故见命掌货产;且有遗书,令
异日以十之三与子,余七与婿。咏览之,索酒酹地,曰:“汝妻父,智人也,以子幼故托汝。
苟以七与子,则子死汝手矣。"亟命以七给其子,余三给婿,人皆服其明断。知永兴军府。五
年,宾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遗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
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知益州时摩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
B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
为供帐饯之/
C.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
D.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
为供帐饯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之”,张咏的字。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取字。
B.夙儒,夙,素有。才德高纯,名气很大的人。这里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C.太常博士,是古代官职名。掌教弟子,分经任职;国有疑事,则备咨询。
D.登科,也称登第。是指登上科举考试之榜,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可称登科。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咏大度谦让,举张覃为进士。濮州推举进士的时候,众人商议应该首推张咏,张咏
却推举尚未考中进士的夙儒张覃,众人称赞他懂得谦让。
B.张咏深谋远虑,封缄退还诏书。皇帝下诏审理张永德罪行,张咏劝说皇帝不予追究,
皇帝却未能采纳,不久,皇帝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C.张咏重视人才,善于激励贤才。蜀地学子原先没有求仕之心,张咏勉励品学兼优的张
及、李畋、张逵参加科举考试,士子们也开始力争上游。
D.张咏治政有方,减轻犯者刑罚。在歉收时节,官府捕获了贩卖私盐的人,为了避免他
们落草为寇,张咏决定从此以后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2)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15.张咏为什么没有遵从富人的遗嘱,反而将富人的七成财产判给了富人的儿子?人们怎么
评价他?请简要概括。(3分)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中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也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弱冠。
B.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少年早慧,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
B.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
C.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呈上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
D.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
13.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4分)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4分)
14.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4题。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①,非铦于钩戟长铩②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锄耰棘矜:均指农具。②钩戟长铩:均指兵器。
10.下列加点词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函谷: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
?
B.山东:战国、秦汉时指泰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泰山以东,故称“山东之国”。
?
C.八州:是指雍州以外的其他八个州。相传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秦居雍州。
?
D.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5分)
14.在两则文段中,杜牧和贾谊分别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3分)
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赔”,赔偿
B.
共其乏困
乏困:指休息的地方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朝着四面
D.
唯君图之
图:考虑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以吾一日长乎尔
C.
我持白璧一双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一个“必”字干脆果决,信心满满,既写出佚之狐知人善荐、为君分优,也写出烛之武的足智多谋、能力超群。
B.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矣”和“也已”饱含烛之武的感慨,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体迈,无能为力了,对出使劝秦退兵一事并无多少信心。
C.
“是寡人之过也”是贵为国君的郑伯向烛之武道歉,表达自己的后悔、自贵和愧疚之情。郑伯这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义,促成了烛之武态度的转变。
D.
“敢以烦执事”中的“敢”有“岂敢”“斗胆”“冒昧”等意思,是烛之武自甘示弱的表现,是为了稳住秦伯,以退为进,为后面阐述利害奠定基础。
文言文阅读专题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义,完成10-14题。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起家梁东宫直后。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就汝南周弘正学天文、孤虚、遁甲,略通其妙,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五年,明彻总统众军十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王琳将兵拒守。琳至,与刺史王贵显保其外郭。明彻以琳初入,众心未附,乘夜攻之,中宵而溃,齐兵退据相国城及金城。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明彻日:“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一鼓而克,生擒王琳。景和惶惧遁走。诏遣谒者萧淳风,就寿阳册明彻,于城南设坛,明彻登坛拜受,将卒莫不踊跃焉。
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优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B.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C.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D.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乃遣萧摩诃帅马军数千/前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宫直后,即太子侍卫官。太子居东宫,故东宫代指太子,直后为官名。
B.粟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去壳后叫小米,是粮食的统称。
C.太建,是陈宣帝陈项的年号。汉武帝创年号后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D.甲胄,即铠甲和头盔;胄又称盔、首铠、兜鍪,多用来保护将士的头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明彻幼年而孤,生性至孝。他感慨亲人去世却没有好好安葬,家中穷得无力筹办,于是勤力耕种,秋天获得大丰收,备足了安葬之用。
B.吴明彻救济邻里,仁慈爱民。天下大乱,他见乡亲挨饿,将家中粮食分给他们,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许多人靠这些粟麦生存下来。
C.吴明彻涉猎泛,略通天文。他涉猎一些书史经传等典籍,还曾去汝南向周弘正学习天文等,大体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赢得了高祖的赏识。
D.吴明彻面临强敌,当机立断。进攻寿阳时,他分析形势,看准时机,突袭王琳;面对皮景和的十万援军,他果断出击,四面急攻,大败敌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
(2)会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
14.吴明彻在吕梁之战中为何战败被擒?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甚笃”意思是“非常严重”,与“背疾”构成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帅马军数千”是“前还”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译文:吴明彻的将领听到这件事,非常恐惧,纷纷议论要破坝撤军,用船只装载马匹而退。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就派萧摩诃率领数千军马先撤回。
(2)C.有误。一个皇帝在位可以使用多个年号,且不重叠。基本上明、清两朝的皇帝是一个皇帝终生只用一个年号,之前的皇帝很多都有多个年号。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
(3)B.“盗贼听闻后也到他这里避乱”错。原文为“群盗闻而避焉”,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不是盗贼躲到了他这里。
(4)①诣,拜见;降阶,走下台阶,以示恭敬;即席,就座。译文: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
②会,恰逢、适遇。去,距离。顿,停。译文:适遇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王琳,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
(5)根据“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破堰拔军,以舫载马”概括出“周王轨阻断行船水路,将士担忧恐惧,军心涣散”。根据“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概括出“退兵时,水流变小,战船不能渡河,明彻部队溃散”。
答案:
(1)C
(2)C
(3)B
(4)①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
②适遇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王琳,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
(5)①王轨阻断行船水路,将士担忧恐惧,吴明彻军队军心涣散;②退兵时,水流变小,战船不能渡河,吴明彻部队溃散。
参考译文: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吴明彻年幼丧父,他本性至孝,十四岁那年感慨父亲死了却没有坟地,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到秋天大丰收,足够安葬之用。
?
吴明彻以布衣身份出任梁朝东宫直后。到侯景侵犯京师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三千多斛粟麦,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他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少,盗贼们听说了这件事,就避让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非常多。
??高祖镇守京口时,十分诚恳地约请吴明彻与自己结交。吴明彻就去拜见高祖,高祖走下台阶来亲自迎接他,拉着他的手就座,与他商讨当代大事。吴明彻曾经读了一些书史经传,又到过汝南向周弘正学了天文、孤虚、遁甲,大体上晓得了其中一些奥妙,高祖非常赏识他。
??太建四年,天子征召吴明彻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朝廷最终决定北伐,吴明彻自请出征。五年,总领各路军马十三余万,从京城出发,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王琳领兵据守。王琳到了,与刺史王贵显保守外城。吴明彻断定王琳初到,人心还没有归附他,就趁黑夜发起进攻,结果王琳的士卒半夜溃散,齐军退保相国城和金城。适遇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王琳,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戴盔甲,指挥四面急攻,擂鼓冲锋一次,就打下来了,活捉了王琳。皮景和惊慌恐惧奔走逃遁。天子诏令派遣谒者萧淳风,到寿阳册封吴明彻,吴明彻登台拜受,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雀跃欢呼。
??九年,天子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领部属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吴明彻就用拦坝的方法将清水逼入城中,城下用舟舰团团围佳,发动猛烈的攻击。朝廷任用王轨为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前去救援。王轨暗中派人在清水河的入淮口,竖立许多大木椿,用铁链连结车轮,横截河流,断绝陈军船只的退路。吴明彻的将领听说非常恐惧,纷纷议论要破坝撤军,用船只装萩马匹而退。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就派萧摩诃率领数千军马先撤回。随后吴明彻亲自破坝,借水势退军。当退到了清口,水势逐渐衰弱下来,船舰都渡不过去,众多军兵尽皆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时年六十七岁。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
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
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
九,齐集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
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
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帽?,不能进于是矣。愿本韦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
您璧壬久委王及旦至熊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
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
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
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宣王称霸之心。齐宣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
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
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宣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
进行了对比,指出宣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
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4.“保民而王”是孟子的施政纲领,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其要点。(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惟士为能”大意是“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及”表承接,其前要断句,排除B。故选C。译文: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2)D.“孝悌,孝顺父母”有误,缺少对“悌”的解说。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3)B.“五亩、百亩、八口”等,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
(4)①服:降服;何以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本:根本。译文: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②恐:担心;奚:哪里;治:讲求。译文: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5)①原文说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些是保民富民的具体措施,先要让百姓温饱。②原文说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后教民,即让百姓懂得礼仪。
答案:
(1)C
(2)D
(3)B
(4)①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5)①富民,即让百姓温饱。②教民,即让百姓懂得礼仪。
参考译文: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广东省五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与人论谏书
杜牧
某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惟此二者,不思中道。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汚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B.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C.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D.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旧时指规劝君王,使改正错误,后文的“拾遗”是唐代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谏的谏官。
B.戎,指西部的少数民族,古代人们把华夏四周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骊山,位于陕西西安,是传说中阿房宫的起点,附近发生过烽火戏诸侯、鸿门宴等故事。
D.《礼》,又称《礼经》,古代礼学经典,与《诗》《书》《易》《乐》《春秋》合称六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便想象那些进谏之人的心态,如果能被国君接受则天下太平,如果不能接受也做好了身死族灭的准备,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
B.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往往用迂腐和耸人听闻的话来抨击缺点和弊端,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
C.作者讲述了甲乙之间的对话,如果让人千万别吃,真的吃了就会死,听的人反而会吃得更多。这说明进谏之言如果“迂险”往往易遭抵触。
D.汉成帝从桥上渡河,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更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非要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的好奇与兴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2)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14.关于向君王进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有哪些?(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乱生祸者”的意思是“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为名词,作“激”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致使然也”的意思是“造成这个样子”,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句子翻译为: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
(2)A.“旧时指规劝君王”错,谏,旧时指规劝君王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3)D.“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的好奇与兴趣”中“好奇与兴趣”的说法错误,从文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来看,唐敬宗本就想要去骊山,并非是张权舆的话激起唐敬宗的兴趣。
(4)①是以:因此;本事:原事;尤增饰之:更增补修饰它。句子翻译为:因为这个原因,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
②因:通过;激切:激烈直率;道行事治: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句子翻译为: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烈直率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
(4)原文为“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意思是“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
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是“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也就是“进谏应该委婉,让乐于接受”。再根据前文“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概括出两个原因:迂腐激切的进谏容易激起听者的愤怒,往往适得其反;亲朋之间,尚应委婉,更何况上下级之间,不应冒犯,不能直谏。
答案:
(1)C
(2)A
(3)D
(4)①因为这个原因,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
②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烈直率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
(4)观点:进谏应该委婉,让乐于接受。理由:①迂腐激切的进谏容易激起听者的愤怒,往往适得其反。②亲朋之间,尚应委婉,更何况上下级之间,不应冒犯,不能直谏。
参考译文:
??????
我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那些荒誕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因为这个原因,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
??????
现今有两个人,甲对乙说:“你爱吃某种食物,注意不要吃了,真的吃的话,一定会死。”乙一定说:“我吃它很久了,你说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乙必定因而感谢他,减少进食。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是大家的心理。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
??????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于是从桥上走。较近的宝历中,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遗张权舆跪拜在紫宸殿下,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或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从而安禄山叛乱;前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数天后,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自己的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舆)的话,哪里值得相信!”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翻译(20分)
1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共5小题,20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
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3)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輙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司马迁《史
记?鸿门宴》)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
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
论》)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既:已经、在……之后;东:向东;西:向西;肆:扩张;封:第一个为动词,使……成为边境,第二个为名词,疆界;阙:使土地亏损;焉:从哪里。句子翻译为:(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2)资:资助;损:使动用法,减损;益:充实,使动用法;内:对内;外:外部、在外;虚:空;树:结。句子翻译为: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3)距:通“据”,把守;内:通“纳”,让……进来、放入;王:称王。句子翻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4)第一个“度”:名词,“计划”;第二个“度”:动词,考虑;是:认为对;故:缘故。句子翻译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5)至:到;速:招致;再:两次;却:使……退却,打退。句子翻译为: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答案: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2)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3)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4)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5)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参考译文: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谏逐客书》)
??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沛公说:“是一个浅陋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苏洵《六国论》)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郛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浸、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
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部署,有
小校犯法,答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
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
宗改容劳之。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
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
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
旧法。"有民家子与姊婿讼家财。婿言妻父临终,此子裁三岁,故见命掌货产;且有遗书,令
异日以十之三与子,余七与婿。咏览之,索酒酹地,曰:“汝妻父,智人也,以子幼故托汝。
苟以七与子,则子死汝手矣。"亟命以七给其子,余三给婿,人皆服其明断。知永兴军府。五
年,宾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遗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
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知益州时摩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
B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
为供帐饯之/
C.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
供帐饯之/
D.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
为供帐饯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之”,张咏的字。字,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取字。
B.夙儒,夙,素有。才德高纯,名气很大的人。这里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C.太常博士,是古代官职名。掌教弟子,分经任职;国有疑事,则备咨询。
D.登科,也称登第。是指登上科举考试之榜,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可称登科。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咏大度谦让,举张覃为进士。濮州推举进士的时候,众人商议应该首推张咏,张咏
却推举尚未考中进士的夙儒张覃,众人称赞他懂得谦让。
B.张咏深谋远虑,封缄退还诏书。皇帝下诏审理张永德罪行,张咏劝说皇帝不予追究,
皇帝却未能采纳,不久,皇帝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C.张咏重视人才,善于激励贤才。蜀地学子原先没有求仕之心,张咏勉励品学兼优的张
及、李畋、张逵参加科举考试,士子们也开始力争上游。
D.张咏治政有方,减轻犯者刑罚。在歉收时节,官府捕获了贩卖私盐的人,为了避免他
们落草为寇,张咏决定从此以后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2)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15.张咏为什么没有遵从富人的遗嘱,反而将富人的七成财产判给了富人的儿子?人们怎么
评价他?请简要概括。(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时”作时间状语修饰“构乱”,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B;“勉其亲”为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仍盛为供帐饯之”中“仍”副词,与“盛”“为(之)”共同作“供”的状语,“仍”前停顿,排除D。故选:C。句子翻译为: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造反,王继恩、上官正两总兵进攻讨伐李顺,停下部队不进攻。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上阵,还隆重的为他举行宴会送行。
(2)A.“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取字”错误,不管男女,到了成年都可以取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3)D.“从此以后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错误,原文是“俟秋成,当仍旧法”,不是从此以后都从轻处分。
(4)①以:因为;故:缘故;推:追究;轻:轻视。句子翻译为:如果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追究侮辱主帅,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
②会:适逢,恰逢;因:于是;西顾之忧:担心西边。句子翻译为:适逢(皇上)派遣谢涛巡视蜀地,皇上于是让他给张咏传话:“有你在蜀地,朕就不担心西边了。”
(5)原文为“汝妻父,智人也,以子幼故托汝。苟以七与子,则子死汝手矣”“人皆服其明断”,意思是“你岳父,是个聪明的人,因儿子年幼所以托付给你。如果将七份给儿子,那儿子就会死在你手里了”“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判决”。
根据上述信息概括即可。
答案:
(1)C
(2)A
(3)D
(4)①如果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追究侮辱主帅,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
②适逢(皇上)派遣谢涛巡视蜀地,皇上于是让他给张咏传话:“有你在蜀地,朕就不担心西边了。”
(5)张咏认为遗嘱所写内容并非富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富人担心财产全部留给其子,其子很可能性命难保,所以他没有遵从富人的遗嘱。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判决。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濮州郡举荐进士,(大家)商议首推张咏。(当时)有一个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张覃未中,张咏与寇准写信给郡守,推荐张覃为第一名,大家都赞许他能够谦让。正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张咏)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造反,王继恩、上官正两总兵进攻讨伐李顺,停下部队不进攻。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上阵,还隆重的为他举行宴会送行。上官正因此决定进军,大胜。当叛军抢掠时,很多百姓被胁从。张咏发布公文告诉百姓,朝廷施恩,让大家各归田里(不追究责任)。开始时,蜀地士人乐于研究学问,但不乐于做官。张咏考察蜀郡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士都有学问、很能干,被当地人称赞,于是劝勉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三个人都考上了。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成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当年歉收,百姓多贩私盐来求生。抓获了几百罪犯,张咏都减轻了惩罚,释放了他们。下属官员请求说:“(如果)不严厉的惩罚,恐怕没有办法禁止(贩私盐)。”张咏说:“钱塘十万人家,忍饥挨饿的十之八九,如果不让他们贩私盐自求活路,一旦聚集为盗贼,那就酿成大灾祸了。等到秋季庄稼收获后,应当按照原来的法律执行。”有户民家的儿子与姐夫争讼家产。女婿说岳父临终时,这儿子才三岁,所以自己受命掌管资产;而且有遗嘱,叫他日后将十分之三的财产分给那儿子,其余十分之七归女婿。张咏看了遗嘱,拿酒洒在地上,说:“你岳父,是个聪明的人,因儿子年幼所以托付给你。如果将七份给儿子,那儿子就会死在你手里了。”立即命令将十分之七分给那儿子,余十分之三留给女婿,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判决。主管永兴军府事。成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为益州知州。适逢(皇上)派遣谢涛巡视蜀地,皇上因此让他给张咏传话:“有你在蜀地,朕就不担心西边了。”大中祥符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左仆射,谥号忠定。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中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也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冠,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又称弱冠。
B.进士甲科,又称为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少年早慧,嗜书成性。他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知晓此书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手不释卷,竟忘了饥渴和寒暑。
B.司马光深思远虑,忧心百姓。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担心义勇会重蹈保捷军的覆辙,将被充军戍边,因此坚决反对。
C.司马光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五次呈上奏章弹劾奸佞邪恶的高居简,神宗最终贬黜了高居简。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
D.司马光鞠躬尽瘁,尽忠尽职。他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自己将死去,于是预先写下遗表置于卧室内,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
13.把文中画横线和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4分)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4分)
14.为什么司马光认为“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这种做法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等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解答】(1)句子大意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此地”作“在”的宾语,句子完整,所以其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默然”中的“然”是形容词词尾,“默然”是“沉默的样子”,作“琦”的谓语,所以“默”和“然”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2)D.“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说法错误,谥号是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官员去世由朝廷授予,称为官谥;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戚、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故选:D。
(3)C.由原文“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可知,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由此可知“他的谏言都能被采纳”说法绝对。
故选:C。
(4)①益,增加;不过,不超过;彼,他们。译文: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
②虽,即使;董,督查;振,通“震”,吓唬;恭,表面上,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5)由原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可知,如此做法,使百姓受到惊扰,而且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由“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能之于一日之间耳”可知,义勇没有实力,作战只可欺骗敌军一时。
答案:
(1)D
(2)D
(3)C
(4)①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
②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5)①扰民;②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③作战没有实力,只可欺骗敌军一时。
参考译文:
??????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了。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妄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0~14题。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嗟乎!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