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学习导语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总能从文本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论述类文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议论性强;二是观点鲜明;三是材料涉及面广,大作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每当带着这样墨香的书页在指尖哗哗流淌时,或记载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历史深处的信息……于是,每一次这样的阅读,都是对精神的刷新——捧书阅读这一类作品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
议论文的读与写
——议论文的观点
辅导老师:杨梅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对于阅读议论文来说,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有的在文中已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有的则需要通过分论点或理清文章内容后进行归纳总结。
论点
真题讲解
(一)
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日:“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018
(二)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题目】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参考答案】
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 题干已经指出两则材料的中心是“要重视微小的事物”,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语句一定要体现“重视微小的事物”这一观点,并且是一个概括性语句。标题要根据两则短文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照片中的老者,是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梅藤根先生。在巡查病房时,小患者向他鞠躬致敬,他顺势弯腰回礼,也被摄影师抓拍了下来。对比两张照片,不仅定格如出一辙,连人物背景也完美复制,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
医患间温馨的瞬间,诠释着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涌动着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一个世纪后的经典重现,深深感动了大家,网友纷纷评论“仁心皆不变”,“暖心的致敬”。愿医患互爱代代相传!
素材来自“央视新闻网”
时评选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教养好像阳光,带给人温暖和幸福,赢得人的认可和尊重;良好的教养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对于父母而言,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教养。
毕淑敏说:有教养的人内心装着一个温暖的春天。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
有人说,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这个画面犹如一股暖流,将在这个严冬里,给很多人以温暖和宽慰,医生的妙手仁心,患者的感激和尊敬,这样的和谐的背后,就是大爱的呈现。
素材来自公众号“人民日报”
时评选段
一个鞠躬,看似平常,浓缩了医患之间的真情。“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包含了久违的理解和尊重。
眼下,医患关系依然紧张,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以怨报怨,只能怨上加怨。人性本善,好人总是大多数。医患之间,与其怀疑防范,不如信任尊重。因为好医生和好患者都不是“偶遇”的,而是相互用心碰撞出来的。一位好医生,总能遇到更好的好患者;一位好患者,也总能遇到更多的好医生。
素材来自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白剑锋
时评选段
作文需要慎重全面地审题!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下面是考生的三幅画的文字表述,大家评一评哪位考生画得最切题?为什么?
A、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B、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C、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半截屋顶,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作文需要慎重全面地审题!
四种常见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总体原则
1、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
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
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
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整体。如何理解材料的角度问题?
特别原则
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的角度,自己驾轻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一
叙事类材料
思考:
(1)这则材料有哪几个描写的对象?哪一个描写对象是材料的主角?
(2)这些描写对象有哪些行为?从不同的对象行为中,你确定了什么立意?
对象?
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下浮躁的娱乐行业流行一种所谓的“炒作”,方法无奇不有,花样迭出,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欧雷·布尔的故事。
年轻的他在欧洲巡回演出时好评如潮,但米兰著名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他是一颗钻石的话,他还处于粗糙、未经雕琢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欧雷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置之不理,因为说他好的声音太多了;一是用时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欧雷却选择了听取评论家的建议,并根据评论家的意见,苦心钻研技艺,面壁十年,终于在26岁时成为世界级著名小提琴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小提琴家的角度看:
(1)人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2)倾听忠言,完善自我,走向成功;(3)要苦练自己的基本功,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2、从评论家的角度看:
人要敢于说真话,不管有多少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只要认为自己的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
3、从背景介绍看:
正确看待自己,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
叙事类材料: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抓对象、抓关键语句。
【学以致用(练习)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以致用(练习)
】
1、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莫让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
2、从沉香的角度立意:
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二
寓言故事类材料
阅读材料,思考:
(1)这则材料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谁?有哪些行为?
(2)划线部分给你什么启示?这则材料的寓意是什么?
对象?
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有这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妙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妙的歌,曲终而命绝。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疼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声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概括主旨: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
1、从鸟这方面立意:
(1)超脱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
(2)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
(3)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2、从材料的议论部分立意
(1)最美好的东西需要用最疼痛的的巨创来换取
(2)以生命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
寓言故事类材料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如果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往往对寓意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根据议论句立意。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以致用(练习)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只蜜蜂与一只雄鹰相比,虽不起眼,可他能传播花粉从而使大自然五彩斑斓;一粒沙子与一块碧玉相比,虽然普通,但它可以垫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当别人对工作漫不经心的时候,你却能守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丝不苟,丁是丁,卯是卯,恪尽职守,而不随大流,这就是一种美德;当别人跟着感觉走,追求所谓的潇洒,你却能守住寂寞,认认真真做点事,这就是一种明智;当别人对整个世界愤愤不平,满腹牢骚喋喋不休时,你却能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干一番事业,这又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当你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你的人生也许就会揭开新的一页。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话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
议论性材料
【典例精析】思考:
(1)这则材料的论述的中心是什么?根据论述的中心你会确定什么立意?
关键句: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而当你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你的人生也许就会揭开新的一页。
立意: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去掉自卑、培养自尊自信,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
抓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
1、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
2、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形成立意。
四
“多则材料”的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
“多则材料”的材料
【典例精析】阅读这则材料,思考:
(1)三则材料的探讨的中心话题是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你会想到些什么?
材料一中是一种社会现象――笑容缺失。
材料二中是外国记者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不解。
材料三中是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探讨。
共同点:微笑的缺失。
立意:让笑容回归,生活需要微笑,呼唤微笑。
打开你尘封的心灵,沟通从微笑开始。
(200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治疗了。
②华南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纷纷给小李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只接受资助,不想尽任何责任,这是道德的缺失,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
两则材料都说的是资助贫困学生,第一则材料中丛飞资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学生知恩不报,没有学会帮助别人。而第二则材料中受资助的小学生却懂得知恩图报,学会了帮助别人。这就告诉我们: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只接受资助,不想尽任何责任,这是道德的缺失,这样的捐助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便是作文的立意点。
小结
1、叙事类材料:把握所记叙的人、事所表现出的主旨
2、寓言故事类材料:把握其寓意,紧紧围绕寓意来立意。如果材料中有议论性的语句,要特别注意,它往往对寓意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根据议论句立意
3、议论性材料:要找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具体方法:审题,搜寻中心句,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
4、“多则材料类”材料:这类材料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多则“材料”,在审题立意时要通过比照找出几则材料的共同点作为中心,切不可只抓其一,不顾其二、其三……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面理解以上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
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学以致用】
审题思考: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然后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对此你有哪些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
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
?
加油,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