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7: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材料一?大包干一出现,就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那样,震撼了整个神州。从小岗村开始,大包干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燃遍中华大地,唤起亿万农民汹涌澎湃的积极性。偌大的中国,在每年增加上千万人口,减少几百万亩耕地的情况下,农产品供求关系居然连续保持基本平衡,一举结束了不得温饱的历史,跨入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摘编自杨雍哲《大变革中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材料二?包产到户这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使得原来干部靠上面任命,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单位的管理体制失去了依托。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在政治上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这都使农民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中事务的管理,用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来保障经济上的自主权利。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农村设立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正式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原则及其框架。
——摘编自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进步着,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改革?改革开放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历史性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的事例,认识其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对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一系列改革的学习,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探究清末和民国时期改革收益甚微的原因。
3.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改革的事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础。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

材料?商鞅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秦人务实而好利,但这种价值观仅限于个人层面。商鞅在顺应这种价值观的基础上,把它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并以此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完成了各项变法改革措施的制定……商鞅之法中,个人私斗是明令禁止的,并且还会受到惩罚;而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并取得敌首者,则会受到厚赏。商鞅这一利禄官爵皆出于兵(战争)的政策无疑起到规范人民行为的作用,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
——摘自邱忠来《商鞅变法与秦文化革新》
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废除井田制;(2)奖励耕织;(3)废除世卿世禄制;(4)奖励军功;(5)实行什伍连坐;(6)建立县制等。
商鞅变法的影响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2)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北方,长期战乱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实行俸禄制;(2)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3)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它的结果是怎样呢?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2)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及了大地主的利益,近推行一年多;
(3)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1)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
(2)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王安石变法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摘编自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它的结果是怎样呢?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2)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1)大力整顿吏治;(2)加强官员考核;(3)裁减开支;(4)清丈土地;(5)改革税制。
张居正改革的结果:
(1)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2)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其他挨个几乎全部废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

戊戌变法
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到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为什么要实行变法呢?
戊戌变法实行的背景(原因)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像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
材料一?“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为什么说变法是大变呢?变法是如何进行的呢?
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材料?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之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摘编自《梁启超传》
戊戌变法的结果怎么样呢??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清末“新政”
材料?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此时,顽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开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的会奏,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都以科举考试为重要途径,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它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决心。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慈禧的积极回应,虽然慈禧准备实行的立宪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
为什么顽固派的抵抗非常微弱呢?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呢?该如何评价它呢?
目的:
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概况:
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评价:
(1)积极性: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
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其他改革措施
概况: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结果:
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措施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的严重曲折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④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改革开放中的重大改革事项
改革开放中的重大改革事项: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随堂训练
1.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这些措施( )
A.实现了秦国的国富民强 B.提高了秦国的土地生产率
C.促使自耕农的大量增加 D.导致秦国劳动力严重过剩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可知,秦以田宅诱引三晋的人来秦,在秦国境内种植农田,并且废除了井田制,制定阡陌法,任由人们耕种,不限田地多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自耕农大量增加,故选C项;这些措施与商鞅变法中的其他措施共同促进了秦国的国富民强,A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土地生产率主要和物质投入、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管理水平有关,与材料所述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这些措施鼓励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并不会导致秦国劳动力严重过剩,排除D项。
C
随堂训练
2.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 )
A.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过程
C.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过程,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随堂训练
3.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戊戌变法( )
A.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解析:由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即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没有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故D项错误。
A
随堂训练
4.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清末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实际上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却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清政府的新政并没有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反而新型的知识分子不少都投入反清的斗争中,故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思想解放,故B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知识分子并没有挽救清朝危机,故C错误。中国近代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清末新政,故D错误。
A
随堂训练
5.1947—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到集体所有为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排除C项;过渡时期总路线还包括工业化,排除D项。
B
随堂训练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要求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这表明我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已全面出现
C.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变化 D.农村的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反映了对农村经济和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改变,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变化,故选C项;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新局面刚刚出现,“全面”表述不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村的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排除D项。
C
随堂训练
7.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农村生活水平提升 B.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D.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是1990年三倍多,增速很快,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农村生活水平提升对全国人口流动影响不明显,A项排除;第三产业发展、国企改革都有可能促进人口流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下出现的,故“重要因素”是市场经济的发展D两项排除。
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