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老人与海 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借助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主人公形象。
难点:了解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本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老人圣地亚哥不屈不挠,勇斗鲨鱼的故事,表现了老人勇敢、坚忍顽强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打不败的沧桑“硬汉形象”,表达了人要明敢地面对困难的主题。文中老人的鱼被鲨鱼吃光,看似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魔运面前屈服,而是与之殊死搏斗,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虽败犹荣,说明人可以暂时战败但是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曾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这条鱼太大,在海上被拖行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航途中又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52 年,海明威发表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赢得了诸多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作者简介: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7段):写老人捕到大马林鱼后遭遇尖齿鲨,残酷的战斗开始了。详细写出了老人和尖齿鲨战斗的经过,通过老人的心理独白初步揭示了“硬汉”的精神:不能被打败。
第二部分(28-47段):写老人和铲鼻鲨搏斗的经过以及打死铲鼻鲨后准备继续战斗。在搏斗过程中,老人虽然处境恶劣,但却丝毫没有退缩,一直在不断地鼓励自己。
第三部分(48-53段):写老人战胜铲鼻鲨后的困难处境——受伤、困乏、天气恶劣。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验着老人的意志。
第四部分(54-82段):写老人再次与铲鼻鲨搏丰以及与鲨鱼斗争到底的决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之后,老人虽然万分疲惫,但是始终不停地鼓励自己。
第五部分(83-97段):写老人与群鲨激烈的搏斗终于结束了,老人出海归来回到自己的家中。
导读理解
1.小说节选部分共有老人与鲨鱼的几个回合的较量?对象都是什么?
五个回合,分别是与鲭鲨鱼斗、与星鲨鱼斗、与犁头鲨鱼斗、与星鲨鱼斗、与群鲨鱼斗。
2.老人共进行了五次艰苦卓绝的搏斗,思考:①老人是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搏斗的?②老人不顾一切地搏斗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③在这一过程中,老人有没有后悔动摇过?
①第一次:在和大马林鱼搏斗三天两夜后,手受伤了;第二次:手上的伤加重;第三次:吃点马林鱼肉,攒些力气,手淌血;第四次: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手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第五次:身体又痛又发僵,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位都因寒冷而痛得厉害。②目的:捕到鱼,并顺利返回。他充满自信,却没有达到目的。③有,但他战胜了自己。
3.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4.独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5.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个贫穷倒运的老渔夫。他年迈体衰但仍保持着年轻时坚韧、勇敢、好胜和自尊的性格。他已84天没捕到鱼,第85天他又驾起独木舟只身到深海捕鱼,终于捕到一条比小船还长的大马林鱼。这条鱼拖着船走了两昼夜,挣扎着要逃脱,又跳着要掀翻小船。老人忍着饥寒伤痛,全力搏斗,终于制伏这强大的对手。返回途中他与数条鲨鱼遭遇,他用鱼叉、刀子、船桨同鲨鱼搏击。他精疲力尽,但终于回到家中,然而他带回来的只是一付巨大的马林鱼骨架。这情景引起人们的惊羡。老人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的生活信条。他正视失败甚至死亡,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硬汉的奋斗精神。他展现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象征。
他的对立面,海是环境力量的象征。海中有飞鱼、海豚、金枪鱼那样友善的力量,也有鲨鱼那种邪恶的势力。在大海里,老人走得不远便一无所获,而走得太远,又会得而复失,因此,老人与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类和自然、命运以及一切外在邪恶力量的抗争。
作品中大部分内容是写老人与马林鱼的搏斗。最初他把它作为厄运的终结和收入来源来欢迎,后来马林鱼的顽强拚搏使他佩服它的力量和智慧,它成为一种挑战,激起老人昂扬的斗志。最后老人杀死它的时候,马林鱼成为一种美的理想的象征:“它高高地跃出水面,显示它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全部的力量和美”。老人在与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经受了各种磨难,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最后他达到一种崇高的美的境界。所以也可以认为老人与马林鱼之间的关系,象征了艺术家和他的杰作之间的关系,捕鱼的过程象征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桑地亚哥有自信心,具有勇敢坚毅,不服输的精神,是一个“硬汉子”的形象。
6.从文中可知,老人实现了他的愿望,捕到了鱼,但是,尽管他费尽力气,勇敢搏斗,但是最终的结局,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你如何看待他的结局?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一个不屈服命运的强者,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卓绝,他都凭借无比的勇气和毅力进行了奋勇的抗争。虽屡遭厄运,却从不服输。他的身上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以说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
7.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有删改)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有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C.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对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的侧面描写,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老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写车队、人流涌过浮桥的画面和孤零零的老人坐在路旁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句式协调。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一定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不会有①______________。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摊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更不会像②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①热爱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②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③不关心政治,厌恶战争。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打破自己原本平静的生活。
3.①交代故事背景,真实再现战前人们仓皇逃命的慌乱情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人的疲惫、孤单和无助,为全文奠定了悲悯的基调。
4.(示例)①“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的逸趣②普希金那样想到渔夫与金鱼的故事。
解析:
1.本文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
2.分析人物形象,既要对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进行分析,也要对文中其他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如“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神态描写表明老人很爱自己的家乡。
3.解答此类题型,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内容方面一般是对文章本身的分析,如“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写出了人们仓皇逃命的慌乱情景。结构方面一般是先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答。小说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
4.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语境去分析。根据“不会”“也不会”可知,①应该填写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句式一致的内容,且含有“月”的诗句;根据“绝不会”“更不会”可知,②填写的内容应该和与海有关的名家名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