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13: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结构及特点,了解特写新闻。
2.鉴赏新闻语言,理解重点词语。
3.了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鉴赏新闻语言,体会语言内涵。
难点:
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各让九龙半岛。1898年出界,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土地及附属二百多个岛屿。后称为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表示收复香港的决心。最终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归还香港。
(二)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是《別了,“不列颠尼业”》的署名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间的创作者。
三、总体感知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部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部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部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学习课文
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2.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
比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3.①“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犹记中国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自2008年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的场景________。护航十年,在帆樯林立的亚丁湾,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赢得世界各国的________。
十年间,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31批护航编队、100艘次舰艇、67架直升机、2.6万余名官兵,圆满完成了1191批6595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103次出访三大洋六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一组组数据折射出十年护航的丰硕果实。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 )。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________。在她们身边,祖国的战舰屹立如山,撑起一片安宁,“我们接你们回家”七个字掷地有声,也感人肺腑。
十年风雨无阻,十年劈波斩浪,护航行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过程中最深刻的足印。从“一穷二白”时期的“望洋兴叹”,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作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这背后凝结着护航官兵________的付出,也离不开无数人的接续奋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数不胜数 赞不绝口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B.数不胜数 交口称赞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C.多如牛毛 赞不绝口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D.多如牛毛 交口称赞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B.每一次中国海军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C.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是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
D.中国海军一次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B.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作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C.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D.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给世界作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4.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演播室的一名主持人,现在需要你简洁地播报本课这则新闻,你会筛选哪些内容呢?请结合新闻的文体特点,对课文内容进行压缩2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D;3.C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二空:“赞不绝口”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交口称赞”指异口同声称赞。此处是说,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世界各国的称赞,应用成语“交口称赞”,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四空:“夜以继日”指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与“政务”没有关系,应用成语“夜以继日”,据此排除D项。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前后文可知,本段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海军的出海护航,括号中所填句子内容应突出中国海军。A项,“……的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B项强调的是“出发”,C项强调的是“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D项突出了“中国海军”,衔接最恰当。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的时候,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不仅我们”应该调整为“我们不仅”,据此可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作出”与“服务”搭配不当,应把“作出”改为“提供”,据此排除B项。故选C。
4.将本文压缩为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新闻,应兼顾新闻文体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且符合原文报道的视角。首先,压缩导语部分,概括主要新闻事件,即谁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然后,按照文章中的时间顺序,选取文中的特写镜头,对事件进行描述,其中的细节描写和补充的背景材料可以删除。最后,阐明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