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专题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②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
B.颔联意为:虽然像自己一样漂泊在外的游子大有人在,但世间仍不乏如刘、杜二位友人这种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
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辞藻华丽,感情自然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
16.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借“昔”与“今”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第四句的“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着诗人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C.在老病而唯有孤舟的情况下,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让诗人感到很孤独。
D.首联喜悦,颔联雄壮,颈联凄苦,尾联悲伤,全诗的情感跳跃性非常强。
16.昔人评《登岳阳楼》:“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请结合诗歌内容对
此作简要解析。(6分)
广东省五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咸阳怀古
白朴①
鞭石下沧海②,海内渐成空。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方叹东门逐兔,又慨中原失鹿,草昧起英雄。不待素灵哭,已识斩蛇翁③。
笑重瞳④,徒叱咤,凛生风。阿房三月焦土,有罪与秦同。秦固亡人六国,楚复绝秦三世,万世果谁终。我欲问天道,政在不言中。
【注解】①白朴,元代著名散曲家。②鞭石句:《三齐略记》记载秦始皇渡海看日出,欲造石桥,神人为驱石下海,石行稍慢,神人鞭之,流血色赤。③不待二句:《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起兵前,曾于夜间见一白蛇当道,挥剑斩之。次日见一妇人于其处哭,言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杀。④重瞳:指项羽,传言其眼中有双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阙,“东门逐兔”指李斯被斩前对其子说,欲父子牵黄犬于故乡上蔡东门追狡兔,已无法实现。作者用一“叹”字,感叹秦末政局动荡。
B.“草昧起英雄”,即“英雄起草昧”的倒装,指秦末刘邦等农民起义军从民间兴起,逐鹿中原。“不待”“已识”,极言起义的形势发展迅速。
C.秦亡六国,楚复亡秦。悠悠万世,谁才是最终的赢家?历史兴亡的规律到底是什么?作者不知道答案,仰问苍天,苍天无言,也说不出答案。
D.朱彝尊评价白朴的词作“源于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本词善于用典,笔力豪放,议论纵横,场面壮大,又形象生动,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征。
16.作者对秦王和项羽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分)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气泾水③萦好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消水支流,在
今陕西省中部,古属泰国。紫纤:旋绕曲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日诗人站在荒凉的郊外远望泾水依傍着的村庄,陷入了极度哀愁。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对过度放牧和开垦田地导致自然环境惨遭破坏的痛惜之情。
C.颈联写暮色中的积雪苍山,云烟残阳笼罩树木,营造出了黯淡消沉的氛围。
D.全诗以“望"字引领全文,寓情于景,描述了诗人行走在野外的所见所思。
17.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不堪回首思秦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中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羌
村(其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客至”时群鸡斗争,诗人只好驱鸡上树后接待客人。
B.五至八句写父老携酒来看望我,表现了父老看重情礼,民风淳朴。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
D.后四句诗写诗人为答谢父老而歌,“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父老泪流满面。
16.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杜甫这种情怀的?(6分)
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
颔联是作者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厚。
C.
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
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有画面感,情感真切,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1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诗阅读专题
广东省汕尾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5-16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②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
B.颔联意为:虽然像自己一样漂泊在外的游子大有人在,但世间仍不乏如刘、杜二位友人这种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
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辞藻华丽,感情自然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
16.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把握诗歌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辞藻华丽”有误,尾联语言朴实流畅。故选D。
(2)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勾勒出一幅清冷的秋景;接着,颌联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零在外的游客,把刘、杜二位友人比作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人才;颈联把刘、杜二人比作搏击长空的大鹏鸟和直上九霄的巨龙,进一步突出刘、杜二人的匡世救时的才能;尾联诗人与友人相互勉励,决心戮力同心,以解民于倒悬。诗为登高远望之时所感,既是勉友,也是自勉,表现出诗人对处于战乱之中的人民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希望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感情自然真挚,于昂扬中见沉郁。全诗由一个“悲”字领起,抒发了忧国忧民、相期报国的壮怀,表现了一个身处乱世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高贵品质。
答案:
(1)D
(2)①借景抒情。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勾勒出一-幅清冷的秋景图,诗人触景伤情,表达了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②比喻。颈联把刘、杜二人比作搏击长空的大鹏鸟和直上九霄的巨龙,突出刘、杜二人的匡世救时的才能,表达了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之情。③直接抒情。尾联诗人与友人相互勉励,决心戮力同心,以解民于倒悬。表达了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之情。
译文:
??草木凋落,在南国更觉悲伤。在高高的城上,望到了北极星辰。漂泊在外的游子还大有人在,治理国家难道就真的没有人了吗?一旦有了机会,我就会像鸟儿顺着风,加速翱翔,像神龙一样,带雨归来。我们相约共同努力,因为天下正处于战乱之中,需要我们出手恢复安宁。
赏析:
??诗的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木落悲南国”,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也点明时在秋令。从《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以想见,诗人是由草木零落想到美人迟暮、国事衰败因而发出悲叹。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高空,只见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旋转。这不禁使他想到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是,现实是“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并吞何时休?百骨易寸土。”(《登西城门》)这句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颔联由望中众星拱卫北辰引出登临者的思绪。诗人是一个有怀抱的人,曾道:“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从这里可以设想,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社会形势,以便待时而举;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经济”人才,共同实现理想。“经济岂无人”,既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又含对刘将军、杜文学的期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
??接着诗人在颈联中写出了自己待时而举的愿望。“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一旦有了顺风的时机,这只“风云未便,未容黄鹤轻举”的鸟儿,就会像添上新的翅膀一般翱翔。从这里可以看出生于乱世的高启,在对自己归宿的取舍上,是把火候看得老一些的。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张士诚即占领了他的家乡吴县,开始了对苏州十年的统治。当他的好友们纷纷投奔张氏幕府并且劝他仕张的时候,他却婉言谢绝了。这是由于“风云未便”,他不愿“轻举”的缘故。“龙归雨在鳞”,一朝风云际遇,诗人就要像神龙一样,行云行雨,比喻逢时奋进。
??尾联“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诗人和刘将军、杜文学互相约好,一起努力,收拾这“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烽火连天、战尘滚滚的局面。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这位被“文字狱”腰斩的诗人,决不是那种放弃社会责任,坐等天下太平的“纷纷儿女”辈。
?全诗由一个“悲”字领起,抒发了忧国忧民、相期报国的壮怀,表现了一个身处乱世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高贵品质。诗题“晚登西城”,但诗人并没有着力于杭州如画的夜景的描绘,而把重点放在抒情上。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抒发情怀,由“城高见北辰”而想到《论语》里的话,由这些话想到“经济”人才,由经济人才想到待时而举,由待时而举想到烽尘滚滚的时事和相期报国的志愿。全诗采用五律形式,语言平实,境界开阔,格调高迈。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借“昔”与“今”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第四句的“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着诗人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C.在老病而唯有孤舟的情况下,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让诗人感到很孤独。
D.首联喜悦,颔联雄壮,颈联凄苦,尾联悲伤,全诗的情感跳跃性非常强。
16.昔人评《登岳阳楼》:“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请结合诗歌内容对
此作简要解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先理解评价句的含义,再从其提示的“物境”“心境”“两相谐也”三个角度分析回答。
【解答】(1)C.“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错误,不是不肯来信,而是诗人收不到来信。国家战乱,动荡难安,诗人正经受离乱之苦。
(2)“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的意思是,诗歌《登岳阳楼》雄浑博大的不仅仅是洞庭湖,还有作者的心境。理解了以上意思,从洞庭湖的浩大气势和作者博大的内心两个角度分析即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可见作者眼前之景浩瀚无际,雄浑壮阔。但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混乱与孤独之中,作者仍然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即关心国家大事,并为此“凭轩涕泗流”。可见,他在艰难之中,关心的是国家与苍生,足见其心胸开阔。而这开阔的心胸与那浩大的洞庭湖两相映衬,即“物境心境,两相谐也”。
答案:
(1)C
(2)①物境,指颔联所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②心境,指诗人在艰难之中,不以一己为念,想到的却是关山以北战乱不止,这是胸怀天下苍生。③物境之大,心境之广,完全相衬,表现了诗人非同寻常的眼光和胸怀气度。
参考译文:
??????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
??????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广东省五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咸阳怀古
白朴①
鞭石下沧海②,海内渐成空。君王日夜为乐,高枕望夷宫。方叹东门逐兔,又慨中原失鹿,草昧起英雄。不待素灵哭,已识斩蛇翁③。
笑重瞳④,徒叱咤,凛生风。阿房三月焦土,有罪与秦同。秦固亡人六国,楚复绝秦三世,万世果谁终。我欲问天道,政在不言中。
【注解】①白朴,元代著名散曲家。②鞭石句:《三齐略记》记载秦始皇渡海看日出,欲造石桥,神人为驱石下海,石行稍慢,神人鞭之,流血色赤。③不待二句:《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起兵前,曾于夜间见一白蛇当道,挥剑斩之。次日见一妇人于其处哭,言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杀。④重瞳:指项羽,传言其眼中有双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阙,“东门逐兔”指李斯被斩前对其子说,欲父子牵黄犬于故乡上蔡东门追狡兔,已无法实现。作者用一“叹”字,感叹秦末政局动荡。
B.“草昧起英雄”,即“英雄起草昧”的倒装,指秦末刘邦等农民起义军从民间兴起,逐鹿中原。“不待”“已识”,极言起义的形势发展迅速。
C.秦亡六国,楚复亡秦。悠悠万世,谁才是最终的赢家?历史兴亡的规律到底是什么?作者不知道答案,仰问苍天,苍天无言,也说不出答案。
D.朱彝尊评价白朴的词作“源于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本词善于用典,笔力豪放,议论纵横,场面壮大,又形象生动,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征。
16.作者对秦王和项羽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历史兴亡规律,尽在不言中,政权兴亡在人不在天。
(2)两人都是前朝的终结者:秦灭六国,项羽亡秦;都很暴虐。秦始皇鞭石渡海看日出,日夜为乐,荒淫奢侈,暴掠百姓,耗空国力;高枕望夷宫,荒废国事,最终导致亡国。项羽虽然是个叱咤天下的英雄人物,但有勇无谋,西屠咸阳,火烧阿房宫,罪过等同于秦国暴政。
答案:
(1)C
(2)同:①两人都是前朝的终结者:秦灭六国,项羽亡秦;②都很暴虐:秦王追求享乐,暴掠百姓不惜民力,最终亡国,项羽西屠咸阳,火烧阿房,罪过与秦等同。
异:①秦始皇日夜为乐,荒淫奢侈;高枕望夷宫,荒废国事。②项羽虽然是个叱咤天下的英雄人物,但有勇无谋。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气泾水③萦好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消水支流,在
今陕西省中部,古属泰国。紫纤:旋绕曲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日诗人站在荒凉的郊外远望泾水依傍着的村庄,陷入了极度哀愁。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对过度放牧和开垦田地导致自然环境惨遭破坏的痛惜之情。
C.颈联写暮色中的积雪苍山,云烟残阳笼罩树木,营造出了黯淡消沉的氛围。
D.全诗以“望"字引领全文,寓情于景,描述了诗人行走在野外的所见所思。
17.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不堪回首思秦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注解,在仔细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感情。
【解答】(1)B.“颔联写出了诗人对过度放牧和开垦田地导致自然环境惨遭破坏的痛惜之情”错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故选:B。
(2)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首句“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答案:
(1)B
(2)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赏析: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景情关系的处理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中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羌
村(其三)
杜
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客至”时群鸡斗争,诗人只好驱鸡上树后接待客人。
B.五至八句写父老携酒来看望我,表现了父老看重情礼,民风淳朴。
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描写。
D.后四句诗写诗人为答谢父老而歌,“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父老泪流满面。
16.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杜甫这种情怀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应整体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句意思,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答。
【解答】(1)C.“‘酒味薄’是诗人斟酒的谦辞”错,“酒味薄”是实话,因为黍地无人耕种,收成不好,酒味自然不浓。故选C。
(2)题干中提到“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人微”,“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四句写百姓的遭遇。“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由于战乱,田地无人耕种,战乱给人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受战乱影响,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乱之中,年轻人离开家园,家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时事艰难、
答案:
(1)C
(2)①诗人借父老之口,用“黍地无人耕”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②诗人用“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反映了时世的艰难,人民长时间生活在动荡的战乱之中。
译文:
??????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赏析:
?????
本诗写邻人来访,共谈世事,感叹战乱造成田园荒芜,生活艰难。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于是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待到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的缘故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颜,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
杜甫
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
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仍是叙事,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愁绪也因此更增,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
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D.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的初春之景,也触动着诗人的悲情。
16.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悲”的具体内容。(6分)
【分析】(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感情,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注释,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答】(1)B.“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错误。“愁伴客”,是说自己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错,“更觉老随人”,是说自己觉得日益衰老,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
故选B。
(2)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叙事,说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早来而悲哀。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悲。
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感伤自己的日益衰老。进一步写作者的悲春之情。
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以实写春光来反衬悲春之情,为下文铺垫。
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写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悲情。
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悲情。
答案:
(1)B
(2)首联写诗人体弱多病,生机盎然的早春反衬了个人衰老,抒发了自伤病苦之悲。
“愁伴客”,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表达了羁旅愁苦之情。
“更觉老随人”,觉得日益衰老,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或:颈联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自己的迟暮伤感之情。)
“望乡应未已”,从未中断的遥念故乡的思乡之情。
“四海尚风尘”,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
译文:
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早来而悲哀。
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
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啊!
赏析:
??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叙事,说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转添春愁,又因愁伤老。见得伴客萧条,随人俯仰则更可悲,已透下望乡未已意。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炼字极活,为句中之眼,字字皆响,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是化腐为新之法。“入”“归”二字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两句实写春景,用笔舒缓,为下文铺垫。尾联“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回应上截,翻出已愁。说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
???这首诗首联写“来诗悲早春”,引出颔联所写的作者的悲春心情,颈联又以实写春光来反衬悲春,尾联转入写望乡,“应未已”云云,或指李都督而言,也可能李诲中写列了思乡之念。杜甫的酬答之作,常有这种特点,即首联由友人诗引出,尾联又关及友人诗。
???全首只一“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俱作“悲”字用,不作“早春”佳字用。“转添”、“更觉”,切上“早春”,透下“红入”、“青归”字。当此桃花柳叶之时,而四海风尘,望乡复切,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所以见起处“悲早春”“悲”字之妙也。曰“犹未已”、“尚风尘”,说明“转添”、“更觉”之故。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是否正确。
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高一语文试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地名,即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即今甘肃敦煌。②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③岸雨:另有版本为“片雨”。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此诗时,宇文判官出使西域归来,已到瓜州,路程遥远,风尘仆仆。
B.
颔联是作者想象友人边境远行所见之景,情景交融,炼字巧妙,意蕴丰厚。
C.
作者以“敝裘”代指自己官职低微,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D.
本诗结构谨严,对仗工整,有画面感,情感真切,有波折变化,动人心扉。
1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0.
C
11.
①为好友出使顺利返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好友慰问和关心;②诗人客居边塞的浓浓思乡之情;③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④为自己仍然留守边塞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委婉地表达了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错误,“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不是表达边塞远客的苦闷与哀愁。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的题目和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可知,作者的朋友顺利出使,完成使命归来,作者由衷的为友人高兴,因此写诗赠给友人,以表达对好友慰问和关心。
诗歌的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
诗歌颈联“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首联“戍楼”可见,作者依然在边关戍守,“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作者的朋友却完成使命,顺利归来,作者在为友人高兴的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