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 兼爱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基础上,感受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力量,从而涵咏心灵,激励人生。
3.通过“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选择题:
(1)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什么。
(2)如果你是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
(3)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选择什么。
(4)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兵轰赶,你会选择什么。
A.心灰意冷,封存善意
B.问心无愧,消失雨中
还是其他??
二、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作者介绍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贵族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他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虽然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被称为“科圣”。
墨子的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工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要“兴万民之礼,除万民之害”。为民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诸侯国的支持。 ???
四、题目解读
“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即反对人对人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上。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三部分: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六、全文分析
1、第1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2、第2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3、研读第2段,思考: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
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4、第3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6、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明确: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7、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明确: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爱人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如此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8、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9、“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明确:
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七、中心思想
墨子分析社会混乱的原因,是“不相爱”,目的是提倡“兼相爱”。“兼相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全部相亲相爱,它是治理社会混乱的济世良方,同时也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道德观,在战国时期不被统治阶级采纳。
八、写作特点?
1、善用铺排,质朴充实。
本文善于使用铺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理,使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文章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语言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显得质朴而充实。
2、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本文逻辑清晰,逐层进行详细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使得说理形象生动,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九、补充资料
墨家
墨家学派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是诸子百家之一。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硏究领域靠拢。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地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
总结全文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已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兼爱》,分析《墨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课后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②故贼人以利其身
③生死而肉骨
④父之不慈子
⑤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⑦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A.①②/④⑤/③/⑥⑦ B.①②/④/⑤/③/⑥⑦
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②/①④⑤/③⑥/⑦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B.第2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相攻。
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
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
4.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了挑战。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C
3.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兼词,于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B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C项,如果/好像。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故选B。
①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②贼:名词活用作动词,盗窃。③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长肉。④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慈爱。⑤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⑥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⑦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袖子藏着。据此可知答案为C。
C.“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理解错误。文章不避繁复,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将意思说得清楚明白,气势非凡。
写作指导 写作时要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墨子提倡的“兼爱”实质上就是反对“礼”的等级尊卑制度,也可联系墨子的其他主张,如“尚贤”是反对“亲亲”的贵族世袭制度,“节用”“节葬”“非乐”是反对文饰,等等,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