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8: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2
0
1
4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印欧人的早期迁徙状况,认识印欧人的迁徙对古代印度、古代西亚、古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形成的作用。
2.了解大月氏和匈奴的迁徙状况,认识其对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影响。
3.了解3-6世纪的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认识游牧部落大迁徙改编了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并分析他们对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重要概念:印欧人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
非 洲
欧 洲
亚 洲
乌拉尔山脉
《赫梯法典》有关于马的规定:
第六十一条:
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
第六十四条: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
——周一良、吴于廑总编,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
马对游牧民族非常重要
民族的迁徙成为可能
思考:古印欧人为何要迁徙?
又为何能迁徙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
他们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渔猎、游牧为生,寻找食物成了他们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他们几乎无法在原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了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是游牧民族,为了生存。
驯化了欧洲野马,制造了轮式车——马拉战车。
印欧人迁徙示意图
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二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一 古印欧人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寻找食物成为了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
游牧的生活习性;食物匮乏且不固定;
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
临近小亚细亚是文明且富庶之地,对印欧人充满诱惑力
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结果: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约BC1500
印度恒河
雅利安人
约BC2000
伊朗高原
波斯人
约BC2000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约BC2000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约BC2200
巴尔干半岛
希腊人
约BC1900
小亚细亚
赫梯人
印欧人:西欧→南欧→西亚→南亚
影响:①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②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
赫梯帝国:
①建立:公元前17世纪
②发展概况
经济:赫梯人最早发明炼铁技术。赫梯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赫梯帝国时期,农牧业均较发达。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下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
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赫梯帝国
埃及
波斯帝国(大食),由波斯人(迁徙到伊朗高原的古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建立的君主制帝国。
前550年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陷波斯,帝国灭亡。
224年,萨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国,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
874年,萨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国再次重建,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
(2)波斯帝国:
①帝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大流士一世改革
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空城计、萨拉米湾海战等)
公元前449年,在塞浦路斯的萨拉米斯,希腊军队再次取得海上和陆地的战斗胜利。这标志着希腊人抗击波斯入侵的最后胜利。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战争结束。
②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温泉关战役:以300人两次击杀上万人的典故成为以少战多的经典事例。斯巴达全军覆没,但英勇的事迹也留传后世,为后人所景仰。
达罗毗荼人是指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达罗毗荼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大约2.17亿人。
古达罗毗荼人建立了哈拉帕文明,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
(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
(3)提高了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
(4)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海上民族:即腓力斯丁人是居住在地中海东南沿岸的古代居巴勒斯坦=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但巴勒斯坦人与腓力斯丁人没有关联,腓力斯丁人在公元前5世纪神秘消失了。
知识拓展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1.背景: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去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
2.表现:
①中国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欧洲的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二、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新一轮的大迁徙
1.中国: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②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欧洲: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3.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了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学思之窗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态度:最初阿图尔夫强烈要求消除罗马,毁灭罗马文化,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后来他的态度发生转变,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恢复罗马之荣光,复兴罗马文化并传诸后世。
原因:主要原因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必将导致国不成国,而罗马法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史料阅读
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个时代日耳曼人的情况如果他们的本上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资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
——【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
问题思考:对古代人类迁徙的认识
1.迁徙的原因:受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原因、政治压迫与政治局势、统治者对外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不断迁徙中谋生存,求发展。
2.迁徙的认识:人口的侵袭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1.下列关于印欧人文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②有较发达的农耕经济 
③较早地驯养了马匹  ④制造了马拉战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古代印欧人是游牧民,游牧经济发达,农耕经济落后,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选A。
课堂检测
2.“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以上表述最有可能出自 (  )
A.《大藏经》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圣经》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婆罗门”“刹帝利”等可知,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摩诃婆罗多》记录了雅利安人的传说和历史,故选B。
3.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和北欧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西欧北部的发展成为凯尔特人
【解析】选B。进入伊朗高原的印欧人发展成为了波斯人,亚述人生活在两河流域,故B错误。
4.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匈奴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因此B正确。A错误,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C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做法的根本目的;D错误,刘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目的是争取汉族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
5.《汉书》记载:“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这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
【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一起消灭匈奴,可是要联络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张骞去应召,出使大月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