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现代社会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以及移民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二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3)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
(1)20世纪50- -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
链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所以反对经济全球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各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1.难民
(1)概念: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民。
(2)类型:难民分为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类型。
(3)难民问题: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探究一
材料一 仅就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了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以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所以,今天美国
探究一
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贡献: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
探究二
材料二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
探究二
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
探究二
(1)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而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西占区(西德)。
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积吸接纳东德难民);得到美、加等国支持。(向海外移民多)。
(2)影响: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德国(西德)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对东德开展和平演变。
2.国际社会对难民的救助
(1)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年,联合国又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4)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移民概念
移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原居住地址往其他某一地区长期或永久定居的人。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类型人口迁徙的结果。人口迁徙是一个长期的、普遍的历史现象,其类型、规模、结构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各种类型的移民社会。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正在形成遍及各国的各类移民社会。
移民的影响:
(1)积极影响:
这些外来移民在与本土居民相互调适和融合的情况下,会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移民文化;
(2)消极影响:
在多元文化不可调和时,也会产生不同族群间的矛盾和冲突。
美国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
1、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
2、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
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3、影响:
(1)积极影响: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2)消极影响:
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及其特征
1、背景: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2、新加坡移民文化特点:
(1)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2)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3、影响:
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探究三
探究三:文化多元的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探究四
探究四:面对文化多元的态度
(1)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2)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3)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1.下列关于全球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B.20世纪70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吸引了许多美洲移民
D.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成为西欧劳动力新的来源地
【解析】选B。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A;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排除C;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劳动力新的来源地,排除D。
课堂检测
2.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解析】选C。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人才的引进,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劳工入境设置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错误。
3.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 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的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
【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总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选A。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B;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关联不大,排除C;人口政策只是主观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