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新课导入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阅读课本并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政治与经济等内容,认识每个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时空分布、早期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演变历程,了解原始人类、早期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知道我国原始人类空间分布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统治区域以及社会发展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对原始人类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实史料的学习分析,掌握史料分类、分析、运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认识阶级、国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的途径与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分布、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部落、国家、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国人暴动”、青铜时代等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正确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一般规律,客观定位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的多源性,认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脉络。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夏商周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国家之一,借以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国人暴动”。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国人暴动”的作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三、商和西周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01
02
03
CONTENTS
目
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
(2)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会使用火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恩格斯
1.烧烤食物,防寒照明,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2.促进了原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文化遗存
表现
总体特征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1)生产工具;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
(2)生活状况: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文化遗存多,且分布广泛。
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代
发展状况
原始人群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三皇五帝时代
(1)三皇时代:
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皇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1)建立: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
(2)政治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根据《史记》的记载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任有很大影响,禹不能明确把王位传给启;
根据《战国策》中关于启与益的冲突,说明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过程复杂曲折,非一帆风顺。
2.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历史纵横”夏商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到商朝,夏历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③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④夏朝对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区之外的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夏桀,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文化: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1.商
(3)经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1.商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4)政治
①商朝国家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③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
1.商
为什么实行内外服制
1.商朝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2.商王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方国和部族实行直接控制。因此,内外服制是商朝实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1)沿革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镐京。
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③灭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西周
(2)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制度
主要内容
作用
二者关系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补充,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宗法制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体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①地位: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基本实行井田制。
③灌溉:有沟渠灌溉。
④农具: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井田制
1.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这些符号(
)
A.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特点
B.表明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是商周甲骨文字的范式
D.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解析:根据材料“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可知是我国早期的文字,是人们用来记事、传递信息的媒介,故A项正确;甲骨文的出现是汉字体系成熟的表现,而不是原始文字,故B项错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还处在图形文字阶段,而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形成了汉字,故C项错误;原始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不是无意义的涂鸦,故D项错误。
巩固练习
A
2.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项错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D项错误。
巩固练习
C
3.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解析:各种礼器和阶级分层的出现是早期国家的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健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根据“五帝后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不是夏文化的遗存,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当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
巩固练习
A
4.杜佑《通典》载:“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这反映了黄帝时代(
)
A.土地私有,家庭合作
B.授民以田,设立田制
C.确立井田,实行分封
D.井田充足,纷争消除
解析:本题考查从部落到国家。根据“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可以看出,黄帝时代授民以田,设立田制,缓和争端,故B正确;当时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排除A;黄帝时代没有实行分封,排除C;“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D。
巩固练习
B
5.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此举旨在(
)
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
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
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解析:由材料“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可知启以上天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意在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故选B项;君主专制形成于封建社会,排除A项;“敬天保民”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天命而非鬼神,排除D项。
巩固练习
B
6.《史记》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帝禹之子启通过合法的手段继位
B.《史记》比《战国策》的可信度更高
C.可以确定“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暴力争夺的结果
巩固练习
C
7.《史记》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该材料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是(
)
A.禅让制未被突破
B.禹将天子位传启
C.王位世袭制开始
D.禹将王位禅让启
解析:“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表明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也就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故选C项。启是禹的儿子,其即天子位,表明突破了禅让制,排除A项。“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表明禹将天子位传给了益,排除B、D两项。
巩固练习
C
8.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前所罕见。据此可推知(
)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一定增长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解析:夏代墓葬中陶制酒器的数量空前,这说明当时粮食产量有所增长,粮食有了剩余,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故选B项;商朝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排除A项;仅由材料得不出夏代奴隶制剥削残酷、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C、D两项。
巩固练习
B
9.商朝中央官职大体可分为文职官、武职官和史官三大类,地方则有侯、甸、
男、卫等行政长官。这说明商朝(
)
A.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解析:从材料可知,商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僚机构,说明国家管理体制正日益完备,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B项错误;商朝王权具有明显的神权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且材料并未体现“浓厚的宗教色彩”,C项错误;“十分细致明确”说法绝对且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项。
巩固练习
A
10.下图是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该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有(
)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巩固练习
C
11.《论语》记载:“列诸主在太祖庙堂,太祖之主在西壁东向,太祖之子为昭,在太祖之东而南向,太祖之孙
为穆,对太祖之子而北上,以次东陈,在北者曰昭,在南者为穆,所谓父昭子穆也。昭者,明也,尊父,故
曰明也;穆,敬也,子宜敬于父也。”这表明(
)
A.宗法制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宗法制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巩固练习
A
12.有学者指出,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这不仅是朝代的更迭,也是一种文明的交替,自此,礼乐文化、宗亲文化代替了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缺乏连续性
B.周代政治抛弃神权色彩
C.周代文明更具进步性
D.礼乐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巩固练习
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