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专练(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专练(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4 18:5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专练
一.选择题(共24小题共48分)
1.(2021春?聊城期末)《北史?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
2.(2021春?平顶山期末)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这表明唐代(  )
A.货币使用尚未统一
B.西域与中原贸易频繁
C.丝绸之路从未中断
D.政府已有效管辖西域
3.(2021春?眉山期末)作为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全体民众日常生活重要内容的岁时节令,主要有元旦节、上元节、寒食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节,节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并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的进行。这反映出唐朝(  )
A.民生富足
B.民风淳朴
C.文化昌盛
D.民族交融
4.(2021春?聊城期末)“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由此可知,唐朝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制度健全完备
B.圣君明主众多
C.政策开明务实
D.民族交融推动
5.(2021春?焦作期中)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朝廷的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为后世行政区域划分奠定了基础
D.激化了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
6.(2021春?南涧县月考)如图所示为2019年在新疆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考古发掘的一处唐朝时期的墓地群(拉甫却克墓地群)中出土的货币。这些货币反映了(  )
A.东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B.铸钱技术的发展
C.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丝绸之路的兴起
7.(2021春?峨眉山市校级月考)“君到姑苏(苏州)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我们不能从这首唐诗中提取的信息是(  )
A.唐朝时苏州已有了夜市
B.唐朝时苏州已成为繁华的城市
C.唐朝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景象在唐朝时已出现
8.(2021?四川模拟)唐宝应元年,东市大刁家印制的《上都东市大刁家大印历》上雕有“上都东市大刁家大印”字样。唐咸通二年,根据印刷本传抄的《新集备急灸经一卷》,该经题记称“京中李家于东家印”。这表明,唐朝的工商业者(  )
A.倡导创新商品营销的模式
B.注意把历史故事融入广告
C.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D.品牌宣传与保护意识较强
9.(2021?彬州市校级模拟)据统计,唐代有关吐蕃的诗歌作品,总量超过1300首,如表所列诗歌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诗歌(  )
题目
内容
《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兵革未息人未苏,天子亦念西南隅。吐蕃凭陵气颇粗,窦氏检察应时须。
A.反映了唐朝的风土人情
B.客观展现了唐蕃矛盾
C.推动了唐蕃间的文学交流
D.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
10.(2021春?新蔡县校级月考)唐朝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明唐朝(  )
A.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经完成
C.长安作为商业中心地位下降
D.各民族地区间经济交流频繁
11.(2021春?丰台区期末)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B.彻底地打击了士族势力
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12.(2021春?九江期末)唐初,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来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有时参加政事堂议政的官员达十多人。唐太宗此举意在(  )
A.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B.规范朝廷的政务运作
C.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
D.提高军国大事决策效率
13.(2021春?金华期末)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
①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
③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②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
④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2021春?新建区校级期中)唐朝前期,“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集体宰相制逐步形成。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一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分工细化,效率低下
B.分权制衡,杜绝暴政
C.相权分化,突显皇权
D.集体议政,反馈民意
15.(2021?泰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
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16.(2021?山东模拟)唐太宗把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中枢机构。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代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如图是严耕望先生所绘玄宗开元时代中书门下体制,据此图可推知(  )
A.提升了中书省门下省法定地位
B.尚书省权力逐渐扩大
C.存在相权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
D.破坏原有的决策程序
17.(2021?顺德区模拟)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
18.(2021?北京模拟)某学者在评唐朝前期设立的政事堂时指出:“当时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诏令,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  )
A.政事堂是独立于皇权的行政决策机构
B.政事堂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
C.唐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皇权和相权都受到了限制
19.(2021春?抚州期末)如图所示分别为秦,汉、唐三代国家通用字体的碑刻作品,反映了字体的演变趋势。促成其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官方的大力推广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文字的使用需求
D.大众审美的提升
20.(2021春?邯郸期中)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1500年,欧洲至少已经有2000万册书,被1000多个印刷所“生产”出来。意大利的印刷书籍量“占欧洲同期图书出版总量的45%”,威尼斯因其印刷业高度发展,更是成为欧洲的印刷中心和新思想的策源地。由此可见,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
A.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B.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C.助推欧洲文明社会来临
D.冲击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21.(2021?浙江模拟)雕版印刷究竟始于何时,是学术界一个争议的问题。据张秀民先生统计,曾出现过汉朝、东晋、六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七种说法。通过文字、实物材料的发现和考辩,目前“唐朝说”已为绝大多数学者接受。至于具体时间段,仍然有不同的观点。如张秀民先生主张唐初贞观十年(636年)已有雕版印刷;宿白先生认为雕版印刷的开始“有可能在唐玄宗时代”;随后出版的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则又提出“雕版印刷产生于隋朝至唐初之际”。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雕版印刷始于何时”的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B.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雕版印刷始于何时”有可能逐步弄清
C.历史事实的考辩,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D.历史叙述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研究结论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最终必成“一家之说”
22.(2021?蜀山区校级模拟)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
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
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
23.(2021?湖南模拟)如图为2020年7月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手书的墓志,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此作品的发现(  )
A.有助于研究北宋书法艺术
B.揭开了颜真卿的身世之谜
C.填补了中国书法考古空白
D.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实证
24.(2021?呼和浩特模拟)魏晋时期,刘徽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创立了割圆术。南朝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得了精确到第七位数字的圆周率,他还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北周甄鸾的《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据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科学与实践的关系紧密
B.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C.技术水平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D.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逻辑思辨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春?伊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同时“五胡”内迁,建立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随着“五胡”内迁,北方人口也大量迁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这一时期,士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门阀社会,同时为了能够把持朝政以及文化的传递,开始家庭培养各种人才来保持自家家族的长久不衰。在这一时期官学衰微,门阀士族等世家大族更为注重的是家庭教育,承担了儒学思想的重担,能够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把文化传承下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文化、军制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请列举三个史实予以说明。
26.(2021春?龙岩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
﹣﹣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7.(2021春?历下区校级期中)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节选)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
敦煌太守才且贤,郡中无事高枕眠。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耆旧鬓皓然,愿留太守更五年。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的社会状况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主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时期。南人在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加之,各人的书把本国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李大师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李大师是经历过南北分裂到隋、唐初两度统一的人,饱受了南北对峙的苦楚,热切希望统一、安定。其修撰史书具有统一的倾向,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故B项错误;
材料与区域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政权更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在新疆地区发现大批唐代的钱币,说明唐代时期新疆地区与内地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所以大量唐代钱币才能流入新疆,故选B;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货币使用是否统一无关,排除A;
仅根据钱币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是否中断,更不能说明政府已经有效管辖西域,排除CD。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由材料可知,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全体民众日常生活岁时节令,内容丰富,既有欢庆丰收的中秋节、也有缅怀亲人的清明节,还有纪念英雄人物的端午节,而且节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昌盛,故选C项;
民生富足,说法过于笼统,故排除A项;
民风淳朴、民族交融材料都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D项。
故选:C。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日(西)魏、周”可知,隋唐的制度借鉴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推动,“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可知,唐初的统治者存在汉族和少数民族联姻的事实,即体现了民族融合,故D正确;
题中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史实,不是制度的健全,故A错误;
“圣君明主众多”不反映材料主旨,故B错误;
“政策开明务实”不反映材料主旨,故C错误。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解答】根据材料“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唐高祖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即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促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巩固和增强大一统的国家,因此材料所述朝廷的做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是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而不是直接行政管理,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对边疆采取羁糜政策,没有体现该政策对后世的影响,并且羁縻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后世行政区域划分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
材料所述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而不是激化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墓地群出土了唐代的开元通宝货币和波斯银币可以看出反映了唐朝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在新疆一处唐朝时期的墓地群中出土了唐代的开元通宝货币和波斯银币,这反映了唐朝与波斯的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铸钱技术的发展,故B错误;
墓地群出土了波斯银币,与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无关,故C错误;
丝绸之路在西汉就已经开通,故D错误。
故选:A。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苏州是南方城市,“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说明南方城市的繁荣,但不能说明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C错误,符合题意;
A、B和D项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唐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是工商业者印制自家品牌的广告,其目的是对自家产品的宣传和保护,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创新商品营销的模式,故A项错误;
B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品牌宣传与保护,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
故选:D。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展示的三首与吐蕃有关的边塞诗,可用来研究唐代文学和唐蕃关系,兼具文学和史料价值,D项正确;
三首唐诗中没有体现唐朝的风土人情,A项错误;
三首唐诗中表现的是唐朝文人对吐蕃的看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未客观展现唐蕃矛盾,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唐诗推动了唐蕃间的文学交流,C项错误。
故选:D。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等表明出现了大都会如长安等、中原与少数民族及外商贸易频繁、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故D正确;
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D。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的意识是隋代废除乡举里选、迁徙士族离乡。隋朝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进而扩大统治基础,因此A正确;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科举制有利于巩固统治,C排除;
材料与社会生活世俗化无关,D排除。
故选:A。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生可根据材料“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三省长官作为宰相共同议政于政事堂,后唐太宗又选择其他官员以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官衔参加议政”可知,唐初相权一分为三,后唐太宗又增加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使相权进一步分散,皇权不断加强,故选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制以及后来增加官员参政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权,并不是为了规范政务运作,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情况没有彻底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
材料仅体现参加议政的官员不断增多,无法表明决策效率得到提升,排除D项。
故选:A。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考生可根据材料“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分析。
【解答】根据“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可以看出,察举制逐步以考察儒学为主,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同时察举制以用考试的方式,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故①③正确,C正确;
九品中正制不利于扩大选官范围,材料不能说明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故排除②④,排除ABD。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解答】多个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宰相使用上的便利性,则更突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正确答案为C项,而排除A项;
三省制并不能杜绝暴政现象发生,排除B项;
D项对材料理解有误。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三省体制下,上下行的政务文书签署将整个体系联系起来,有助于三省制的有效运作,A正确;
题干并未强调尚书省的地位,排除B;
材料未涉及皇权,排除C;
官僚机构膨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故选:A。
16.【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据题意可知,图中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被归属到中书门下,体现了集权趋势的存在,而尚书省与中书门下的分立又体现了分权的趋势,由此可知图中存在相权的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故选C;
根据此图无法体现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提升了中书省门下省的法定地位,看不出尚书省权力的扩大,排除AB;
图示中的改变并没有破坏原有的决策程序,排除D。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中央官制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等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而安史之乱后,属于下属部门的御史台掌握部分事务,实际上是对尚书省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削弱,没有体现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并且也不能形成破坏,A项错误;
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系,而是尚书省权力的削弱,C项错误;
根据材料“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可知,御史台是监察机构,没有强调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项错误。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
【解答】材料信息“当时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诏令,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否则便是违制”说明皇权和相权都受到了三省六部制的限制,故D正确;
政事堂是服务于皇权的,故A错误;
中国古代没有民主政治,故B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三省六部对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错误。
故选:D。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图片蕴含的有效信息,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演变的趋势及历史背景。
【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秦、汉、唐三代国家通用字体分别为秦篆、汉隶到唐楷,字体笔划由繁至简,书写由刻板变得流畅,这一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文字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秦朝大力推广小篆,但隶书在秦末逐渐流行起来,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与字体变化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用字体的实用性大于艺术性,材料所示字体的变化体现的不是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故D项错误。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500年”、“成为欧洲的印刷中心和新思想的策源地”,结合印刷术发明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1500年”、“成为欧洲的印刷中心和新思想的策源地”,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发展,1500年,欧洲大量图书被印刷出来,这都使得人们可以有条件阅读书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进程,故B项正确;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和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文艺复兴的兴起,不是助推欧洲文明社会来临,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对民众宗教信仰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B。
21.【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和史料的基本方法,考生可结合材料“雕版印刷始于何时”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历史研究的问题,可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并随研究的不断深入,因此关于“雕版印刷始于何时”有可能逐步弄清,B项正确;
学术问题的研究,因为“无实证”就“搁置争议,自圆其说“,这一说法不合理,A项排除;
C项“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解决“过于绝对,排除;
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有多种表述,但说最终必成“一家之说”过于绝对,D项欠妥,排除。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解答】根据材料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这可以看出唐朝时唐朝与西域各族相处融洽,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奢靡之风,故B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发展状况,故C错误;
材料并没有涉及是个风格,故D排除。
故选:A。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书法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手书的墓志”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的书体为楷体,楷体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字体,其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此作品的发现为研究汉字演变提供实证,D项正确;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选项中北宋书法艺术与之无关,A项排除;
依据材料“此次考古发现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可知,材料只涉及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未涉及其身世信息,B项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第一次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的早年书迹真品,书法考古历朝历代都有,“填补了中国考古空白”说法错误,C项错误。
故选:D。
24.【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受《易经》中关于数量关系的启发”“著有《易义辨》《孝经注》和《论语注》”“《五经算术》,则专为《诗经》、《周易》、《礼记》等作注”。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数学与儒学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在某种程度上儒学加深了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故B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指西方近代科学,均不符合。
故选:B。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第一小问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人口也大量迁移到南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这一时期,士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门阀社会,同时为了能够把持朝政以及文化的传递,开始家庭培养各种人才来保持自家家族的长久不衰。在这一时期官学衰微,门阀士族等世家大族更为注重的是家庭教育,承担了儒学思想的重担,能够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把文化传承下来。”可以看出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人口大量迁移,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文化的多元化。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例如:田园诗;祖冲之的圆周率;三省六部制;史学典籍《后汉书》等。
故答案为:
(1)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复杂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人口大量迁移,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文化的多元化。
(2)田园诗;祖冲之的圆周率;三省六部制;史学典籍《后汉书》等(任写三个)
26.【分析】(1)本题考查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依据材料“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依据材料“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特点:结合察举制演变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如下结论:是在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的;依据材料“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曹魏的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
(2)依据材料“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等信息并结合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可得出如下结论:九品中正重视门第,最终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依据材料“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并结合隋唐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3)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主要从公平性、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示例如下:选官制度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注重德才和实际能力的考查,注重公平合理等等。
故答案为:
(1)特点:是在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的;曹魏的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
(2)九品中正重视门第,最终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3)选官制度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注重德才和实际能力的考查,注重公平合理等等。
27.【分析】本题考查唐代文学成就与时代特征。唐朝的社会状况,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就其出现的原因与影响进行说明。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孟郊《登科后》反映的是唐代科举制,材料乙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反映的是唐代对外交往,材料丙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反映的是唐代民族关系。三则材料共同反映出唐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强大,繁荣开放,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在作答时,考生可首先总结三首诗共同反映的时代特征,然后分别阐述三首诗各自反映的时代特征,最后归纳唐诗对研究唐代社会的史料价值。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强大,繁荣开放,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
材料甲描述了唐朝科举制下士人登科前后的不同境遇。反映出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唐的空前繁荣奠定了人才与制度基础。材料乙描述了士人与日本遣唐使友好交往情况。反映出唐朝奉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社会空前繁荣吸引了周边国家争相效仿,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与中华文化圈不断扩大。材料丙描述了唐代对敦煌地区的有效控制及开发情况,反映出唐代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下,加强了边疆治理,农耕经济逐渐向边疆推广,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诗是唐代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代历史的真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