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专练
一.选择题(共24小题共48分)
1.(2021·汕头市澄海中学高一期中)1931年11月,北京《妇女界》日刊发表《妇女救国方略》,提出经济绝交和武力准备两种抗日
救国策略,认为抗日救国“是中国人的唯一天职,女子占人民的半数,所以我们中国的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负起责任,做撑起半壁山河的救国军"。这反映了
A.团结抗战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中国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2.(2021·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中)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由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统一指挥,战部队包括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共计20余万人。战役历时二十一天,中国军队伤亡十余万,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忻口战役突出反映了
A.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3.(2021·莆田第七中学高一期中)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这场学生的爱国运动( )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一期中)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希望整编国内抗日物资力量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D.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5.(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月考)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中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A.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6.(2021·辽源市第五中学校高一月考)下表是日本在“关东州”公学堂高等科语言课程设置及每周授课时数,下列表述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科目
第一学年
程度
课时数
满语
日常须知的文字及近易的普通文的读法、写法、讲法、作文
7
日本语
普通的会话、阅读、写法、造句作文
7
A.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B.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C.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D.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
7.(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如图所示是1938年1月出版的《抗战漫画》第一期封面《兽行》。漫画展现了耀武扬威的日本士兵,带血的匕首,冒浓烟的房屋以及国人的尸体。该漫画内容
A.激发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B.控诉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C.揭露了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D.反映了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
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36年12月15日,苏联《真理报》针对中国的西安事变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B.苏联认识到事变将是团结抗日推进器
C.苏联的社论批判了国际上的绥靖政策
D.推动事变和平解决是苏联的根本目的
9.(2021·安徽合肥一中高三其他模拟)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宣言旨在
A.组建抗日联合政府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
10.(2021·江苏扬州市·高三二模)1938年6月,新四军先遣支队破坏了南京至镇江的铁道,以阻京沪之敌,使日军一列火车出轨,接着又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的车队,取得挺进江南的第一场胜利。这可以佐证
A.江南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B.抗战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力量壮大
C.中共推行全面抗战路线
D.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打击敌人
11.(2021·辽宁葫芦岛市·)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描写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流传于全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这反映了
A.中国电影以宣扬抗战为己任
B.影片再现了全面抗战的场景
C.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开始兴起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2.(2021·河南高三二模)下面两则史料反映了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人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月19日
《敌人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日黑福治
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
12月17日晴南京郊外,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远藤高明
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
12月17日晴上午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起出发,由和平门进程。……晚上,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A.时代久远史料难以保证正确
B.史料应相互佐证而得出结论
C.史料互相混淆难以辨别
D.官方报道更加准确
13.(2021·河南高一月考)1944年中共山东分局要求各地制定生产计划,并特别指出:普遍地推动生产运动,应把按家计划与全县全区的领导计划结合起来。按家计划应根据其生产力的条件去制定;全县、全区的领导生产计划,要依照该地区的人口、地亩、生产的调查来制定。这一规定
A.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
C.打破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
D.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
14.(2021·安徽池州·高一月考)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实行由乡代表和区、县、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则以陕甘宁边区为楷模,选举产生各级政权。抗日根据地选举制度的改革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保障了全国各阶级的民主权利
C.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根据地的势力
D.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体制
15.(2021·松潘县中学校高一期末)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其中提到: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蒋介石所述内容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C.消极抗战思想的转变
D.领导中国抗战的计划
1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17.(2021·全国高三二模)据统计,至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较战前增加15倍,资本总额增加72倍。从分布上看,川渝占44%,湘桂占21.11%,陕甘占13.93%,云贵占5.8%,青、宁更是从无到有。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B.官僚资本垄断地位强化
C.工业发展适应战时需要
D.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
18.(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1940年4月出台的《治安肃正要纲》明确提出:“治安肃正的目的在于剿灭占领区内的残敌及匪团,完全封杀游击战,增进华北民众之福祉,在建设安居乐业之明朗华北的同时确立长期建设的牢固稳定基础,以期尽速达成出兵目的。”《治安肃正要纲》的出台
A.主要原因是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B.意在稳定华北人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C.直接导致了抗日根据地困难加剧
D.反映出日军侵华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19.(2021·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1945年8月解放烟台后,中共领导的人民政权迅速将过去被敌伪吞并的企业发还原主,鼓励他们努力经营。烟台全市原有57家织布厂,到1945年12月已有45家复工生产,28家铁工厂也全部复工。这说明在解放区
A.联合资产阶级反对国民党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执行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D.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尝试
20.(2021·安徽六安一中高三其他模拟)1947年,邓小平说:“这一刀--定要砍好,一定要把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刘伯承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材料所述的军事行动
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B.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
C.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配合了平津战役的进行
21.(2021·广东高三二模)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社论。社论指出,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相互依存。”这一社论
A.重申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呼吁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D.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22.(2021·四川眉山市·仁寿一中高三其他模拟)1946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统区的一切工作”,通过各种媒介揭露“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以舆论宣传为中心工作
B.壮大民主统一战线
C.为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
D.避免全面内战爆发
2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某同学在学习党史过程中,搜集了四幅和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地图,请把下面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24.(2021·江西高三一模)中共某次会议强调全党同志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中心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要失败”。此次会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C.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D.社会主义建设在国家全面的展开
二、材料分析题(3题52分)
25.(2021·全国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红色体育标语特指1917年-1949年间,为中共领导的体育相关活动和事业宣传、造势的短句或字符。部分标语摘录如下:
——摘编自余育娟《中国红色体育标语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长期红色标语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与壮大时期红色标语的共同特征。
(2)说明今天发掘“中国红色体育标语”的现实意义。
26.(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期中)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政治化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理性行为来改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营造和谐环境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得以更好发展。辛亥革命已经开启了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它的发生预示着,中国政治向现代化发展的首次尝试,其意义不可小觑。
——刘明《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
材料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节录南京国家公祭鼎铭文
材料三
时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在《从渡江到占领上海(1949年8月4日)》汇报材料中这样说道:“假如有人问,你们渡江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肯定地回答,先头船只最快的一刻钟”。但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
——赵笺《解放南京——军史美术创作的一个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辛亥革命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公祭的是什么事件?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请各举一个战役说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积极探索复兴道路的主题。
27.(2021·重庆八中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使中国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适应民族抗战到来的新形势,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始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什么?蒋廷黻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认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任务并不是革命,而是现代化;范文澜把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把中国变为干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革命过程。
对于上述材料中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妇女界》刊文认为妇女也应该是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这说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C;材料只反映了妇女救国的表现和思想,“成为各界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6年以后,排除D。
2.B
【详解】
忻口战役参与作战部队有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战役首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重要作用,故选B;材料没有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的信息,排除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参与了战役,无法体现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C;材料信息与持久抗战方针无关,排除D。
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运动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B正确;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故A错误;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故C错误;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故D错误。
4.D
【详解】
中共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间的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由此可知中共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故选D;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安事变的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BC都和这一分析无关,排除。
5.B
【详解】
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凡居住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此项规定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所以B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的,与材料不符,所以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处于合作关系,所以C错误;“促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错误。
6.B
【详解】
从表格反映的日本语教学课时较多等信息可以看出,日本在“关东州”等占领区宣传殖民文化和思想,推行奴化教育,故答案为B项;“关东州”为日本租借地,材料信息与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本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排除D项。
7.B
【详解】
根据“漫画展现了耀武扬威的日本士兵,带血的匕首,冒浓烟的房屋以及国人的尸体”可得出该漫画控诉了日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故B项正确;此时已经是全面抗战时期,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历史根源,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军事力量,排除D。
8.A
【详解】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苏联认为西安事变是亲日派造成的,是国民党内部争夺权利的“倒蒋”行为,这与当时英法等国“缓靖”政策有关,说明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团结抗日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对绥靖政策进行批判,排除C;D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目的”。
9.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全面抗日战争在1937年爆发,共产党发表此宣言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D;这一宣言旨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非组建抗日联合政府,排除A;1937年中共还没有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C;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是最终目的,但不是中国发表这一宣言的主旨,排除D。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材料正是反映了新四军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打击敌人,故选D;仅从材料中的抗战事例不能说明江南成为全国抗战中心,排除A;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全面抗战路线指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战,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1.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5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故D正确;一部电影不能说明所有的中国电影都以宣扬抗战为己任,故A错误;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故B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开始兴起,故C错误。
12.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东京日日新闻》称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不下八九万,战俘仅仅数千人;材料二中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屠杀战俘的场景,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从而说明《东京日日新闻》的报道有不实之处,所以史料应相互佐证而得出结论,故B项正确;时代久远不是史料失真的原因,故A项错误;两则史料各有各的记录,没有互相混淆,故C项错误;官方报道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为掩盖日军的侵略罪行不会如实报道,故D项错误。
13.B
【详解】
由材料“1944年”“要求各地制定生产计划”“按家计划与全县、全区的领导计划结合起来”“按家计划应根据其生产力的条件去制定”等可知,中共山东分局在制定生产计划时注重从生产力实际出发,注重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因此B选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并未出现,A选项错误;当时在大前方主要是日本侵略者的封锁,C选项错误;材料与扩大统一战线范围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
14.D
【详解】
材料中心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在各抗日根据地,作为政权重心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均通过各级代表会或参议会选举产生,其结果是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体制,故D项正确;陕甘守边区出现于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A项错误;中共中央的决定适用于陕甘宁边区等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B项“全国各阶级”说法错误;陕甘宁边区等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并不存在国民政府的势力,C项错误。
15.C
【详解】
“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这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战思想的转变,故C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时间是1937年9月,故A错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8月,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蒋介石领导中国抗战,故D错误。
16.B
【详解】
根据图1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图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图2中的中国军队进攻方向、投入战斗的军队番号120师和129师及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图2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1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5年,这与材料世间不符,故D项错误。
1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到1943年上半年,大后方工厂总数、资本总额较战前均有增加,且主要分布于川渝、湘桂、陕甘等内陆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为适应抗战需要,大量民族工业内迁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大后方工厂数量和分布情况,无法说明大后方重工业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
1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为巩固和扩大对华北的占领区,消灭八路军,破坏抗日根据地,制定了《治安肃正纲要》,因此A正确;日本侵华主要是对中国的掠夺,自然政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B排除;直接导致了抗日根据地困难加剧的原因是日本的侵略围剿,C排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的措施是“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A。
19.C
【详解】
烟台解放后,人民政权将民族企业归还原主,允许民族资本主义恢复生产。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故选C;允许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复工和生产并不能说明是在反对国民党,排除A;“迅速发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
2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南京、武汉,如“如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这一军事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B项正确;直到1949年初,三大战役的胜利才使长江以北的地区得到了解放,A项错误;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的军事行动为三大战役,C项错误;配合平津战役的军事行动为1948到1949年初的淮海战役,D项错误。
21.D
【详解】
七届二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是如何将新民主社会转换为社会主义社会,材料中显示的是如何调节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只有正确调节好农村城市关系、才能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建立。选择D项;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但是在材料中城市与农村是同等重要的,并不是材料中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方式,所以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事件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我们不能做到消除经济差距,所以排除C。
2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城市工作部在国统区通过媒介等手段揭露蒋介石的罪行,这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等城市小资产阶级等民主力量认清蒋介石内战独裁的真实面目,从而争取民主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壮大民主统一战线,故选B;全面内战已经爆发,中共中央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军事斗争,故AD错误;C和材料无关。
23.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平型关大捷是在1937年9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7年,渡江战役是在1949年,长征是1934—1936年。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④①③,故选B,排除ACD。
24.A
【详解】
由材料可知,我党的工作重心将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此背景不符,故BCD错误。
25.(1)背景:南京国民政府镇压与围剿革命;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坚持工农武装割据;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共同特征:强烈的革命性;军事性;语言浅白;贴近和服务大众;具有体育救国强国色彩;有一定科学性。
(2)感悟与传承爱国精神、担当意识;铭记历史,了解革命文化;不忘国耻忧患意识;重视体育,传承体育精神,积极开展和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
【详解】
(1)成长期红色标语提出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时间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南京国民政府镇压与围剿革命、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其与壮大时期红色标语的共同特征,根据“强健身体,战斗准备”“打倒法西斯,革命精神”等信息可以看出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军事性;根据两个时期标语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语言浅白、贴近和服务大众;根据“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等信息可以看出具有体育救国强国色彩;从标语口号的内容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今天发掘“中国红色体育标语”的现实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感悟与传承爱国精神担当意识、铭记历史了解革命文化、不忘国耻忧患意识、重视体育传承体育精神、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等方面来回答。
26.(1)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南京大屠杀战役。台儿庄大捷(国民党),百团大战
(3)意义:国民党统治在大陆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主题: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
【详解】
(1)“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开启法制国家发展进程”和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表现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事件”,依据材料二信息“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南京大屠杀战役。“说明”,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
(3)“意义”,据材料三信息“作为推翻旧政权、解放全中国的标志,渡江和解放南京的政治意义无疑又是巨大的”和所学知识得出:国民党统治在大陆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反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
27.观点:赞同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革命史。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猛烈打击,不仅粉碎了列强殖民化中国的企图,也迫使清政府进行一些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而推动中国社会总体向前迈进一大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主权独立和国家基本统一,为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主要动力。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近代史,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来进行分析。材料中反映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革命,另一种认为是近代化的过程,都是有道理的,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中国近代的历史,既是革命的过程,也是中国近代化不断的发展的过程,在论述的时候,要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来组织材料。如赞同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革命史,可结合近代中国革命的史实进行论述,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