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13: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2 荷塘月色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敛裾(jū)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弥望(mí) 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柔美的样子)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美的姿态)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重温师恩,感受同学情,在毕业三十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互相交流着毕业以后的情况。
②《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多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③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从史前时代至今,与食物有关的故事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④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科隆市市长发言人说,科隆市政府绝不容许执法“无人区”的出现。
⑤她那姣好的脸苍白而无精打釆;她的头发没有梳理,有的发卷直直地挂下来,有的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
⑥钱塘江潮遇到台风“莫兰蒂”,使得风雨夜中的秋潮别有风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考古部门在南京老城墙的门西地区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该遗址虽然目前出土文物有限,但根据方位和时代判断,很可能是疑似金陵凤凰台遗址。
B.这本《朱自清作品精选》书页上多处做了精读的记号,可见即便告别校园多年,他对朱先生的作品仍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
C.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阅读诗词需要吟诵,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也需要反复熟读。
D.近日土耳其表示,在建设安伊高速铁路二期工程,将寻求中国的帮助。这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打入欧洲市场提供了一次机会。
5.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6.《荷塘月色》中,作者由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这种手法属于( )
A.想象 B.联想 C.用典 D.反复
7.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 “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①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②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③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④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
⑤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 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
A.④①③②⑤ B.①③②⑤④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9.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 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文宇,“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做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只是用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小弦、大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种和那种事物的“形状"。换句话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晨,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缭,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堿山色丰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风,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船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汉乐府《米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妤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已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早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了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颤”读“chàn”。C项,“梵”读“fàn”。D项,“踱”读“duó”。
2.答案:C
解析: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3.答案:C
解析:①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本句是说同学们见面后相互谈话,应用“谈笑风生”。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②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本句讲的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大家都喜欢、称赞,使用正确。③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是扩大影响。在本句中使用感彩不对。④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含有故意夸大的意思。本句应用“骇人听闻”。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恐惧、害怕,一般用于社会上发生的坏事。⑤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精神来。使用正确。⑥别有风采: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使用正确。
4.答案:C
解析:A项,“可能”与”疑似”语意重复。B项,主客体颠倒,应将“他对朱先生的作品”改为“朱先生的作品对他”。D项,成分残缺,应在“二期工程”后加“时”。
5.答案:D
解析:D项是比喻,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通感。
6.答案:B
解析: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A项,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文中在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时并未形成新形象。C项,用典指的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语等。虽然对采莲情景的描述引用了句子,但与题干无关。D项,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描写转换时并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7.答案:B
8.答案:A
解析: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①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④句而来。③句“那诗情画意”承接①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⑤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橫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9.答案:悠悠的白云中间,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膜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 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0.答案:①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③他是以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于视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各横线处上下文的内容,答案往往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得出。语段总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①要领起下文,可填上“视觉和触觉向听觉的挪移”等类似的语句。②是总结耳目相通的,与上文“听、触两觉有类似处”相呼应。③从反面举例说明非通感现象,所写内容应总结上句。
11.答案:(1).B
(2).C
(3).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③引用汉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4).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已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