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拿来主义》——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拿来主义》——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13: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拿来主义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恐怖(bù)
吝啬(lìn)
脑髓(suì)
B.缘故(yuán)
磕头(kē)
挑选(tiāo)
孱头(càn)
C.挖掘(jué)
蹩脚(bié)
阴功(yìn)
倘使(tǎng)
D.国粹(cuì)
玄虚(xiān)
仪节(yí)
譬如(pì)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含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使用的复习资料是两年前编写的,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B.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
C.装修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外表的冠冕堂皇未必就不会出现有害因素,如线路零乱、甲醛超标等。
D.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十分粗心,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虽然做题步骤对了,但结果却常常是错误的。
3.下列有关《拿来主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接着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严重后果。“送去主义”的表现有送古董、送古画、送新画和送梅兰芳。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崇洋媚外,接着又形象地揭露了“送去主义”的两大危害:一是导致经济衰败,二是导致主权丧失。
C.文中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其中的“运用脑髓”即要善于思考,“放出眼光”即要善于鉴别,“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
D.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学教材刻意“去鲁迅化”,不仅会抽空民族精神,还会浅薄、无知,在任何时代,中国人都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反思自己并观照现实。
B.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
C.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D.很多同学都深切地说,自己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惜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5.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地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6.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指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等国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写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7.对下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
D.杂文,一般以议论为主,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识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那种动态的、北风呼啸的冷,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冷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⑥③②④⑤
B.⑤③②④①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⑤①⑥③②④
9.下面一则征稿启事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征稿启事
《鲁迅风》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它的发展离不开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从下学期开始,本刊将增设“真我风采”“热点评说”栏目,欢迎同学们惠赠稿件,同时,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也会鼎力相助。希望同学们不要敬谢不敏。
来稿要求:
严禁抄袭,但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体裁、题材不限;请写清作者姓名及所在班级。
稿件斧正后请投入《鲁迅风》编辑部邮箱(luxunfeng@)或直接奉送校刊总编高老师处。
《鲁迅风》编辑部
2020年9月1日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③__________________。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11.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60个字。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线,而且成为“香饽饽”职业。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从被质疑,到“真香”。
而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
据悉,快递学院由物流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共同成立,这也是行业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快递学院”。此“快递学院”并不提供大学生课程,主要是针对快递员群体及快递从业者的技能教育,其中涉及技能培训、行业通识、心理学等。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周围鲜花灼灼,山林森森,流水潺潺,仿佛身在世外桃源……
近日,以李子柒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的视频从国内火到了国外。不少外国人通过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又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中国这个国家。
好的传播,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反映情感的层面,充其量只能算是有内容。当今时代,有内容的故事未必能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好的故事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当然,有价值并不是在价值观的外面生硬地套个文艺外壳,而是要将价值观不露痕迹地融入内容。李子柒视频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美,并且“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隐藏在这种美的最深处。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但他们喜欢李子柒视频里传递的美,而美是有力量的,它牵引着外国观众继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就短时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来看,李子柒视频可能抵得上甚至超过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影视、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因为对外文化传播有了新媒介与互联网的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把目光多放在传统形式上,如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等。虽有一些成绩,但我们要看到,传统媒介形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新媒介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李子柒自己或许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观目的,但她不经意间成了这方面的“高手”。这启示着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是政府和文艺机构的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同时,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民间的传播由于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接地气,效果可能更好
(摘编自《李子柒式短视频走红海外的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理念体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如何创新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在进行理念传播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文化是影响国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文化可大致分为两类,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前者强调可视的内容,如艺术、服饰、建筑等,而后者强调理念性内容,如价值观、思想等,实际上后者的影响更大。
如今,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话语权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能否准确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否准确理解中国所提出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果会直接影响中国评价、中国话语、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世界上存在着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很多西方国家以西方思维、西方经验来解读中国行为,经常对中国的行为冠以西方经验的标签。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西方以“马歇尔计划”来解读,这种类比充满了误导性。
目前,中国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做了很多努力来宣传自己的文化,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显性文化内容方面。例如,孔子学院主要是教授汉语,也经常组织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展示、京剧表演、文艺演出等。
当下,中国日益对世界产生影响,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念、中国思想等就日益重要,这是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础,也是增强中国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关键。
(摘编自《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
材料四
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首先必须警惕历史虛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式有载体解构和他者解构。前者受市场利益驱使,从内部实现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自我解构;后者受西方文化霸权影响,利用技术传媒等手段进行价值解构。对此,我们既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意图;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实现有效应对。其次必须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自主设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议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彰显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价值魅力。
要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完整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传递中国价值与智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文化传播的战略自觉。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长远全局规划。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需要政府引领各方,为文化传播提供长远完整的战略规划。第二,整合文化资源,凝练传播内容。我们必须对中华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总结概括,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文化理念和主张。第三,丰富传播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传播合力。
中华文化传播要协同互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将差异化传播与大众性传播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大格局。
(摘编自《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好的故事只要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人们的心灵积极、向上\趋善,那么它在国际传播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B.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能从国内火到国外,得到较大的关注,关键因素在于她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媒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
C.材料二中,我国近年来的国家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与美、英、法等国相差甚远,说明我国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有待提高。
D.材料三认为,文化大致可分为强调可视内容的显性文化和强调理念性内容的隐性文化,两者地位同等重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功不可没,但现今和新媒体比起来,影响力和传播力已有些相形见绌。
B.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政府和文艺机构有责任,民间和个人也有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效果有时候可能会更好。
C.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危害,但近年来我国神化色彩浓重的抗日神剧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不在此列。
D.我国政府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责任重大,既要做好全局规划、整合文化资源,又要丰富传播渠道,形成传播合力。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正在加速,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文化投资有序推进,对外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
B.要大力发展先进性、尖端性的文化科技,要制造和引领文化传播技术领域的革新潮流,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传播技术、经验和范式。
C.新时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是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提升中国道路和发展经验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D.受众群体的增加等,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最近李子柒短视频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传播的热议,你对李子柒短视频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髓”应读“suǐ”。C项,“阴”应读“yīn”。D项,“玄”应读“xuán”。
2.答案:B
解析:A项,“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不合语境。C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望文生义。D项,“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合语境。
3.答案:C
解析:C项,“‘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错误,应该是“要有选择”。
4.答案:B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将“抽空民族精神”和“浅薄、无知”互换位置。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移到“鲁迅的文学作品”之后。D项,语序不当,应将“深切地”移至
“体会”前。
5.答案:C
解析:“抛来”和“抛给”的含义不同,“抛来”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而“抛给”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6.答案:D
解析:D项,这句话说的是“拿来”的意义,“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7.答案:B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所给语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鲁迅作品中的“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故正确排序为⑤①⑥③②④。
9.答案:①“惠赠稿件”改为“踊跃投稿”。②“鼎力”改为“竭力”(或“尽力”)。③“敬谢不敏”改为“错失良机”。④“斧正”改为“完成”。⑤“奉送”改为“送”(或“送到”)。
解析:①“惠赠稿件”,不合语境。②“鼎力”是“大力”的意思,是敬辞。③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多用作自谦。④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已的文章。⑤“奉送”,敬辞,不合语境。
10.答案:(示例)①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是开拓性的)
②鲁迅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
③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
解析:作答本题时,要认真考虑横线前后句子的关系。①前的句子是肯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其后的句子则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所以①处应填一个表转折的句子。②后以“但”作转折,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就,因此②处句子应和其后的句子构成转折,所以内容应当是说鲁迅批判传统文化。③是对前面的分析所做的小结,这一小结必须与其后一些批评者的观点针锋相对,即说明鲁迅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
11.答案:【示例】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专业。技能教育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此不断调整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语古表达简明、述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明确题干的要求。写新闻简评。我们应先了解:①析闲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肯景如何;③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最后,选好点评的角度,准确提炼观点。材料中“小龙虾学院”的完美逆袭,不仅说明社会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说明人才技能专业化是未来一大趋势。“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不失为快递行业技能教育的新尝试,向行业发出了培养新技能人才的积极信号。无论是卖小龙虾,还是送快递,只要找准需求,把自身职业技能做精做专做强,扰有成为“状元”的可能。整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2.答案:(1).C;(2).C;(3).C
(4).①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观点一:肯定。①李子柒短视频以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不仅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美。而且将“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隐藏在这种美的最深处。②李子柒短视频是民间传播,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丰富了传播渠道。③李子柒短视频短时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优于传统媒体。
观点二:否定。①李子柒短视频反映的是中国农村旧式生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无法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②李子柒拍摄视频更多的是为吸引关注。其商业化、网红式的行为不能和严肃而宏大的文化传播挂钩。③李子柒短视频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轰动效应,但持续性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