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4 13: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 师说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近谀(yú) 郯子(tán) 老聃(dān) 师襄(xiāng)
B.子蟠(fān) 苌弘(cháng) 贻之(yí) 句读(dòu)
C.巫医(wū) 经传(chuán)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D.愚人(yǔ) 大遗(yí) 而已(yǐ) 解惑(huò)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人非生而知之者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则耻学于师
⑥不耻相师
⑦孔子师郯子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B.①③④/⑧⑦/②⑤⑥
C.③④/②⑥⑤/①⑦⑧ D.③④/②⑥⑦/①⑤⑧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闻道有先后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2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教导自己的老师表达谢意本没有错,只是越来越严重的攀比之风让谢师宴变了味。
B.因为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几个月,很快就调任他处了,所以当地人一直把他当成圣人来敬畏。
C.韩愈本人毕竟是一个儒家孔孟学派的卫道者,又是一个复古主义的大力提倡者,他的文章不可能不会没有局限性。
D.说到底,不管长春这家餐馆是否存在误导顾客消费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宰客现象,商家都应引以为戒,及时改正。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古人和今人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煕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颜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已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额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蟠”应读“pán”。C项,“传”应读“zhuàn”,“不”应读“fǒu”。D项,“愚”应读“yú”。
2.答案:A
解析:“受”通“授”,传授。
3.答案:B
解析:①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名词,老师;④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⑦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⑧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⑨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
4.答案:A
解析:①③④名词作动词;②⑦名词意动用法;⑤⑥⑧形容词意动用法。
5.答案:D
解析:A项,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B项,古义:不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6.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8.答案:D
解析:“学习古代道理”理解错误,应为“指遵循古人从师之道”。
9.答案:A
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因为……所以……”改为“虽然……但是……”。C项,否定失当,应删去“不会”。D项,“是否”和后面的“及时改正”两面对一面,把“商家都应……及时改正”改为“商家都应引以为戒”。
10.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1.答案:(1).A
(2).B
(3).B
(4).①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要点:“以是”“暇”“挈挈”)
/②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要点:被动句,师、目、道)
(5).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4.【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给别人当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当今时代,没听说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好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疲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責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一带,河、洛两地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转告与他一起跟随程颢学习的人。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頤,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着眼睛坐着休息,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頤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