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塘 月 色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题目解说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层次结构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文本探究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会造成心灵的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困惑、苦闷和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想逃避,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一片宁静的天地。
文本探究
“踱”字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超然,照应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这种情景交融的神韵。
第3段,“背着手踱着”,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文本探究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第4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文本探究
(1)“泻”字动感极强,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淌”字不及“泻”字有动感,显得被动、呆板,没有活力。
(2)“浮”字把水汽、月色交融以及雾的轻柔、自上而下扩散的特点写活了。“飘”字则无法表达薄雾与荷塘的交融。
第5段,“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何不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字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文本探究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文本探究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文本探究
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第6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文本探究
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本探究
“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羡慕,人生最珍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不识愁滋味。“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但却“无福消受”,这是作者陷入愁苦。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江南采莲图?
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
写作特点
2、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喻“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喻,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写作特点
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本文用词准确鲜明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喜欢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
写作特点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柔美的样子)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美的姿态)
C
解析: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当堂检测
2.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解析:D项是比喻,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通感。
当堂检测
3.《荷塘月色》中,作者由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这种手法属于( )
A.想象 B.联想 C.用典 D.反复
B
当堂检测
解析: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A项,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文中在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时并未形成新形象。C项,用典指的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语等。虽然对采莲情景的描述引用了句子,但与题干无关。D项,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描写转换时并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当堂检测
4.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