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下教学资料(课件+教案):古 诗 二 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七下教学资料(课件+教案):古 诗 二 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7 15:10:14

文档简介

古 诗 二 首
胡友彬
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习《夜雨寄北》
一、检查预习:背诵李商隐的诗歌
二、导入新课
想象是诗歌的一对飞翔的翅膀,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现实的此岸飞到理想的彼岸。
三、知人论世
其人:李商隐 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义山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读李商隐的诗,常令人置身于美的氛围,得到美的感悟,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正如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是什么,我理解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四、析诗题
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题为《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但有人认为该诗写于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应该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现在的版本是《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是取折中意见。“夜雨”点明时间氛围。
五、赏析诗歌
1、听其声
(1)、听录音
(2)、韵脚
君问归期未有期,(惆怅地)
巴山夜雨涨秋池。(降调、低沉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升调、充满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充满温馨)
2、会其意
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内容。
意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3、入其境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巴山夜雨图
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我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听着窗外滴嗒滴嗒的雨声,心中充满了惆怅。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情景;回忆从前的美好生活;心里一阵钻心的疼痛,闭上眼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4、品其美
形美:
神美:
虚实结合之美
“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应该是回应来信内容,表达一种羁旅之愁与不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 ”则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秋雨连绵的景象。这些都是实写。
“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团聚后美好情景。这些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实写的内容是凄凉的、色调是冷的而虚写的内容是温馨的,色调是暖的。
虚实结合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以此来表达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如《水调歌头》的虚写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苏轼通过对月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然而又心生恐惧,“又恐”,便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
回环往复之美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第二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的回忆。前者忧愁后者温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诗中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时空交错之美
此诗第一、二句说的是诗人写诗时的现实时空:时间是今宵(夜雨),空间是此地(巴山)。第三句则是诗人想象中的另一时空:他日(何当),彼地(西窗)。第四句是妙,是诗人想象中的回忆时空:时间又回到今宵(夜雨),空间也回到此地(巴山),却不复是现实时空,但又明明讲的是发生在现实时空的情与事。三个不同时空由此构成往复回环,交错对比,将相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之深。
(二)学习《论诗》
一、导入新课
1、诗仙李白,李圣杜甫在诗歌 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对我国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文学家韩愈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也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的成就,韩愈认为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然而就有人认为李杜的文章已经不新鲜了,他是谁呢?
2、赵翼(1727~1814) 清代诗人、史学家、学者。字云崧, 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著有《瓯北诗话》。又长于史学,著有《廿二史劄记》为当时重要的史学家。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二、视频欣赏
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根据注释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李杜”指 ;“风骚”的意思是
2、赵翼对李杜的诗持什么态度?他主张什么?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哪些含义。
明确:(1)李白、杜甫/《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2)赵翼认为虽然李杜的文章艺术价值很高,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他优秀的作品,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必惟古人是从。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要创新。
(3)、释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四、拓展延伸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任何事业,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才有前途。诗文也是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你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创新的例子,并提出你的一个创新的想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另外我们还把自主研发的神舟飞船送上了天。这些都是创新的力量。
我的创新是……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两首诗(共24张PPT)
古诗二首
诵读欣赏
教学重点:
1、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背诵、默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 释
二十三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十三年。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长(zhǎng):增长,振作。
背景简介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整体感知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颈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正如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歌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古诗鉴赏指要:
1、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2、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4、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
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请根据古诗鉴赏方法,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李商隐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
1、全诗的“眼”是哪个字?
“多情自古伤离别”
思考交流:
赏析:
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
“丝”即“思”,泪也因思而落。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欣赏
欣赏
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
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重病期间,周总理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联写暮春时自己与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
困难
难受
春风
凄楚之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泪”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蚕一生只吃桑叶,到快要死的时候却吐尽它那柔软、光滑、洁白的丝,世世代代为人类造福。因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就被用来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其牺牲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与老师相仿。
赏析此句,思考这句为何现在用来形容老师?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就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对着烛泪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中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的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