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古诗二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高邮市赞化学校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破山寺,在 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麓;又名兴福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你知道有关
破山寺的知识吗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 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 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 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 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 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 忽见花木繁茂, 禅房就在花中央。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夺目,
翩飞的群鸟十分欢心 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
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 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 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译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 ,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 。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 ,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写静,只剩下钟磬声音。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深幽寂静;以动写静
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
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下列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颔联写了什么?
答:
2.简要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所写的内容。
答:
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能再举出你学过的一首诗来吗?
答:
答案:
1.破山寺后禅院幽深,寂静的环境。
2.写山光之美,潭水之清。
3.衬托。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拓展阅读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回答下列问题: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 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 _____,从_____(正或侧)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侧(面)。
2、作者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