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下教学资料(课件+教案):月迹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七下教学资料(课件+教案):月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7 15:10:14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你能回忆起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贾平凹
小史店二中 李玉新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天狗》、《怀念狼》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散记》等
倏忽
袅袅
面面相觑
掬着沙
争执
锨刃
粗糙
嫉妒
踪迹
酥酥
shū
niǎo


zhí
xiān
cāo
jí dù
zōng

《月迹》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月迹》
文中都在哪找到了月亮?
镜中
院中
杯中
河中
瞳中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作者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盼月
—寻月
—议月
重点是寻月
1、如何理解妹妹说的“月亮是个好”?
因为月亮纯洁、美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它是个美好的东西。这里含着孩子们的喜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4、“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这句话表达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感情呢?
印章起着证明的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巨幅纸页,纸页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就是天空的主人,我对天空的一切负责。)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高兴”——“盼望” ——“失望” —— “羡慕、嫉妒、争执” —— “越发觉得奇了” ——“都觉得满足了”
这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感情线索
1、“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⒉文章开篇写孩子们什么都不满足,结尾写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寻月的过程孩子们明白了:美好的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人人都拥有美。
讨论:作者抓住孩童心理变化进行具体的描写,目的是为了表现什么?
1、表现孩童渴望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因一时不能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衬了这种好奇心。2、争强好胜之心,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嫉妒和争执。3、童心的纯洁美好,最后认识至月亮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满足。4、孩童之间没有隔阂,来了困意,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
品一品
文中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
示例:
“月亮是长了腿的”,“先是一个白道,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写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这般儿亮的”,“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这里全写的是关于月亮形状和色彩的最基本的感觉,是以孩童朴素的视觉感知来写月亮的,尤其是拟人化感觉更符合孩童的感觉特点。“都屏住气,生怕那是——”,“如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信息,就在我们身后——痒痒的感觉”,“我们已在月里了”,这里是以孩童的生理感觉来写月亮。)
议一议 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对事情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说:“月亮是每一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分析题目的含义
月迹在本文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是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寻找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勇敢献血
抗震救灾
清扫街巷
帮助老人
小结
“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这些平常而熟悉的小事,作者写得如此妙趣横生,这缘于他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以及他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练一练
作者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景象,同学们也能表现出来,请用“露珠、太阳、笑声”几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充满童心、童真、童趣。100字左右
谢谢,祝同学们学习愉快!月迹
黄梅 余林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款款地、玉玉的、银银的、痒痒的、酥酥地”等词语,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叠词,体会叠词和儿化在表达中的妙处;
2.在感情朗读中,寻找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体会作者或急切、或惊喜、或甜蜜、或温暖、或惬意的心情;
3.感受贾平凹笔下月亮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品味作家的心亦是淡淡的、酥酥的、甜甜的。
教学过程:
一、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抬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合作书写课题。(板书)“月”,床前明月,月上柳梢。“迹”,蛛丝马迹,了无踪迹。
(二)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凹”这个字念“Wa”,他是在陕西农村长大的,在一篇文章中写了这个名字的来历,父亲小时侯给他取名叫“平娃”,长大后他改成了谐音“凹”,这个字在陕西方言中念“Wa”,一起读。(生齐读课题和作者)
(三)古往今来,文人墨课都吟诵过月亮,我们也来吟几句:(课件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天月明。——张若虚
跨越千载,明月无痕,吟刚才这些诗中的月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二、摩挲词语,追寻躲闪的月亮
(一)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亮出现在哪些地方呢?打开课文,自由读,边读边想:作者笔下月光的足迹又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生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板书:镜中月 院中月 杯中月 水中月 眼中月 空中月
(二)好极了,那就是平凹笔下月的踪迹,同一个月亮,他的月亮和古人笔下的月亮一样吗?(生齐说“不一样”)预习时你读过几遍课文了,或者就你刚才读的这一遍,说说你的心被平凹的哪些描写月亮的词给感动了?
(三)这些词或写月的动态,或写月的形态,或写月的气息,或写月的颜色,老师特地把这些大家说的词语删选了一下,排成了六排,请你字正腔圆地读一读:(出示屏幕)
第一排: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
第二排: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
第三排:小小的,酥酥的
第四排:灿灿的,
第五排:小小的
第六排:白光光的
(四)字正腔圆地读,然后想想:为什么这样排?联系板书,两相对照,发现奥妙。
(五)六排词语分别装在月亮到的六个地方,听老师读,感受这些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读所有词语)
(六)要不怎么叫“大师”呢?平凹笔下的月与其他人笔下的不一样,请从六排词语中选择三排形容他笔下的月亮。
三、院中问月,追寻痒痒的月亮
(一)每人感觉不一样,老师珍视这些感觉,大家都喜欢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月亮,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看到的月亮?(生齐说“庭院中”)让我们先到庭院中去寻找月亮,拿起笔来,听清楚要求:把含有这两排词语的句子,含有“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酥酥的”的词语的句子先用浪线画下来,然后再挑选一处你最有感觉的在心里读上一遍,用心体会体会,这两件事情处理完毕,抬起头静静地看老师。好吗?(生划句子,读语句,各自体会。)
(二)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大屏幕出示上句)
(三)平娃、二弟、三妹这仨孩子,倏忽间,好像闻到了什么气息?
(淡淡的香气)
(四)倏忽间感觉到头发梢儿上有了什么感觉?(痒痒的)
(五)伸出你的手,轻轻地挠挠你的头顶心,就是那样的感觉。
(六)倏忽间仨孩子嘴巴里尝到了什么味道?什么味道?
(七)甜甜的味道,可能是桂花酒的味道。倏忽间仨孩子他们的双脚踩到了什么东西?(月亮上的桂花叶)
(八):倏忽间仨孩子的身体不知不觉地靠在了哪里?(桂花树上)
(九)这是描写孩子们在月宫里的感觉,淡淡的,还痒痒的,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在人间看到了怎样的光?
(十)(课件出示句子: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十一)谁能用朗读,让我们看到那玉玉的月光,那粗粗的桂树,那累累的骨朵儿,那银银的满圆?
(十二)(音乐:《琵琶语》响起)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双眼,让我们随着老师的描述,一起走进平娃的那个院落,走进美妙的月宫: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你瞧,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累累的骨朵儿。抬头看,月亮正在头顶。当我们从奶奶那里得知月亮里也是一棵桂树的时候,霎那间,我们的身子轻了,飘起来了……睁开眼睛,你现在仿佛在哪儿?
四、杯中饮月,追寻酥酥的月亮
(一)哪些同学嘴巴里有一种淡淡的甜味?咂咂嘴。(孩子们咂咂嘴巴,轻轻地笑。)哪些同学头发梢儿上有痒痒的感觉?挠挠头。(孩子们轻轻地挠头,轻轻地笑。)真好,还有其它的句子吗?小小的、酥酥的,谁划下来了?好,你来读。
(投影显示)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二)你瞧,这个“酥”字:左边是一个“酒”字的半边,右边是一个“禾”,“禾苗”的“禾”,你想呀,禾苗结出的“籽儿”浸泡在“酒”里边,经过发酵,那还不松、软、脆呀!这里指什么浸泡在了“甜酒”里边?(月亮)。
(三)如果你就是平娃,就是他的二弟和三妹,来,孩子们,端起你手中的那杯酒,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来做动作:你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四)捧着,捧着,一动不动的!你看,你动了,孩子。(孩子们笑了。)
(五)你看,你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影子斜了,拉长了,像百叶窗一样了!还怎么了?手动了,你看还怎么样啦?(是的,它软了?它松了?)
(六)大家都喝下肚去,快喝呀!(生笑,做喝酒样子)别一饮而敬哦!要慢慢地呷,这样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
生:心里了。
(七)孩子们,手捧酒杯,眼瞧月儿,你此刻的心情怎样?(激动、甜蜜、感动……)
(八)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齐读这段话。
五、心中怀月,追寻静谧的心梦
(一)当大家都把“杯中月亮”都喝下肚去,还以为月亮就在自己心里了,可是不想奶奶却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后来,孩子们又在院落中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了呢?在哪儿?你说。(葡萄叶儿上、锹刃儿上、瓷花盆儿上)
(二)是啊,在葡萄叶儿上、在瓷花盆儿上、在锹刃儿上,(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你或许看到的是藤萝摇曳的葡萄叶儿上的月亮,风一吹……你或许看到的是鼓起小肚皮的瓷花盆儿上的月亮,你绕着她走……你或许看到的是明晃晃的锹刃儿上的月亮,你向她哈了一口气……是小小的、圆圆的、明晃晃的、洁净净的、清清晰晰的、模模糊糊的,还是怎样的呢?用上叠词和儿化音,挑选一个地方的月亮写下去,好吗?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发现了……第二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瓷花盆儿上发现了……第三排: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爷爷的锹刃儿上发现了……)
(学生们在悠扬的音乐声里,想象着,书写着。)
师生交流
(三)好的,孩子们,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月亮,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软软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看到月亮都是那么美丽的:李白看到的却是孤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看到的却是清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看到的却是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看到的却是惆怅——“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这是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四)哎,睹明月,思亲人!诗人们都不在家乡,而平凹他们仨孩子却没有与亲人分别的感觉,他们就在家中,心境就跟那些诗人不一样了。是呀,
心是玉玉的,月亮也是——玉玉的。
心是银银的,月亮也是——银银的。
心是淡淡的,月亮也是——淡淡的。
心是甜甜的,月亮也是——甜甜的。
心是酥酥的,月亮也是——酥酥的。
一切都在人的——心中!
(五)(板书:心)那么贾平凹心中的镜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空中月,乃至梦中月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我将继续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平凹的文字,好吗?这节课先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月迹
贾平凹

镜中月
院中月
杯中月
水中月
眼中月
空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