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
知识点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性质通常用“易(不易)”、“能(不能)”、“可以”“会(不会)”、“难”等词来描述。如:铁能生锈,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易挥发等;
c.变化时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挥发,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变浑浊,变红,消失了等都属于化学现象)。
【典例精讲】
1.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该变化是( )
A.秋天树叶变黄
B.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
C.通电后灯丝发热发光
D.水垢在食醋中逐渐溶解
2.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的该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煤的燃烧
C.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
D.海水晒盐
4.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5.变废为宝、资源循环、持续发展”是科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之一。例如:燃料
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以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的两个转化过程(??
)
A.?均为物理变化??
?B.?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
C.?均为化学变化???????D.?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6.火柴燃烧、火柴可以燃烧,是指(??
)
A.?前者化学变化,后者化学性质????????B.?前者化学性质,后者化学变化
C.?前者物理变化,后者物理性质????????D.?前者物理变化,后者化学性质
7.下列各项都是物质的性质,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挥发性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导电导热性⑤不稳定性⑥可燃性⑦金属的延展性⑧助燃性⑨熔点⑩色、味、态(??
)
A.?①②③⑤????????B.?④⑤⑥⑦?
C.?②③⑧⑨??D.?①②③④⑦⑨⑩
8.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________。
9.臭氧通常是一种淡蓝色的、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用于冰箱的致冷剂(就是蒸发时吸热而致冷的物质)如R12会破坏臭氧层,而新型致冷剂R600a不会破坏臭氧层,它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59.4℃,沸点─11.73℃。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臭氧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各举一种即可)
(2)在相同压强下,将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60℃时,它的物质状态是________;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0.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为
________。
(2)煤燃成了灰烬,为________。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________。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
知识点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性质通常用“易(不易)”、“能(不能)”、“可以”“会(不会)”、“难”等词来描述。如:铁能生锈,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易挥发等;
c.变化时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挥发,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变浑浊,变红,消失了等都属于化学现象)。
【典例精讲】
1.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列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该变化是( )
A.秋天树叶变黄
B.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
C.通电后灯丝发热发光
D.水垢在食醋中逐渐溶解
【答案】C
【解析】
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秋天树叶变黄,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是白色硫酸铜粉末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了蓝色硫酸铜晶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通电后灯丝发热发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食醋反应,故水垢在食醋中逐渐溶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是化学变化,C是物理变化,故选C。
2.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的该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或有气体生成,这里的气体可以是生成的气体,例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也有可能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变成气体,例如把冰加热变为水蒸气,这一过程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或有气体生成,这种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故选B。
3.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煤的燃烧
C.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
D.海水晒盐
【答案】B
【解析】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利用的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煤的燃烧,利用的是煤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利用的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海水晒盐,利用了水分子在阳光照射和风力作用下不断运动,使水分蒸发,氯化钠析出,没有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答案】
D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分子的运动激烈程度的改变,表现出来的是温度变化,这是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表现出来的是物质的不同状态,这是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分子的物理性质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改变,其实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即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变废为宝、资源循环、持续发展”是科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之一。例如:燃料
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以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的两个转化过程(??
)
A.?均为物理变化??
?B.?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
C.?均为化学变化???????D.?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答案】
C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燃料经过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燃烧产物,释放出能量;
燃烧产物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又重新生成为燃料,这两个过程都有新物质生成,因此都是化学变化。
故选C。
6.火柴燃烧、火柴可以燃烧,是指(??
)
A.?前者化学变化,后者化学性质????????B.?前者化学性质,后者化学变化
C.?前者物理变化,后者物理性质????????D.?前者物理变化,后者化学性质
【答案】
A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化学变化指的是一个变化过程,而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具有的性质。
例如“食物变质”、“纸片燃烧”显然是一个过程,所以是化学变化,而“食物会发生变质”、“纸片能够燃烧”,则是指化学性质。
【解答】火柴燃烧是指一个过程,因此是化学变化,而火柴可以燃烧是一种性质,即化学性质,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下列各项都是物质的性质,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挥发性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导电导热性⑤不稳定性⑥可燃性⑦金属的延展性⑧助燃性⑨熔点⑩色、味、态(??
)
A.?①②③⑤????????B.?④⑤⑥⑦?
C.?②③⑧⑨??D.?①②③④⑦⑨⑩
【答案】
D
【解析】【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解答】解:挥发性、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金属的延展性、熔点、⑩、色、味、态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而不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8.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室温下极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可以营造烟雾缭绕的舞台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保持较低温度。人类首次制得二氧化碳是在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得到。
(1)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根据干冰用途,可推测干冰的物理性质:________。
【答案】
(1)化学变化(2)易升华(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解答】(1)
将石灰石煅烧制得二氧化碳,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2)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
易升华?,可以人工降雨等。
故答案为:(1)化学变化;(2)
易升华。
9.臭氧通常是一种淡蓝色的、有鱼腥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这是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的理想方法。用于冰箱的致冷剂(就是蒸发时吸热而致冷的物质)如R12会破坏臭氧层,而新型致冷剂R600a不会破坏臭氧层,它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59.4℃,沸点─11.73℃。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臭氧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各举一种即可)
(2)在相同压强下,将致冷剂R600a的温度降到-160℃时,它的物质状态是________;当温度在-11.73℃时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
(1)淡蓝色(或:有鱼腥味;气体);不稳定(或:受热极易转化为氧气;二氧化硫遇臭氧微热就会迅速被氧化为三氧化硫)(2)固体;不变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1)臭氧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属于臭氧的颜色、味道、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臭氧受热转化成O2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致冷剂R600a的熔点是-159℃,温度降到-160℃时,低于熔点,所以为固态,当温度在-11.73℃时,已经达到沸腾,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10.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等名词填空:
(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为
________。
(2)煤燃成了灰烬,为________。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为________。
【答案】
(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3)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一个过程、,它们的本质区别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解答】(1)水冷却到0
℃时结冰了,是一个过程,但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煤燃成了灰烬,是一个过程,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3)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说镁条具有可燃性,为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