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说课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程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这一节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时期。他们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所以应从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1、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回声及利用是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学生可能想得较少,应采用先自读,再以学生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回声现象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应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播放影音电影和无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用多媒体展示课程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4、活动(1)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橡皮筋”等物体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生的原因。
5、活动(2)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6、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1)学生自渎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2)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适当解释)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靠空气传播
活动(3)提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7、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气体传声最慢,液体、固体较快。
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8、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利用:测水深和测距离
9、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七、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固体、液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空气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4、回声及利用
(1)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或距离障碍物17m以上,人耳能把回声与原声分开。
(3)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和深度
八、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七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既实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目标,又注重学生全员参于和全面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大多数的学生能接受,剩下的少部分学生我利用课后再给他们查缺补漏,力争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