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七上科学第三单元重难点培优练习题(选择题)
1.(2020·浙江黄岩区·七年级期末)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性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答案】B
【解析】
B选项属于海底扩张学说的代表,符合题意。ACD选项属于大陆漂移说的代表,排除。
2.某科学兴趣小组组织登山活动,目标是图中某地区的山峰,计划分四个小组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其中一组想沿坡度较陡的山谷攀登,其路线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等高线判读方法,坡度的地方等高线密集,破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②处等高线最密集,所以坡度最陡;山谷位于等高线凸向高处,等高线凸向低处是山脊。所以②是山谷,④是山脊。所以选B。
3.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多发灾害。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若某处地形如图所示(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运动路线,箭头表示逃生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A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读图可得,①③部位是山脊部位,该部位是游客逃生的正确路线,该处不会把游客掩埋.故选:C.
4.某号台风某日移动路线如下表.请你判断这次台风移动的方向是( )
时间
7时
11时
19时
24时
经纬度
20°N,118°E
20.5°N,115°E
21.5°N,114°E
22°N,113°E
A.向东南
B.向东北
C.向西南
D.向西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表观察,台风移动的地点的北纬度数越来越大,东经度数越来越小,所以台风移动的方向是向西北方向移动.
5.关于图中①、②两副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山峰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①图范围比②图大
D.甲到乙的坡度比丙到丁的坡度大
【答案】C
【解析】
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①图表示盆地;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①图范围比②图大;甲到乙的坡度比丙到丁的坡度小,故选C。
6.如下图所示岩石结构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答案】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从左至右依次是玄武岩、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其中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寻找到化石、煤炭、石油等。而沉积岩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等。变质岩和岩浆岩,都是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不可能有古生物化石。大理岩是变质岩,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岩浆岩。故选C。
7.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兆的是(
)
①出现地光
②水井涌水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故选D。
8.下列关于褶皱和断层(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B.形成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
C.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挤压造成的
D.岩层受到挤压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
【答案】B
【解析】
关于褶皱与断层的叙述,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结果;形成这种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作用;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运动造成的;岩层爱到掠夺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故选B。
9.图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
A.西经20°,北纬20°
B.东经20°,北纬20°
C.西经20°,南纬20°
D.东经20°,南纬20°
【答案】A
【解析】
以0°经线为起点,度数向东增大是东经(E),向西增大是西经(W);以0°纬线为起点,向北增大是北纬(N),向南增大是南纬(S),读图可知: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西经20°,北纬20°,故A符合题意。
10.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上去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正球体
B.地球的外面有大气层
C.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D.过去的测量有误差
【答案】C
【解析】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由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对于球来说相差好小,所以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上去是很圆的,故选C。
11.试根据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判断( )
A.学校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
B.学校食堂在学校的西南角
C.学校的大门朝西
D.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
【答案】D
【解析】
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由图中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可以看出,学校的操场是位于教学楼的南面;学校食堂是在学校的西北角;学校的大门朝东;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故选D。
12.当你站在地球的某一点上,发现你的前后左右都是北方,你是站在(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北京
【答案】B
【解析】
当一个人站在地球的某一点,发现前后左右都是北方,那么这个人站的位置是南极点,因为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往前的任何方向都是向北,故选B。
13.关于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地壳层
B.位于岩石圈以下
C.位于岩石圈以上
D.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14.某药厂为测试所生产的某维生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让200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900名,女1100名)每人每日服用一颗该维生素,6个月后,药厂派出医务人员对全体志愿者进行检测。该测试方案最需要完善的是(
)
A.增加志愿者人数
B.不同性别的人数应相等
C.安排一半志愿者服用一颗不含药物成分的“药片”
D.延长测试时间
【答案】C
【解析】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单一变量。因此进行对照实验时,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上述测试过程的最主要缺点是缺少对照组,应安排一半志愿者服用一颗不含药物成分的“药片”。
15.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益处的是(
)
A.形成矿产
B.形成温泉
C.形成干湿适宜的气候
D.生成肥沃的火山灰
【答案】C
【解析】
火山是地壳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软流层,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爆发时能喷出多种物质。火山活动可以形成多种矿产,最常见的是硫磺矿的形成,以及规模巨大的铁矿和铜矿,故A正确;火山作用可形成地热和温泉,故B正确;火山灰升入高空会造成气温下降,引发气候异常,故C错误;火山作用形成肥沃的火山土壤,故D正确。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②石灰岩是在浅海环境中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③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④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①错误;石灰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属于沉积岩,②正确;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属于变质岩,③正确;石灰岩和大理岩都是自然界中,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体,故都属于矿产。④错误。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选项错误,排除。
17.地震来临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立即跑向室外
B.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旁边,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
C.一直躲在教室里,待救护人员来救援
D.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答案】B
【解析】
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待地震结束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根据题意.故B正确.
18.岩石圈与地壳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较岩石圈的厚度大;②岩石圈较地壳的厚度大;③地壳和岩石圈都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④地壳厚度在不同地区没有差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由此可见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①错误。地壳的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④错误,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19.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B.岩石圈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联合而成
C.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
D.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内部比较活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大陆标称和板块运动的描述,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是提出了大陆飘移学说,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构成,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板块交界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故选A.
20.煮熟的鸡蛋由内到外可分为蛋黄、蛋白和蛋壳三层,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熟鸡蛋很相似,如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那么蛋黄、蛋白、蛋壳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哪一结构?(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壳、地幔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21.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底,是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另一大洋板块之下形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
B.马里亚纳海沟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相同
C.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
D.该地附近地壳稳定,一般不会出现火山和地震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的结果,属于内力原因,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的结果,B选项排除。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板块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和地震,D选项排除。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全球岩石圈大致划分为七大板块
B.地核的内部是炽热的岩浆,被称为“软流层”
C.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外力的作用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答案】D
【解析】
A、全球岩石圈应分为六大板块,故A不符合题意;
B、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B不符合题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故C不符合题意;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或张裂拉伸,或碰撞挤压,易形成火山地震,故D正确。
故选D。
23.下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
A.①震中
②震源
③等震线
④震中距
B.①震源
②震中
③等震线
④震中距
C.①震源
②震中
③震中距
④等震线
D.①震中
②震源
③震中距
④等震线
【答案】B
【解析】
地震源是地震的源头,在地球内部的,所以排除A和D,而震中距是地震影响的范围,答案选B。
24.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答案】A
【解析】
泥石流发生时,不能横跨泥石流,也不能向上游和下游跑,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故A错误;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丙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故B正确;
地震发生时,在室内来不及外逃,可以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旁,故C正确;发现煤气中毒,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中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故D正确;结合题意。故选A。
25.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答案】B
【解析】
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26.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根据岩石的相互关系,图中A、B、C、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新到老)为( )
A.A-B-C-D-E
B.C-B-D-E-A
C.C-D-E-A-B
D.D-E-A-B-C
【答案】C
【分析】
根据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的原则可知,B为被侵入者,A为侵入者,故B老;A为侵入岩,而后形成E变质岩,故A老E新;D为侵入者,A为被侵入者,故AE老D新。C为最后覆盖者,故C最新,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
B为被侵入者,A为侵入者,故B老;A为侵入岩,而后形成E变质岩,故A老E新;D为侵入者,A为被侵入者,故AE老D新。C为最后覆盖者,故C最新。故排列为C?D?E?A?B。
故选:C。
27.关于经纬度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
A.以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B.以18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180度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0度
【答案】A
【解析】
以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故A正确;以18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小,故B错误。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90度,故C、D错误。
28.读下图,说说甲地位于( )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答案】A
【解析】
甲地的纬度位于40-60之间,纬度向南增加,故为南纬,所以甲地位于南半球。甲地的经度位于10-20之间,经度向西增加,故为西经,20°W以东为东半球,故甲地位于东半球、南半球,故选A。
29.(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面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高墙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面在头上,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高处跳楼逃生,远离建筑物,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高墙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30.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读图可知,A选项中P为山地,B选项中P为鞍部,C选项中P为山谷,D选项中P为山脊,故选C。浙教版
七上科学第三单元重难点培优练习题(选择题)
1.(2020·浙江黄岩区·七年级期末)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海底扩张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A.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的亲缘关系
B.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离大洋中脊越远越老
C.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的吻合性
D.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2.某科学兴趣小组组织登山活动,目标是图中某地区的山峰,计划分四个小组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其中一组想沿坡度较陡的山谷攀登,其路线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多发灾害。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若某处地形如图所示(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泥石流运动路线,箭头表示逃生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A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某号台风某日移动路线如下表.请你判断这次台风移动的方向是( )
时间
7时
11时
19时
24时
经纬度
20°N,118°E
20.5°N,115°E
21.5°N,114°E
22°N,113°E
A.向东南
B.向东北
C.向西南
D.向西北
5.关于图中①、②两副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山峰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①图范围比②图大
D.甲到乙的坡度比丙到丁的坡度大
6.如下图所示岩石结构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7.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兆的是(
)
①出现地光
②水井涌水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褶皱和断层(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B.形成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
C.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挤压造成的
D.岩层受到挤压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
9.图中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
(
)
A.西经20°,北纬20°
B.东经20°,北纬20°
C.西经20°,南纬20°
D.东经20°,南纬20°
10.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看上去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正球体
B.地球的外面有大气层
C.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D.过去的测量有误差
11.试根据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判断( )
A.学校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
B.学校食堂在学校的西南角
C.学校的大门朝西
D.教学楼在操场的北面
12.当你站在地球的某一点上,发现你的前后左右都是北方,你是站在(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北京
13.关于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地壳层
B.位于岩石圈以下
C.位于岩石圈以上
D.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14.某药厂为测试所生产的某维生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让2000名健康的志愿者(男900名,女1100名)每人每日服用一颗该维生素,6个月后,药厂派出医务人员对全体志愿者进行检测。该测试方案最需要完善的是(
)
A.增加志愿者人数
B.不同性别的人数应相等
C.安排一半志愿者服用一颗不含药物成分的“药片”
D.延长测试时间
15.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益处的是(
)
A.形成矿产
B.形成温泉
C.形成干湿适宜的气候
D.生成肥沃的火山灰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②石灰岩是在浅海环境中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③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④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地震来临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立即跑向室外
B.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旁边,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
C.一直躲在教室里,待救护人员来救援
D.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18.岩石圈与地壳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壳较岩石圈的厚度大;②岩石圈较地壳的厚度大;③地壳和岩石圈都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④地壳厚度在不同地区没有差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B.岩石圈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联合而成
C.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是印度洋板块
D.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内部比较活跃
20.煮熟的鸡蛋由内到外可分为蛋黄、蛋白和蛋壳三层,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熟鸡蛋很相似,如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那么蛋黄、蛋白、蛋壳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哪一结构?(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壳、地幔
21.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底,是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另一大洋板块之下形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
B.马里亚纳海沟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相同
C.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
D.该地附近地壳稳定,一般不会出现火山和地震
2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全球岩石圈大致划分为七大板块
B.地核的内部是炽热的岩浆,被称为“软流层”
C.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外力的作用
D.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23.下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
A.①震中
②震源
③等震线
④震中距
B.①震源
②震中
③等震线
④震中距
C.①震源
②震中
③震中距
④等震线
D.①震中
②震源
③震中距
④等震线
24.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25.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26.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根据岩石的相互关系,图中A、B、C、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新到老)为( )
A.A-B-C-D-E
B.C-B-D-E-A
C.C-D-E-A-B
D.D-E-A-B-C
27.关于经纬度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
A.以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B.以180度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180度
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0度
28.读下图,说说甲地位于( )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29.(2019·浙江七年级期末)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面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高墙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30.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