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重难点培优 解答题—(学生+教师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人类的家园——地球 重难点培优 解答题—(学生+教师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4 15:19:23

文档简介

浙教版
七上科学第三单元重难点培优练习题(解答题)
1.请你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仔细阅读下列内容后进行讨论。
(1)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2)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3)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4)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5)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6)大陆牢牢地紧连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
(7)地磁学研究表明:现今的两个地磁极——南极和北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在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你认为可以作为支持“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反对“大陆漂移学说”理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地质学家们经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认为:距今4000万年的时候,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降,沉积了厚达30000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从此,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海洋史。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终于形成了。至今,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抬升。回答下列问题:
(1)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_________,后来由于________运动,所以地壳上升,从而成为世界上最_________的山脉。
(3)从板块构造来说,这是由于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2.读图题:读下列示意图写出编号处的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
3.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
(2)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
(3)小河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
(4)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为__________千米。
(5)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______(①或②)线。
(6)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图乙中,a,b,c各地段最适合利用为耕地的是______。
4.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共分成六大板块,其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___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_,板块边缘地壳比较__________。
(3)板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5.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天圆地方;②地球是个椭球体;③地球是个球体。上述与人类认识发展相符合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造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面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______________是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___________(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___)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区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__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E.
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
长江下游三角洲
7.某同学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如图甲,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的变化;如图乙,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的变化。实验中的书本(纸张)代表了地球上的板块,图甲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_运动,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_运动。能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的是图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实验。
8.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板块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用板块知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9.如图是地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_______;B:地幔;C:_______。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__________。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表示桥的符号是______,表示房屋的符号是_______。
(2)在图中,邮局大致在小山的______(方向)方。
(3)根据你所学习的知识,请你判断这是否是一幅完整的地图,并写出你的判断理由:______。
11.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______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______
(5)由此可见,______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12.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______(填字母)。
(3)板块漂浮在______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边缘地带,地壳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板块内部,地壳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13.读图回答:
(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______。
(2)有关B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C.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D.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14.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①处所在的山体部位名称是______;
(2)图中A山顶位于B山顶的______方向;
(3)③处会形成瀑布,说明理由______;
(4)④河段和⑤河段流速较快的是______;(填序号)
(5)⑥处登山者能否看到⑦处的登山者,说明判断依据______。
15.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______、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下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
A.
B.
C.浙教版
七上科学第三单元重难点培优练习题(解答题)
1.请你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仔细阅读下列内容后进行讨论。
(1)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2)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3)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4)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5)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6)大陆牢牢地紧连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
(7)地磁学研究表明:现今的两个地磁极——南极和北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在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你认为可以作为支持“大陆漂移学说”证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反对“大陆漂移学说”理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地质学家们经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认为:距今4000万年的时候,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降,沉积了厚达30000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从此,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海洋史。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终于形成了。至今,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抬升。回答下列问题:
(1)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_________,后来由于________运动,所以地壳上升,从而成为世界上最_________的山脉。
(3)从板块构造来说,这是由于________
板块和________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答案】(1)(2)(5)(7)
(3)(4)(6)
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
海洋
板块
高、最年轻
亚欧
印度洋
【分析】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地磁学研究表明:现今的两个地磁极——南极和北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在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反映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大陆牢牢地紧连在海床上,而不是像浮冰般漂浮在海上,则是反对大陆漂移学说。
(2)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海洋生物化石。
(3)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板块运动,所以地壳上升,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
(4)从板块构造来说,这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
2.读图题:读下列示意图写出编号处的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
【答案】火山锥
岩浆通道
火山灰和气体
熔岩流
地幔
地核
震源
震中
【详解】
读火山喷发示意图可知,①是火山锥;②是岩浆通道;③是火山灰;④是气体熔岩流;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可知,⑤是地幔;⑥是地核;读地震示意图可知,⑦是震源;⑧是震中。
3.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
(2)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
(3)小河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
(4)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其实地距离为__________千米。
(5)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______(①或②)线。
(6)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图乙中,a,b,c各地段最适合利用为耕地的是______。
【答案】山地
山脊
自西向东
6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
(1)读图可知,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密集,为山地地形。
(2)读图可知,A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
(3)读图可知,小河干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流。
(4)读图可知,该图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3千米,所以CD两点间的实地距离为6千米。
(5)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路线路应沿等高线延伸的方向修建,尽量少穿越等高线,所以如果在C,D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②线。
(6)读图可知,图乙中a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大,为山地,不适宜开垦耕地。b地海拔大概在200-500米之间,为丘陵地区,也不适宜大规模开垦耕地。c地地形平坦开阔,为平原地区,最利于发展耕地。
4.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共分成六大板块,其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___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_,板块边缘地壳比较__________。
(3)板块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答案】太平洋
稳定
活跃
碰撞或挤压
张裂
【分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观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
(1)读图可知,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2)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交界地带,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常形成山脉。所以板块的碰撞或挤压和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5.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天圆地方;②地球是个椭球体;③地球是个球体。上述与人类认识发展相符合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造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③②
古代人活动范围小、科技不发达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详解】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通过地球卫星观测以及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是①③②,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古代人们活动的范围很小,人们活动的范围的扩大,科学技术落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等。
【点睛】
起初,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便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再后来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个近似圆形的球体。
6.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面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______________是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___________(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_______)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区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____________(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E.
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
长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流水
风力
外力
C
ABCE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试题难度一般。
【详解】
(1)据实验一观察可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流水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实验二观察可知,风力是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所学知识可知,流水和风力均是属于外力作用,所以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外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4)读图可知,该图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风蚀地貌,故选B。
(5)据以上小题可知,两个实验说明了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而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为内力作用下形成。故选ABCE。
7.某同学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如图甲,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的变化;如图乙,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的变化。实验中的书本(纸张)代表了地球上的板块,图甲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_运动,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_运动。能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的是图__________(填“甲”或“乙”)的实验。
【答案】碰撞
张裂

【详解】
读图可知:图甲实验反映了板块的碰撞运动,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图乙实验反映了板块的  张裂运动,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者海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能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原因的是图甲的实验。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板块运动的两大形式。
8.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码所表示的板块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用板块知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六大板块的划分和板块的运动形式相关知识,需要识记六大板块的划分,能够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实际运用
【详解】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读图可知:①几乎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②是亚欧板块;③是印度洋板块;④是非洲板块;⑤美洲板块。
(2)澳大利亚所在的板块为印度洋板块。
(3)基本被大洋覆盖的板块是①太平洋板块。
(4)用板块知识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9.如图是地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_______;B:地幔;C:_______。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__________。
【答案】地壳
地核
地幔
【详解】
(1)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
A为地壳,
B为地幔,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C为地壳。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表示桥的符号是______,表示房屋的符号是_______。
(2)在图中,邮局大致在小山的______(方向)方。
(3)根据你所学习的知识,请你判断这是否是一幅完整的地图,并写出你的判断理由:______。
【答案】
南(或正南)
不是,缺少地图三要素中的比例尺
【分析】
根据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定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
(1)在图中,表示桥的符号是,表示房屋的符号是。
(2)在图中,该图有指向标,指向标指向北方,故邮局大致在小山的正南方。
(3)这幅地图并不是完整的地图,缺少地图三要素中的比例尺。
【点睛】
考查地图的判读。
11.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______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______
(5)由此可见,______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答案】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
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
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
良好的植被
【分析】
根据泥石流发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有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的变化是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
(5)由此可见,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点睛】
考查泥石流发生的特点。
12.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F______。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______(填字母)。
(3)板块漂浮在______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边缘地带,地壳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板块内部,地壳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答案】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C
软流层
不稳定
稳定
【分析】
本题以“全球板块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较基础,结合课本识记即可。
【详解】
(1)读图可知:A是非洲板块,B是亚欧板块,C是几乎为海洋的太平洋板块,D是美洲板块,E是印度洋板块,F是南极洲板块。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C表示的太平洋板块。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多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13.读图回答:
(1)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______。
(2)有关B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西半球、南半球、中纬度
B.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C.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
D.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
【答案】80°E,10°S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定位、半球的划分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详解】
(1)经度值向右增大是东经,向左增大是西经;纬度向上增大是北纬,向下增大是南纬,所以据图可知,A点的经纬度是(80°E,10°S)。
(2)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据图可知,B点的经纬度是(80°E,20°S),所以位于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故选C
【点睛】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14.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①处所在的山体部位名称是______;
(2)图中A山顶位于B山顶的______方向;
(3)③处会形成瀑布,说明理由______;
(4)④河段和⑤河段流速较快的是______;(填序号)
(5)⑥处登山者能否看到⑦处的登山者,说明判断依据______。
【答案】鞍部
西南
③为陡崖,有河流流经

⑥⑦之间为山脊会阻挡视线,⑥处登山者不能看到⑦处的登山者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1)读图可知,①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2)依据指向标,可判断山顶A位于山顶B的西南方向;
(3)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图中③为陡崖,有河流流经有可能出现瀑布;(4)小河流速较快慢与坡度陡缓有关,④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河流流速慢,⑤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河流流速快;
(5)⑥⑦之间为山脊会阻挡视线,所以⑥处登山者不能看到⑦处的登山者。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中档题。
15.自然界的岩石很多,通常根据成因,把岩石分成______、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下图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
A.
B.
C.
【答案】岩浆岩
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辨认。
【详解】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颜色、色泽、硬度等差异也常常用于识别岩石。根据岩石的形成原因可以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据图可知,B岩石有明显气孔或柱状结构的是岩浆岩。
【点睛】
依据岩石的形成条件,天然岩石可分为岩浆岩(也称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大类。岩浆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上升到地表附近或喷出地表,经冷凝而形成的。沉积岩是原来露出地面的岩石经自然风化后,再由流水冲积沉淀或距地表不太深处经压固、胶结、重结晶成岩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原生岩浆岩或沉积岩经过地壳内部高温、高压及运动等变质作用后,在围状态不发生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