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醉翁亭记》问题训练单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环滁(chú) 林壑(hè) 蔚然(wèi) 琅琊(yá)
B. 翼然(yì) 辄醉(zhé) 酿泉(niàng) 繁阴(fán)
C. 酒洌(1iè) 野蔌(shù) 伛偻(yǐ lǚ) 觥筹(gōng)
D.颓然(tuí) 苍颜(cāng) 提携(xié) 喧哗(xuān)
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 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C.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4.下列对“也”字在句中的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表示判断语气)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陈述语气)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表祈使)
D.不辞不受,子辞之何也?(表示疑问语气)
5.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
二.阅读理解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名之者谁( ) (2)欧阳修谪滁州( )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8.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9.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三.写作实践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欧阳修将“与民同乐”的思想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之中,欧阳公的行为带给我们多少启示: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1.C 【点拨】C项中的“野簌”应读为sù;“伛偻”应读为yǔ lǚ
2.D【点拨】D项中的“秀”在这里指草木茂盛。
3.D【点拨】D项中的“穷”在两句话中都理解为“穷尽”。A项中的“朝”理解为“早晨”和“朝廷”;B项中的“观”理解为“景象”和“观察、体察”;C项中的“间”理解为“中间”和“参与”。
4.C【点拨】C项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
5.(1)比喻(2)设问 (3)对偶(4)设问
二.6.(1)命名 (2)降职(远调、贬官)
7.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判断句,1分;全句大意,1分。共2分)
8.饮少辄醉,年又最高(1分) 家有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9.与民同乐 在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三.略
PAGE
1人教新课标版初中《醉翁亭记》问题导读单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同时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及用法。
2.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全文的脉络。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内容,领略作者在文中勾勒出的欢乐场景。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重难点突破】
1.理解、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学海导航: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文学常识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字 ,号 。
2.“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 、 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和 。
三.完成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林壑( ) 潺潺( ) 弈者胜( )
翼然( ) 觥筹( ) 岩穴暝( )
2.下列句子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至于负者歌于途 古义: ;今义: 。
(2)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 ;今义: 。
4.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杂然而前陈者 人不知而不愠
D.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无异乎
5.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被动句)
C.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倒装句)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
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由此句衍生出一成语,如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四.拓展阅读
《喜雨亭记》(苏轼);《追思滕子京》
参考答案
1.hè chán yì yì gōng chóu míng
2.D
3.(1)背东西的人 失败的一方 (2)颓废的样子 醉醺醺的样子
4.B
5.B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人教新课标版初中《醉翁亭记》问题生成单
一.疑难探究
1.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
2.表达全文主旨的是一个“乐”字,作者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的目的是什么?太守到底乐些什么?什么样的乐才是他向往的?
二.感悟文本
阅读课文第3、4段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课文第3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三.拓展探究
欧阳修以“醉翁”自居,称自己“饮少辄醉”,留下了“与民同乐”的佳话。可是,在今天,醉酒有时却能给我们带来灾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醉驾作为“马路杀手”,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社会难题。世卫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或醉驾有关,酒后驾车或醉驾已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2011年2月25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修正案将醉酒驾车定为犯罪。此修正案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2011年5月9日晚,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驾发生交通事故,后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材料二:为有效防止醉驾,各国除动用“重刑”外,还推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处罚措施。日本与马来西亚都有醉驾处罚“连坐”的规定,对醉驾处罚不仅针对醉驾者本人,还扩至乘客、供酒者以及醉驾者的妻子;在澳大利亚,如果醉驾者屡教不改,要被判处10年以下监禁,警方还要把此人姓名登在当地报纸“酒醉与入狱”的专栏上;美国加州让屡教不改的醉驾者参观停尸房,让他们看在车祸中死亡者的残破尸体,希望他们从此警醒。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2)一天,爸爸开车带你参加婚宴,席间喝多了酒,但他执意自己开车,你该怎么对他说?
(3)请你提几条杜绝酒后驾车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答案
一.1.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画面,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太守乐山水之乐,乐宴酣之乐,乐能与民同乐。他向往的乐是与民同乐
二.1.离开【点拨】A.断绝/极;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2.D【点拨】A.至于/负者歌于途;,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4.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三.(1)材料一:醉驾危害的,在中国醉驾被定为犯罪。材料二:各国惩罚醉驾出奇招。
(2)【示例】爸爸,醉驾危害很大,为了我们和别人的安全,我们还是打车走吧!
(3)【示例】①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②加大宣传力度。③加大惩罚力度。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同时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及用法。
2.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全文的脉络。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内容,领略作者在文中勾勒出的欢乐场景。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重难点突破】
1.理解、学习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和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欧阳修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写作背景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他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看着国家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使他感到痛苦。在这种复杂的感情支配下,欧阳修于庆历六年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1.字音
环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潺潺(chán) 霏(fēi) 伛偻(yǔ lǚ) 晦明(huì)
2.一词多义
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名 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得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高 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宴 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酿泉 酿泉也(泉水的名称) 酿泉为酒(用泉水酿造)
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 已而夕阳在山(挂在)
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谓 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也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临溪而渔(来到) 把酒临风(面对)
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颓然乎其间者(在)
3.古今异义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 今义:芳香,也比喻美好的德行和名声)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射者中(古义:投壶 今义:射箭)
4.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自号曰醉翁也(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儿的翅膀)
鸣声上下 (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也,表示判断)
……
省略句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于泉上有亭翼然)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与客来此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醒能述以文者(醒能以文述者)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于两峰之间泻出者)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请找出来。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概括: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六.布置作业
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特殊句式。
2.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板书设计:
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
1.提问文言实词的含义,找同学翻译句子。
2.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前两段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领略文中的“人欢”。
老师引导: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什么样的乐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
议论句: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理解:这句话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三.再读课文,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传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四.总结全文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五.布置作业
翻译全篇课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 朝暮 四时
醉人:滁人游 众宾欢
醉情:与民同乐
【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讲解这一课时,我紧扣题目,在“醉”字上做文章。
围绕醉景、醉人、醉情等内容,深入体会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清晰地把握住文章内容,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