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2.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熟记常见原子团及其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并利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并初步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
2.通过编顺口溜的形式,培养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
3.通过化合价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化学式的含义和书写;
2.根据化合价规律,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3.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化合价含义的理解;
2.根据化合价规律,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新课引入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化学上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为什么用这些符号表示?这些符号是怎样表示物质的组成?
[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教学过程
(一) 化学式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1--82页“一、化学式及意义”
[教师讲解]课本81页“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铜”、“氯化钠”、“水”的“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
[教师讲解]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例如水、冰、水蒸气都是水,均用“H2O”);一个化学式不一定只表示一种纯净物。(例如红磷、白磷均用”P”表示).
[思考讨论]2、化学式可以表示哪些意义?
练习:①例:分析化学式“H2O” 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
[学生展示]学生说“H2O”可以表示的意义
[思考讨论]3、上述化学式表示哪些意义?
[学生展示]
宏观:1.表示二氧化碳;2.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1.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思考讨论]4:怎样表示2个水分子?
[学生书写]“2H2O”
[思考讨论]5.上述符号中的“2”表示哪些意义?
[学生展示]前边的“2”表示2个水分子
右下角的“2”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
[学生归纳总结]:数字在化学用语中表示的意义
①.分子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②.分子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二) 化合价
[讲解]化合价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先以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说明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其化合价的关系——正负号相同,数值相等,再以镁离子和氧离子为例进一步说明。
[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问题]阅读课本,圈出表中你常见的元素符号和相对应的化合价,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讲解]原子团,通常以整体的形式参加化学反应。
[问题]在表中有没有发现有原子团?
[生]:钾、钠、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为-2,......
[生]:有些元素对应的就只有一个化合价,有些元素很很多个化合价......
[生]:氢氧根,碳酸根,硝酸根,硫酸根,铵根......
[生]:(板书)五个原子团。
[归纳]给出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钠银氯氢,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讲解]化合价的标法:在元素的正上方标明,正负号在前,数值在后,“1”不能省略,对比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1”省略不写。
[问题]以上两者在表示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正负号相同,数字相同;位置不同:化合价在元素的正上方,离子符号在元素的右上角;正负号和数字的前后顺序不一样;化合价中,“1”不能省略,离子符号中,“1”省略不写。
[讲解]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采用“交叉法”。最后以例子+练习的形式巩固知识。
[归纳]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律:
(1)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如:氯化钠NaCl,氧化镁MgO,二氧化碳CO2
(2)金属前,非金属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如氧化铁Fe2O3
[生]认真听讲,完成练习,做笔记。
(三)计算物质组成的定量变化
[师]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解决:计算两个氢原子于一个样原子的质量之比;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之比;计算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讲解]1.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例2、计算CO2中C、O元素的质量比。解:C﹕O=12×1﹕116×2=12﹕32=3:8
2.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水的式量为18,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进行反思,自己纠错,再次练习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学生回顾实验,整理思路,进行表述,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基本形成一个教完整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次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一、化学式及其意义
化学式 分子式
二、化合价
三、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1.计算组成的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在次基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例题展示
类型一 化学式的意义
例1 为了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医务人员在灾区使用了大量的消毒液,其中有一种消毒液叫次氯酸鈉(次氯酸鈉的化学式为NaClO)。关于次氯酸鈉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 NaClO由三种元素组成
B. 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 NaClO是一种盐
D. NaClO中含有NaCl,故可代替食盐来使用
解析: A、氮气在该条件下不会液化,故选项错误; B、氧气在该条件下不会液化,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在该条件下不会液化,故选项错误; D、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故选项正确;故选D。
类型二 化合价
例2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杀菌剂。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C )
A.—4 B.—1 C.+4 D.+6
解析:设化合物ClO2中Cl元素化合价为n价,依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有n+(-2)×2=0,解之得n=+4;
类型三 计算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例3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体系,许多农户获得“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有效解决了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提高了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小明家种了一片麦子,经农科人员测定该片土壤需补充钾元素39kg,氮元素42kg。请你帮小明算算,至少需购买硝酸钾、硝酸铵各多少千克?
解析:需KNO3的质量==101kg
101kg KNO3中,氮元素的质量=101kg××100%=14kg
42kg-14kg=28kg
需NH4NO3的质量==80kg
答:需买KNO3为101kg,NH4NO3为80kg.
课后作业
一、当堂反馈
1、某元素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2O3(M化合价没有变化),则下列化学式中错误的是( B )
A.MCl3
B.MSO4
C.M2(SO4)3
D.M(OH)3
解析:A、M的化合价为+3,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可知化学式 MCl3正确;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M的化合价为+3,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可知化学式MSO4错误;故B选项符合题意;C、M的化合价为+3,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可知化学式M2(SO4)3正确;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M的化合价为+3,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可知化学式M(OH)3正确;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灾区部分水源严重污染,为保障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需要消毒杀菌。有关卫生防疫部门使用的消毒剂主要有:优氯净(C3O3N3Cl2Na)、二氧化氯(C1O2)、“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B )
A.消毒杀菌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C3O3N3Cl2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2.5
C.C3O3N3Cl2Na中C、N、O元素的质量比为6 ∶7∶8
D.ClO2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比NaClO和C3O3N3Cl2Na的都大
解析:A、消毒杀菌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C3O3N3Cl2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0,错误;C、C3O3N3Cl2Na中C、N、O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3):(16×3)=36:42:48=6:7:8,正确;D、ClO2、NaClO、C3O3N3Cl2Na等物质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是:35.5/67.5×100%=52.6%,
35.5/74.5×100=47.7%,71/220×100=32.3%,正确.故选:B
3.酒后驾车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交通违章行为,交警常用“司机饮酒检测仪”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以判断他是否饮过酒。司机呼出的乙醇分子能在硫酸存在的条件下,使红色的三氧化铬变为绿色的硫酸铬(Cr2(SO4)3),硫酸铬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3
+5
+6
+7
解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Cr元素的化合价为x,SO4显-2,可知Cr2(SO4)3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2x+(-2)×3=0,则x=+3.
二、课后练习
1.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带着国人的祝福,执行中国首次“探月”之旅。“嫦娥”在升天前10小时开始加注火箭燃料(N2O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四氧化二氮是由6个元素构成的
B.四氧化二氮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2g
C.四氧化二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7∶8
D.四氧化二氮分子中氮、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解析:A、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四氧化二氮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而非克,则四氧化二氮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2,故B错误;C、四氧化二氮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6×4)=7:16,故C正确;D、四氧化二氮分子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4]÷2=+4,故D错误.故选C.
2.某元素R的氧化物分子中,R与O的原子个数比为2︰3,则R的化合价是( B )
A.+2价 B.+3价 C.-2价 D.-3价
解析:由氧化物中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可确定其化学式为R2O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及含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可推算出R的化合价应是+3价.故选B.
3.依据氯元素的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可排列为:①NaCl②Cl2③HClO④R⑤Cl2O7,则R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 )
A.KClO3 B.Ca(ClO)2 C.HClO4 D.KCl
解析:已知Na为+1价、H为+1价、O为-2价,设①NaCl③HClO⑤Cl2O7中Cl元素化合价分别为x1、x3、x5,根据①NaCl可计算Cl元素化合价x1,(+1)+x1=0 x1=-1根据③HClO可计算Cl元素化合价x3,(+1)+x3+(-2)=0 x3=+1根据⑤Cl2O7可计算Cl元素化合价x5 ,x5×2+(-2)×7=0 x5=+7,单质中化合价为0,②Cl2中Cl元素化合价为0;因此,可得出:物质是按Cl元素化合价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则④R中Cl元素化合价应在+1和+7之间;A、KClO3中Cl元素化合价a,(+1)+a+(-2)×3=0 a=+5,Cl元素化合价应在+1和+7之间,故A正确;B、Ca(ClO)2中Cl元素化合价b,(+2)+b×2+(-2)×2=0 b=+1,Cl元素化合价应不在+1和+7之间,故B不正确;C、HClO4中Cl元素化合价c ,(+1)+c+(-2)×4=0 c=+7,Cl元素化合价应不在+1和+7之间,故C不正确;D、KCl中Cl元素化合价d,(+1)+d=0 d=-1,Cl元素化合价应不在+1和+7之间,故D不正确;故选A.
5.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一组是( B )
A.N2O3、NH3、NO、N2
B.NH3 N2 NO N2O3
C.NH3、NO、N2、N2O3
D.NO N2 N2O3 NH3
解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N2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a+(-2)×3=0,a=+3;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b+(+1)×3=0,b=-3;
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c+(-2)=0,c=+2;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由此可知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NH3、N2、NO、N2O3、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