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道老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主张和文化贡献.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和著名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八课 百家争鸣
阅读书本P38,完成老子档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姓名
国籍
学派
思想观念
政治主张
地位
主要著作
老子
春秋时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
顺应自然;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一、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自然。
思想核心:“道”
政治主张:“无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辩证法思想
难 —— 长 ——
高 —— 强 ——
祸 —— 好 ——
易
矮
福
短
弱
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
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姓名
政治思想
国籍
年代
学派
教育贡献
思想论著
孔子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
《论语》(孔子的弟子整理)
1.核心思想:“仁”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崇尚礼制
1.创办私学
2.主张“有教无类”
3.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阅读书本,完成孔子档案
二、孔子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马棚失火”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仁者爱人”;
读《论语》经典名句,说说如何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翻译: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教育成就:
春秋后期,有一对平民夫妇听闻孔子开坛收徒的事情,于是商议着让自己的孩子拜孔子为师。但由于他们出身平民,担心孔子不会收他们的孩子为徒弟?为此他们担心不已。
根据你对孔子教育主张的了解,这对夫妇的孩子能去上学吗? 为什么?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教育成就: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连
一
连
教育成就: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何谓“百家” ?何谓“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哪些派别和代表人物?
儒家孟子
儒家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呈现出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
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开创兴办私学之风,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私学兴盛
文化发展
战争不断
招揽人才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
联系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
齐国设立学宫,燕国筑黄金台,秦国下求贤令,吸引各派学者前来讲学、著书、辩论治国之术。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生平: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三、百家争鸣
墨家代表墨子
儒家代表孟子
儒家代表荀子
思想主张: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生平: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思想主张:“仁政”治国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著作:《孟子》
生平: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思想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著作:《庄子》
道家代表庄子
生平: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思想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 :《韩非子》
法令、权术、威势
法家代表韩非
百家争鸣的意义【阅读教材P42最后一个自然段】
百争家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理由是什么?
理由:
①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②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
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法家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道家的法制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延伸: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春秋
韩非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
“仁”;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尚贤)、提倡节俭。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课堂小结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
A.辩证法的思想 B.“兼爱”“非攻”的思想
C.“仁”的思想 D.以“法”治国的思
A
B
2.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仁政 D.兼爱
课堂练习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3.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诲人不惓 D.温故知新
A
C
5.某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通过模拟时光隧道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邀请孔子、孟子、韩非子、三人作为嘉宾参加下列栏目:教育观察、法制园地、自然与环境。
(1)按照他们各自的主张,你认为他们应分别参加哪个栏目?
教育观察:孔子 法制园地:韩非 自然与环境:孟子
(2)如果你是教育观察栏目的主持人,请说出该嘉宾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