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课堂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课堂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4 21: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奇妙的二氧化碳》同步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灭火
B.生产汽水
C.气体肥料
D.供给呼吸
2、“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酸雨形成
B.白色污染
C.温室效应
D.洪涝灾害
3、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B.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
C.倡导循环使用教科书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普及
4、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5、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碳酸钙
D.活性炭
6、我国正通过“节能减排”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举措的是(  )
A.刷牙时选用电动牙刷代替普通牙刷
B.厨余垃圾经处理产生的沼气供居民使用
C.乘坐新能源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家庭照明选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白炽灯
7、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氧原子总数增加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8、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的是(  )
A.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
B.使用节能产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
C.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面积
D.用脱硫处理的煤代替原煤做燃料
9、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正确的是(  )
A.反应原理都是分解反应
B.反应都需要加热
C.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D.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0、下列对二氧化碳的四个方面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组成: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B.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制备: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备二氧化碳
D.用途:固态二氧化碳可用作制冷剂,可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11、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下列装置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下列所示实验装置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
13、小科为了验证CO2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集气瓶中充满CO2,大烧杯中放置着两支高低不等的点燃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移开玻璃片的目的是缩短实验时间
B.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CO2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导管插入到大烧杯底部比插在两蜡烛之间要严谨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打开K1,从长颈漏斗加水没过漏斗下端,关闭K1,振荡。可以观察到气球变大
B.实验1可以验证CO2与水反应
C.实验2中下端的火柴先熄灭
D.实验2可以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15、小明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垂直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使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处的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先变成红色
B.通过推压注射器活塞,可以控制进入饮料瓶内液体的量
C.该装置的左半部也可用于制取氢气
D.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注射器内的液体可为稀硫酸
二、填空题:
1、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根据已有测量结果表明: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340亿吨以上,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而人工利用量不足10亿吨。在此背景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为行业共识。国际能源署(IEA)曾表示,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碳捕获和利用(CCUS)技术需要在2015-2020年贡献全球碳减排总量的13%。图1是报道的主要CCUS技术的示意图,包括CO2捕获、储存、利用(直接使用)和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2所示)。
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CO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活动排放CO2的主要途径有农场、工业、
(回答一种即可)。
(2)为控制空气中CO2的含量,以下建议暂时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开发新能源
B.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大力植树造林
D.发展公共交通
(3)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的变化是

(4)“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的加剧。
(5)被封存的CO2的用途有
(答四条)。
2、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
;b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写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
端进入(填“c”或“d”)。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其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若用E来收集氧气,收集完毕的操作顺序是
(填写序号)。
①在水中盖上玻璃片
②正放在实验台上
③取出集气瓶
3、实验室制取气体。
(1)为了制取较多量的CO2并便于多次添加稀盐酸,从上述所给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并收集CO2的装置,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填字母),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方法获得的CO2气体常混有水蒸气和
气体,依次通过
(填字母)装置可获得干燥纯净的CO2。
A.浓硫酸、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B.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
(2)图2装置的优点是
,为了解该装置的优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在图2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得到图3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上升
B.bc段石灰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C.c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旋塞
4、实验室制取气体。
实验一组:研究氧气的制取
(1)写出仪器乙的名称

(2)在实验室中,某同学选择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A装置进行实验时,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实验二组: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3)选用药品。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块状大理石、10%稀硫酸(H2SO4)

块状大理石、7%稀盐酸

大理石粉末、7%稀盐酸
上表中实验Ⅰ对应如图曲线
(选填“甲”、“乙”或“丙”)。小组同学决定用实验Ⅱ的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不用实验Ⅲ药品制备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4)选择装置。实验小组同学制取二氧化碳时想要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用如图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操作是

(5)性质实验。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3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①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②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K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
;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③实验开始后,关闭K1,打开K2和K3,写出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
4、D
5、A
6、A
7、C
8、D
9、D
10、C
11、C
12、A
13、D
14、B
15、D
二、填空题:
1、答案:(1)焚烧植物秸秆等;
(2)B;
(3)分子间隔变小;
(4)温室效应;
(5)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合理即可)。
2、答案:(1)试管;锥形瓶;2H2O22H2O+O2↑;
(2)D;c;CO2+Ca(OH)2=CaCO3↓+H2O;
(3)①③②。
3、答案:(1)AEFG;2HCl+CaCO3=CaCl2+H2O+CO2↑;HCl;B。
(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C。
4、答案:答案:(1)长颈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丙;粉末状大理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剧烈不便于收集;
(4)C;在b导管口放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熄灭,则已经集满;
(5)①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既不可燃、也不助燃;
②Ca(OH)2+CO2═Ca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