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
1.黄河口国际马拉松每年举行一次,比赛中,运动员奋力拼搏,个个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A.保护和调节体温 B.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
C.调节体温和排泄 D.排泄和保护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分泌的汗液不仅可以排出人体多余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废物,还可以带走身体一部分热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和排泄功能。
故答案为:C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关知识。
【解答】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所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状态下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
B.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
C.人体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D.由图可知,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状态、劳动或运动状态的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并不相同,安静状态下内脏产热最多,运动状态下骨骼肌产热最多,结合图片分析解题。
【解答】A、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A不符合题意;
B、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淀粉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
D、该图描述的是人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并不是剧烈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比,不能由此图看出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18年底,湖州市冬泳协会组织百余名冬泳爱好者开展冬泳活动。冬泳选手入水时,身体最有可能产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B.皮肤血管迅速舒张
C.肌肉收缩,产热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调节体温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吸收功能;新陈代谢功能,根据皮肤的功能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冬泳选手入水时,由于水中的温度较低,因此当水中寒冷时,运动员的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热量散失,下丘脑题文调节中枢兴奋,肌肉收缩加强,进而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1八下·杭州开学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2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由图可知, t1前,散热量是稳定的,这时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体温恒定;故A正确;
B、t1后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会增加,t2-t3散热在减少,产热也会减少,体温恒定,所以t1-t3散热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故B错误;
C、处于低温环境中,人体会减少散热,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正确;
D、t2后散热量比t1 高,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散热增加产热也会随之增加;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6.(2020八上·拱墅月考)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小于散热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D.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从这种平衡切入解题。
【解答】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由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身体的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0八上·新昌月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答】A、t1前,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环境温度下降,导致散热量增加,t2开始阶段,环境温度下降,通过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体温稳定,因此t1后,散热量、产热量并不是一直增加,体温不变,B符合题意;
C、t2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散热量减少,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维持相对平衡,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t3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为了维持体温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2020八上·绍兴月考)冬季泡脚既暖身又保健。在泡脚过程中,人体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骨骼肌的产热量大量增加 B.皮肤中立毛肌收缩
C.体内温度比平时要高得多 D.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泡脚时,脚浸泡在热水中,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2020八上·萧山竞赛)舒洁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下丘脑来调节的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解答】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正常值在37℃左右,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相对速度大小。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中错误是( )
A.不管休息还是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骼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解答】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符合题意;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小明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的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明显偏高,说明其体内产热较多,散热较少,产热与散热是不平衡的,C错误,符合题意;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并且相对稳定,说明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是( )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猫、负鼠、食蚁兽和鸭嘴兽都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它们能够调节自己的体温;蜥蜴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解答】A、外界温度达到50°时,负鼠、猫、食蚁兽的体温都是40°,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猫的体温恒定在40°左右,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蜥蜴体温显示曲线较陡,所以蜥蜴的体温变化受环境影响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且体温恒定,但体温调节能力有一定的差异,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舒洁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的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C错误,符合题意;
D、人的体温一般都维持在37°左右,这时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一个固定值,不会发生改变
B.恒温动物身体各处的温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C.身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是动物体温保持稳定的关键
D.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的提高了幼体成活率;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高级,更容易适应生存环境,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更容易繁衍、生存。
【解答】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符合题意;
B、恒温动物身体各处的温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略有差别,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恒温动物是指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恒温动物体内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的恒定,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保持相对的稳定,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下列部位的温度最接近于人体的内部温度的是( )。
A.额部温度 B.口腔温度 C.腋下温度 D.直肠温度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而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的内部温度。
【解答】最接近于人体内部温度的是直肠温度。
故答案为:D
17.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是人体在炎热时增加散热量,A符合题意。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 降低,可减少散热量,是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的方式之一,B不符合题意。
C、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可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是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的方式之一,C不符合题意。
D、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它调节和控制着人体产热和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新生儿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其主要原因是( )。
A.新生儿皮肤散热快 B.新生儿饮食少,产热少
C.新生儿需要较高的体温 D.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的调节使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婴儿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可受环境温度、活动情况或疾病的影响而有较大的波动。
【解答】新生儿需要特别注意保暖,是因为其体温调节能力差。
故答案为:D
19.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测量统计数据表明,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为( )。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5.0℃~37.0℃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直肠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0℃—37.4℃。
【解答】健康成年人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7℃—37.7℃。
故答案为;B
20.12月9日~10日,2017美丽乡村 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在龙泉市举行。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骑车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是恒温动物,能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所以只要是健康的人,就一直保持自己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A、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是身体内脏器官供应,但在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运动员皮肤里的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使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出汗是主要的散热方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大汗淋漓是因为运动员的运动量大,使得散热量增加,因为人体有体温调节中枢,所以人体内产热总是等于散热的,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21.(2021·宁波)2021年5月22日13 :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请写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 。(写出一条)
【答案】(1)小于
(2)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体温降低,说明产热小于散热,导致体温无法维持恒温;
(2)失温施救措施可以从产热和散热两方面考虑,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这样可以让失温者体温慢慢恢复;增加产热的措施有: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的食物;减少散热的措施有:增加衣物;更换湿衣服;寻找遮挡的场所;对于心肺功能衰竭的失温者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故答案为:(1)小于;(2) 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22.(2021八下·宁波期末)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
(1)该动物属于 (选填“恒温”或“变温”)动物;
(2)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答案】(1)恒温
(2)大于
(3)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白尾黄鼠属于哺乳动物,它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结构来调节体温。
【解答】(1)白尾黄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它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由图可知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故答案为:(1)恒温动物(2)大于(3)下丘脑
23.(2021·瓯海模拟)如图甲为人体发烧三阶段体温变化大致曲线图,T0为人体正常体温;图乙为不同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示意图。
(1)在体温处于①阶段时,人体产热、散热的关系是 。
(2)人体体温可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图乙中表示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口径示意图的是 。
【答案】(1)产热大于散热
(2)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在①阶段时,人的体温在升高,高于正常体温,所以此时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2)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增加散热,血管会舒张,增加血流量,来加快散热,血管口径为C;
故答案为:(1)产热大于散热;(2)C。
24.(2021八下·浙江期末)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的皮肤温度低于一定值(如30 ℃)时, (选填“冷”或“热”)感受器开始发放冲动,把体温下降的信息传送到脑内的温度调节中枢,经整合后,会出现代谢率上升、骨骼肌紧张性收缩等反应,使体内产热增加;同时让皮肤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和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冷;收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人体皮肤温度较低时,冷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解答】 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的皮肤温度低于一定值(如30 ℃)时,冷感受器开始发放冲动,把体温下降的信息传送到脑内的温度调节中枢,经整合后,会出现代谢率上升、骨骼肌紧张性收缩等反应,使体内产热增加;同时让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冷;收缩
25.呼吸道感染、皮肤烧伤等都容易引起发热,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多,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身体战胜疾病。但持续高烧是有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 ℃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答案】37;体温调节中枢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辅以体液调节,维持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保持体温正常。
【解答】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故答案为:37;体温调节中枢
26.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图 ,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 ℃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
【答案】(1)甲;高于
(2)舒张;增加;升高
(3)排汗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甲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排汗方式散热,血管舒张,口径增大。
故答案为:(1)甲;高于(2)舒张;增加;升高(3)排汗
27.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答案】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沙漠气温昼夜变化剧烈,沙漠长朗干旱少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骆验表现出了适应沙漠环境特别的生理行为,如白天高温时段,停止活动,体温的昼夜变化幅度比其它哺乳动物大。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很少出汗,只有最热的时候才会稍微出点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骆驼体温昼夜的变化幅度大,白天高温时段,骆驼体温升高幅度大可促进散热,同时会停止活动,减少产热;夜晚体温降低幅度大,可以减少散热,可以达到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适应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故答案为: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
28.(2020八上·青田期末)在学校运动会的 800 米项目比赛中,小明同学一站上起跑线就心跳加快,这是由于紧张导致 分泌过多引起(填激素名称)。比赛结束后,小明同学的皮肤血管状况应为图中的 (选填字 母)。
【答案】肾上腺素;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心跳加快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的;跑步后人体产热较多,这时血管会舒张,增加散热,即图A所示;
故答案为:肾上腺素;A。
29.(2020八上·青田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不同,散热越困难 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对热的感觉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
(1)在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对热的感觉 是 (选填“不热”、“热”、“很热”、“非常热”、“酷热难耐”)
(2)在 25℃和 35℃时,其中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较小。
【答案】(1)非常热
(2)25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的感觉是非常热;
(2)由图可知,2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在3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由热到很热,到非常热,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非常热;(2)25.
30.(2020八上·乐清月考)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小科发烧至39℃,高烧不退,他的产热 散热(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吃了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的过程中,皮肤血管状态是 图。
【答案】等于;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小科高烧不退时,其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依然是相等的,不然其体温不可能是恒定的;而在体温下降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所以血管是舒张的,即C;
故答案为:等于;C。
三、解答题
31.(2020八上·吴兴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珠峰最新最精确“身高”为8848.86米。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1)乙(2)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32.(2020八上·缙云期末)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 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
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当体温下降时,人体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增加刺激机体代谢加快,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调节水的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其他活动等功能。
【解答】冬泳时,机体散热多,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达到新的平衡, 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3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答案】(1)神经调节
(2)=;<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3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以上实验步骤还存在缺陷,该缺陷是
(答一条)。
【答案】(1)不恒定
(2)每组实验只有一只小鼠,偶然性太大(或实验前未测定甲、乙两鼠的体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甲鼠破坏了下丘脑,乙鼠没有破坏下丘脑,如果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则甲鼠的体温不恒定,而乙鼠的体温是恒定的;
(2)该实验过程中只有两只老鼠用于实验,实验对象太少,存在偶然性;且该实验过程中没有测量小白鼠实验前的体温,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比;
故答案为:(1)不恒定;(2)每组实验只有一只小白鼠,偶然性太大(或实验前未测定甲、乙两鼠的体温)。
35.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 .
【答案】(1)A;高于
(2)扩张;增加;升高
(3)排汗;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A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血管C的口径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血管舒张,口径增大,即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高于;(2)扩张;增加;升高;(3)排汗;C。
四、实验探究题
36.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产热比例
安静时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人在睡眠时产生的热量来 ;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由 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 。
【答案】(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解答】根据图表看出,人安静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内脏,人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骨骼肌,可以得出人体在运动时产热较多。
(1)人在睡眠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生的热量来自内脏;人在打篮球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多运动或劳动、吃火锅、喝热水等。
故答案为:(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37.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38.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9.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
,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乙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
【解答】(1)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此情况与甲图相符,而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对照图片与乙图相符。
(2)乙图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2)寒冷;减少
五、综合说理题
40.(2019·台州)体温恒定使哺乳动物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某科研小组对12只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状态(非运动、非进食)时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根据图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该哺乳动物静止代谢率会随环境温度变化呈现如图波动。(已知:该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理与人体类似;动物的代谢率以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耗氧量来表示,代谢率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
【答案】满分示例:①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哺乳动物的散热速度和方式,为保持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通过调节代谢率以改变产热;②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温度越低,散热越快,该哺乳动物以提高代谢率,增强呼吸作用,来增加产热;③当环境温度在28~35℃时,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较接近,通过其他方式调节散热速度即可维持体温恒定,因此产热少且稳定,代谢率低且基本不变;④当环境温度高于35℃(即高于体表温度)后,温度越高,汗液蒸发散热加剧,生命活动旺盛,耗氧增加,代谢加快;因代谢加快所增加的产热少于汗液散热,因此总产热与总散热依然能保持平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哺乳动物能够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其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图可知,当温度较低时,动物的代谢速率较块,是因为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动物本身的热量散失较快,所以要加快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而温度越接近动物自身的体温时,与外界环境的温差较小,散热减少,所以需要补充的热量也就越少;在温度升高,高于体温时,动物会出汗,带走大量热量,则动物本身要加快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来补充散失的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的平衡;
故答案为: 满分示例:①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哺乳动物的散热速度和方式,为保持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通过调节代谢率以改变产热;②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温度越低,散热越快,该哺乳动物以提高代谢率,增强呼吸作用,来增加产热;③当环境温度在28~35℃时,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较接近,通过其他方式调节散热速度即可维持体温恒定,因此产热少且稳定,代谢率低且基本不变;④当环境温度高于35℃(即高于体表温度)后,温度越高,汗液蒸发散热加剧,生命活动旺盛,耗氧增加,代谢加快;因代谢加快所增加的产热少于汗液散热,因此总产热与总散热依然能保持平衡。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
1.黄河口国际马拉松每年举行一次,比赛中,运动员奋力拼搏,个个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这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A.保护和调节体温 B.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
C.调节体温和排泄 D.排泄和保护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3.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状态下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
B.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
C.人体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D.由图可知,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
4.2018年底,湖州市冬泳协会组织百余名冬泳爱好者开展冬泳活动。冬泳选手入水时,身体最有可能产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B.皮肤血管迅速舒张
C.肌肉收缩,产热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5.(2021八下·杭州开学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2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6.(2020八上·拱墅月考)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小于散热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D.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7.(2020八上·新昌月考)如图是某探究小组研究正常人体处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机体散热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t1前环境温度为25℃,t1后环境温度为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前,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t1后,散热量、产热量一直增加,体温不变
C.t2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后,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
8.(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9.(2020八上·绍兴月考)冬季泡脚既暖身又保健。在泡脚过程中,人体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骨骼肌的产热量大量增加 B.皮肤中立毛肌收缩
C.体内温度比平时要高得多 D.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
10.(2020八上·萧山竞赛)舒洁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下丘脑来调节的
11.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相对速度大小。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中错误是( )
A.不管休息还是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12.小明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13.如图表示五种动物在不同外界温度状况下测得的体温变化情 况,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是( )
A.当外界温度是50℃时,负鼠的体温也可能上升到50℃
B.在实验过程中,猫的体温始终稳定在40℃左右
C.在实验过程中,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最明显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不同
14.舒洁同学学了“体温的控制”这节内容后,归纳了以下四句话,其中不当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在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
B.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C.当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汗液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D.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来调节的
15.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一个固定值,不会发生改变
B.恒温动物身体各处的温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C.身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是动物体温保持稳定的关键
D.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16.下列部位的温度最接近于人体的内部温度的是( )。
A.额部温度 B.口腔温度 C.腋下温度 D.直肠温度
17.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能保持体温恒定,不能依靠的是(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降低
C.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
D.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
18.新生儿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其主要原因是( )。
A.新生儿皮肤散热快 B.新生儿饮食少,产热少
C.新生儿需要较高的体温 D.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差
19.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测量统计数据表明,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为( )。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5.0℃~37.0℃
20.12月9日~10日,2017美丽乡村 环浙骑游暨首届江南之巅自行车赛在龙泉市举行。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骑车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二、填空题
21.(2021·宁波)2021年5月22日13 :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请写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 。(写出一条)
22.(2021八下·宁波期末)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
(1)该动物属于 (选填“恒温”或“变温”)动物;
(2)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23.(2021·瓯海模拟)如图甲为人体发烧三阶段体温变化大致曲线图,T0为人体正常体温;图乙为不同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示意图。
(1)在体温处于①阶段时,人体产热、散热的关系是 。
(2)人体体温可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图乙中表示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口径示意图的是 。
24.(2021八下·浙江期末)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的皮肤温度低于一定值(如30 ℃)时, (选填“冷”或“热”)感受器开始发放冲动,把体温下降的信息传送到脑内的温度调节中枢,经整合后,会出现代谢率上升、骨骼肌紧张性收缩等反应,使体内产热增加;同时让皮肤血管 (选填“收缩”或“舒张”)和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25.呼吸道感染、皮肤烧伤等都容易引起发热,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多,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身体战胜疾病。但持续高烧是有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 ℃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26.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图 ,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 ℃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
27.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呈现的是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体温昼夜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28.(2020八上·青田期末)在学校运动会的 800 米项目比赛中,小明同学一站上起跑线就心跳加快,这是由于紧张导致 分泌过多引起(填激素名称)。比赛结束后,小明同学的皮肤血管状况应为图中的 (选填字 母)。
29.(2020八上·青田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不同,散热越困难 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对热的感觉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 如图所示。据图判断。
(1)在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对热的感觉 是 (选填“不热”、“热”、“很热”、“非常热”、“酷热难耐”)
(2)在 25℃和 35℃时,其中 ℃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较小。
30.(2020八上·乐清月考)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小科发烧至39℃,高烧不退,他的产热 散热(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吃了退烧药后,体温下降的过程中,皮肤血管状态是 图。
三、解答题
31.(2020八上·吴兴期末)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珠峰最新最精确“身高”为8848.86米。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32.(2020八上·缙云期末)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 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3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过程(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B、C、D都表示热量,则此人的A+B C+D;后经用药,此病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则在恢复过程中A+B C+D.(填“>”“<”或“=”)
3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作处理;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以上实验步骤还存在缺陷,该缺陷是
(答一条)。
35.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 .
四、实验探究题
36.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产热比例
安静时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人在睡眠时产生的热量来 ;人在打篮球时,主要由 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 。
37.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38.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39.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
,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乙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五、综合说理题
40.(2019·台州)体温恒定使哺乳动物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某科研小组对12只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状态(非运动、非进食)时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根据图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该哺乳动物静止代谢率会随环境温度变化呈现如图波动。(已知:该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理与人体类似;动物的代谢率以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耗氧量来表示,代谢率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分泌的汗液不仅可以排出人体多余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废物,还可以带走身体一部分热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和排泄功能。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关知识。
【解答】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所以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在安静状态、劳动或运动状态的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并不相同,安静状态下内脏产热最多,运动状态下骨骼肌产热最多,结合图片分析解题。
【解答】A、该图描述的是人在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A不符合题意;
B、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人体各个器官主要靠分解糖类释放热量,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淀粉等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伴有能量的释放,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C不符合题意;
D、该图描述的是人安静时各器官的产热比,并不是剧烈运动时各器官的产热比,不能由此图看出剧烈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调节体温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吸收功能;新陈代谢功能,根据皮肤的功能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冬泳选手入水时,由于水中的温度较低,因此当水中寒冷时,运动员的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热量散失,下丘脑题文调节中枢兴奋,肌肉收缩加强,进而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由图可知, t1前,散热量是稳定的,这时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体温恒定;故A正确;
B、t1后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会增加,t2-t3散热在减少,产热也会减少,体温恒定,所以t1-t3散热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故B错误;
C、处于低温环境中,人体会减少散热,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正确;
D、t2后散热量比t1 高,人的体温是恒定的,散热增加产热也会随之增加;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从这种平衡切入解题。
【解答】小明在1000米长跑测试中,由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身体的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解答】A、t1前,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环境温度下降,导致散热量增加,t2开始阶段,环境温度下降,通过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保持体温稳定,因此t1后,散热量、产热量并不是一直增加,体温不变,B符合题意;
C、t2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散热量减少,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维持相对平衡,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t3后,由于温度降低,因此产热量比t1前的产热量要高,为了维持体温平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泡脚时,脚浸泡在热水中,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解答】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正常值在37℃左右,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骼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解答】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符合题意;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的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明显偏高,说明其体内产热较多,散热较少,产热与散热是不平衡的,C错误,符合题意;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并且相对稳定,说明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猫、负鼠、食蚁兽和鸭嘴兽都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它们能够调节自己的体温;蜥蜴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
【解答】A、外界温度达到50°时,负鼠、猫、食蚁兽的体温都是40°,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猫的体温恒定在40°左右,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蜥蜴体温显示曲线较陡,所以蜥蜴的体温变化受环境影响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猫和鸭嘴兽虽都属哺乳动物,且体温恒定,但体温调节能力有一定的差异,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是恒温动物,人体的正常体温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相对恒定在37°左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C错误,符合题意;
D、人的体温一般都维持在37°左右,这时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在动物界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大大的提高了幼体成活率;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高级,更容易适应生存环境,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更容易繁衍、生存。
【解答】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符合题意;
B、恒温动物身体各处的温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略有差别,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恒温动物是指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恒温动物体内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的恒定,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保持相对的稳定,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而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的内部温度。
【解答】最接近于人体内部温度的是直肠温度。
故答案为:D
17.【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多,皮肤温度升高,是人体在炎热时增加散热量,A符合题意。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皮肤温度 降低,可减少散热量,是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的方式之一,B不符合题意。
C、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可使体内热量成倍增加,是人体在寒冷环境里保持体温恒定的方式之一,C不符合题意。
D、调节体温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它调节和控制着人体产热和散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的调节使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婴儿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完善,可受环境温度、活动情况或疾病的影响而有较大的波动。
【解答】新生儿需要特别注意保暖,是因为其体温调节能力差。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通常,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直肠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7℃—37.7℃,腋窝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0℃—37.4℃。
【解答】健康成年人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为36.7℃—37.7℃。
故答案为;B
20.【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是恒温动物,能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所以只要是健康的人,就一直保持自己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A、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是身体内脏器官供应,但在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运动员皮肤里的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使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出汗是主要的散热方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大汗淋漓是因为运动员的运动量大,使得散热量增加,因为人体有体温调节中枢,所以人体内产热总是等于散热的,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答案】(1)小于
(2)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体温降低,说明产热小于散热,导致体温无法维持恒温;
(2)失温施救措施可以从产热和散热两方面考虑,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这样可以让失温者体温慢慢恢复;增加产热的措施有: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的食物;减少散热的措施有:增加衣物;更换湿衣服;寻找遮挡的场所;对于心肺功能衰竭的失温者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故答案为:(1)小于;(2) 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22.【答案】(1)恒温
(2)大于
(3)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鸟类和哺乳动物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白尾黄鼠属于哺乳动物,它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结构来调节体温。
【解答】(1)白尾黄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它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由图可知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3)该动物是通过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的。
故答案为:(1)恒温动物(2)大于(3)下丘脑
23.【答案】(1)产热大于散热
(2)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在①阶段时,人的体温在升高,高于正常体温,所以此时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2)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增加散热,血管会舒张,增加血流量,来加快散热,血管口径为C;
故答案为:(1)产热大于散热;(2)C。
24.【答案】冷;收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人体皮肤温度较低时,冷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解答】 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体的皮肤温度低于一定值(如30 ℃)时,冷感受器开始发放冲动,把体温下降的信息传送到脑内的温度调节中枢,经整合后,会出现代谢率上升、骨骼肌紧张性收缩等反应,使体内产热增加;同时让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冷;收缩
25.【答案】37;体温调节中枢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辅以体液调节,维持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保持体温正常。
【解答】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 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故答案为:37;体温调节中枢
26.【答案】(1)甲;高于
(2)舒张;增加;升高
(3)排汗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甲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皮肤血管口径如图丙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排汗方式散热,血管舒张,口径增大。
故答案为:(1)甲;高于(2)舒张;增加;升高(3)排汗
27.【答案】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沙漠气温昼夜变化剧烈,沙漠长朗干旱少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骆验表现出了适应沙漠环境特别的生理行为,如白天高温时段,停止活动,体温的昼夜变化幅度比其它哺乳动物大。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很少出汗,只有最热的时候才会稍微出点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骆驼体温昼夜的变化幅度大,白天高温时段,骆驼体温升高幅度大可促进散热,同时会停止活动,减少产热;夜晚体温降低幅度大,可以减少散热,可以达到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适应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变化,通过两种情况比较可知,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
故答案为: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
28.【答案】肾上腺素;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心跳加快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的;跑步后人体产热较多,这时血管会舒张,增加散热,即图A所示;
故答案为:肾上腺素;A。
29.【答案】(1)非常热
(2)25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相对湿度为 60%,气温为 35℃时,人体的感觉是非常热;
(2)由图可知,2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在35℃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人体对热的感觉由热到很热,到非常热,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非常热;(2)25.
30.【答案】等于;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小科高烧不退时,其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依然是相等的,不然其体温不可能是恒定的;而在体温下降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所以血管是舒张的,即C;
故答案为:等于;C。
31.【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故答案为:(1)乙(2) 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32.【答案】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
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
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当体温下降时,人体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增加刺激机体代谢加快,而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该结构还具有调节水的平衡、血糖平衡、内分泌其他活动等功能。
【解答】冬泳时,机体散热多,机体通过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达到新的平衡, 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使人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产热增加。在神经调节和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33.【答案】(1)神经调节
(2)=;<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 由图可知T-E-N-F-A途径,由感受器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然后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调节内脏和骨骼肌作出反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人的体温处于动态的平衡,某人体温24小时内都处于39.5℃,虽然处于发烧状态,但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依然相等;用药后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即37℃,在这个过程中的产热小于散热,直至维持在37℃左右;而由图可知,AB表示的是产热,CD表示的散热;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2)=;<。
34.【答案】(1)不恒定
(2)每组实验只有一只小鼠,偶然性太大(或实验前未测定甲、乙两鼠的体温)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甲鼠破坏了下丘脑,乙鼠没有破坏下丘脑,如果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则甲鼠的体温不恒定,而乙鼠的体温是恒定的;
(2)该实验过程中只有两只老鼠用于实验,实验对象太少,存在偶然性;且该实验过程中没有测量小白鼠实验前的体温,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比;
故答案为:(1)不恒定;(2)每组实验只有一只小白鼠,偶然性太大(或实验前未测定甲、乙两鼠的体温)。
35.【答案】(1)A;高于
(2)扩张;增加;升高
(3)排汗;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血管口径变小,即A图;此时人体温度是高于外界温度的;
(2)血管C的口径是最大的,说明此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皮肤的温度会升高;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依靠汗腺分泌的汗液来大量散热的,血管舒张,口径增大,即图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高于;(2)扩张;增加;升高;(3)排汗;C。
36.【答案】(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睡觉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解答】根据图表看出,人安静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内脏,人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热比例最大的是骨骼肌,可以得出人体在运动时产热较多。
(1)人在睡眠时,处于安静状态,所产生的热量来自内脏;人在打篮球时,处于运动状态,所以主要由骨骼肌产生热量。
(2)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可以使体内热量增加的方式:多运动或劳动、吃火锅、喝热水等。
故答案为:(1)内脏;骨骼肌 (2)如运动、吃火锅、喝热水等(答案合理即可)
37.【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38.【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9.【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
【解答】(1)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此情况与甲图相符,而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对照图片与乙图相符。
(2)乙图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2)寒冷;减少
40.【答案】满分示例:①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哺乳动物的散热速度和方式,为保持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通过调节代谢率以改变产热;②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温度越低,散热越快,该哺乳动物以提高代谢率,增强呼吸作用,来增加产热;③当环境温度在28~35℃时,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较接近,通过其他方式调节散热速度即可维持体温恒定,因此产热少且稳定,代谢率低且基本不变;④当环境温度高于35℃(即高于体表温度)后,温度越高,汗液蒸发散热加剧,生命活动旺盛,耗氧增加,代谢加快;因代谢加快所增加的产热少于汗液散热,因此总产热与总散热依然能保持平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哺乳动物能够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其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图可知,当温度较低时,动物的代谢速率较块,是因为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动物本身的热量散失较快,所以要加快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而温度越接近动物自身的体温时,与外界环境的温差较小,散热减少,所以需要补充的热量也就越少;在温度升高,高于体温时,动物会出汗,带走大量热量,则动物本身要加快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来补充散失的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的平衡;
故答案为: 满分示例:①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哺乳动物的散热速度和方式,为保持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通过调节代谢率以改变产热;②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温度越低,散热越快,该哺乳动物以提高代谢率,增强呼吸作用,来增加产热;③当环境温度在28~35℃时,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较接近,通过其他方式调节散热速度即可维持体温恒定,因此产热少且稳定,代谢率低且基本不变;④当环境温度高于35℃(即高于体表温度)后,温度越高,汗液蒸发散热加剧,生命活动旺盛,耗氧增加,代谢加快;因代谢加快所增加的产热少于汗液散热,因此总产热与总散热依然能保持平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