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8 20:53:1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1·海曙模拟)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
C.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D.炎热时,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项生命活动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
【解答】A、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最基本的方式。不符合题意;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不符合题意;
C、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性器官迅速发育,性激素分泌增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会出现第二性征,不符合题意;
D、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增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1·嵊州模拟)人体生命活动既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到激素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D.医学上的“植物人”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说明大脑没有受到损伤
【答案】B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寒冷状态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减少,散热减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骨骼肌出现不自主战栗,产热增多。
【解答】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所以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符合题意;
C、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散热,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植物人的大脑不是没有损伤,而是严重损伤,病人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如呼吸和心跳中枢还在活动,因此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对自然界存在的生命现象及相应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B 睡梦中拍打蚊子 神经调节
C 饭后血糖含量略有上升 胰岛素分泌不足
D 向光性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结果。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调节血糖的浓度。正常人餐后,因为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但胰岛素会分泌随之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解答】A、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A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B、睡梦中拍打蚊子是脊髓调节的结果,B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C、饭后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并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C分析不合理,符合题意。
D、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性,D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1八下·镇海期末)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
B.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图中散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说明基本不发生变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是因为环境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得散热量减少是体温平衡调节的结果,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时间在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骆驼在沙漠中时,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 ℃,晚上能将体温降至34 ℃。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隔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
②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分
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
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是一些动物散热的主要器官。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汗液蒸发散热。
【解答】骆驼生活在昼热夜冷且缺水的沙漠中,白天体温升高可减少自身与环境间的温差,减少体内散热量,汗液分泌减少,随汗液蒸发掉的水分也就减少。同时骆驼体温升高也起到了贮存热量的作用,而这部分贮存的热量又可以在夜间通过传导、辐射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以代替汗液蒸发,其结果就是减少了维持体温恒定可能导致的蒸发失水。而骆驼夜晚体温下降,第二天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体温升高到白天可达到的温度,这样可以忍受第二天的酷热。即使在夏天要脱毛,骆驼身上也还会保留一层厚厚的毛层,可起到隔热作用,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故答案为:B
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解答】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人体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因此,冬季、夏季人体散热方式不同,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只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0八上·拱墅月考)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
(3)人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解答】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甲图中,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的是20℃的影响,而人体淀粉人体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37℃,A错误;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 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冬泳是集冷水鱼、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一般情况下,游泳爱好者在冬泳过程中(  )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产热量始终小于散热量
C.通过激素调节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冬天环境温度较低,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散热较多。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来抵御寒冷,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C
9.(2019八下·慈溪期末)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中[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进入毛细血管,输送到身体各处
B.图二表示神经系统由[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C.图三表示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D.图四中A图与B图相比,外界气温高,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
【答案】A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一①肝脏、②胰腺; 图二①大脑、②脊髓、③神经 ;图三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图四A的血管内径大于B的血管内径。
【解答】A 图一中[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输送到身体各处,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 图二表示神经系统由[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三表示反射弧,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图四中A图与B图相比,外界气温高,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后内径增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对图中各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情况
B.树林里一天后CO2浓度变化的情况
C.人体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情况
D.正常人饭后胰岛素分泌情况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
(2)植物在有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3)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4)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它是由胰腺的胰岛分泌的,能调节人体内血糖的浓度。
【解答】解:A、通过分析知道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量的变化是: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 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所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量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
B、0﹣6时,无光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6﹣18时,有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减少,18﹣24时,无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又增加,B错误;
C、人属于哺乳动物,为恒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
D、 饭后,胰腺吸收到了营养物质,分泌的胰岛素先使逐渐增加;健康的成年人饭后一段时间,由于人体消化道的吸收作用,葡萄糖通过消化道壁的吸收慢慢进入了血液 循环系统,因而人体血糖浓度会逐渐升高。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的中的葡萄糖会逐渐被分解、利用和转化,因而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饭后 一段时间,许多营养物质被吸收,这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1.(2021·温州模拟)人们可佩戴智能运动手表来测量记录运动情况。
(1)人在运动时身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该佩戴者在操场上慢跑10分钟,智能手表记录其速度为10.8千米时,他跑步时所经过的路程为   。
(3)右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运动手表可以根据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况来检测心率,此血管中的血液是由心脏中的   (填腔室名称)输送过来。
(4)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新冠肺炎有一定作用,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属于   。
【答案】(1)骨骼肌
(2)1.8km
(3)左心室
(4)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血液循环;体温的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桡动脉是主动脉的分支,桡动脉的血液来自主动脉,主动脉的血液来自左心室。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1)人体在平静状态下身体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人在运动时身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10÷60)×10.8=1.8km
(3)人体体循环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桡动脉→身体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运动手表可以根据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况来检测心率,此血管中的血液是由心脏中的左心室输送过来的。
(4)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新冠肺炎有一定作用,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骨骼肌 (2)1.8km (3)左心室 (4)保护易感人群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13.人们研究知道,参加冬泳和进行冷水浴后,由于冷水作用于人体皮肤,易造成皮肤血管急剧收缩,使体表血液流向内脏,致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约一分钟后,体内便产生了大量的热,这时血管舒张,血液迅速流向皮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   ,一分钟后肤色变得
   .
(2)冷水刺激可使血管   ,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以使人   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
【答案】(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
【解答】(1)当人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后,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苍白色是由于皮肤受到冷水刺激后,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一分钟后肤色变得红润则是皮肤血管舒张,带走皮肤一定的热量。
(2)一旦皮肤受到冷水刺激,皮肤血管就会急剧收缩,很多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这样内脏重要脏器的血管就开始扩张.人的身体为了御冷,我们的皮肤血管很快又扩张,致使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体表。这样有规律的一张一缩,从而使血管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叫“血管体操”。冬泳的冷应激可使人体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这一张一弛的血管运动保持了血管的弹性,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使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起到了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故答案为:(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14.(2020八上·临安期末)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或产热与散热不平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3)由图可知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或产热与散热不平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 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或产热与散热不平衡
15.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选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中。
(2)有病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5 ℃,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 h内a   c(选填“>”“<”或“=”);经过诊断,医生决定给病人注射退烧药,通过肌肉注射的药液首先进入病人心脏的部位是   。
【答案】(1)神经调节;脑干
(2)=;右心房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使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解答】(1)图中T—E—N—F—A途径表示人体体内温度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变化,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下丘脑接收到信息后作出分析并产生冲动传递给人体产热结构内脏、骨骼肌等,进而人体产热,这属于神经调节。
(2)人体体温上升过程中,产热大于敢热,体温保持稳定时,产热等于散热。体温下降时,散热大于产热。肌肉注射退烧药,药液首先进入毛细血管中,再随着血液循环流入下腔静脉,然后进入的心脏的右心房。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脑干(2)=;右心房
三、解答题
16.(2020八上·滨江期末)今年12月8日我国公布了2020最新测量的珠穆朗玛峰新 珠穆朗玛峰峰顶新高度--8848.86米。
海拔5200米是汽车可以直接到达的珠峰大本营,这里高寒气候明显,大气压大约是1标准大气压的一半(近似为0.5×105Pa)。这里是普通人能到达离珠峰最近的地方,有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晚上照明。
再往上攀登,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氧气含量逐步减少,登山队员们面临着失温、冻伤等危险。我国登山队员们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彰显了我们国家当今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1)太阳能发电的优点有哪些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3)在珠峰大本营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   的缘故。
(4)高压锅盖直径为24cm,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是10mm ,限压阀质量是100g,在珠峰大本营使用时,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大 (列式计算)
【答案】(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
(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
(3)低
(4)150000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无污染、环保。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调节途径:①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②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其次还有排气、排尿和排便等。
(3)水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根据限压阀质量求出其重力,此时重力即为压力,利用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求出此时压强,再加上大气压的值即为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
【解答】(1)太阳能发电的特点包括:1、太阳能是一种环保清洁能源,并且无资源枯竭危险;
2、清洁无污染,运行时没有三废和噪声的排放;3、不受资源分布和地域的限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4、不破坏生态,无需消耗燃料,节约能源。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高山上由于海拔高的缘故,气压比较低,因此水的沸点就低。高度在海平面附近时,大气压强大约为101.3千帕,这时,水的沸点为100℃。但是,如果到了高山,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就会慢慢变小,水的沸点也会随着降低。也就意味着,在高山上,水在不到100℃的情况下就开始沸腾,因此食物很难熟。
(4)


所以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2×105Pa。
故答案为:(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3)低(4)2×105Pa
四、实验探究题
17.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 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18.下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
(2)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其他什么变化
   。
【答案】(1)皮肤血流量增加
(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解答】(1)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说明温度很高,持续时间长,因为当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 所以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增加。
(2)从A至B期间,皮肤 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其意义是能将体内更多的热量带至皮肤散发出去。
故答案为:(1)皮肤血流量增加(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19.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弧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因此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和肾上腺通过分泌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进机体增加产热,这时代谢调节方式,因此C为肾上腺,B是骨骼肌,通过骨骼肌不自主颤栗来增加产热,这是物理调节方式。
(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20.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是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解: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在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虽然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血糖浓度。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脑干中的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在冬泳过程中,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这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就这样,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这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21.下表所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的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3)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途径是汗液蒸发。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愿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22.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恒温动物在   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
(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答案】(1)神经系统
(2)①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 ②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③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 ④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根据题意,该实验要探究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亦或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实验的单一变量就应是下丘脑和脊髓。作出的假设可以是恒温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为了形成对照,应先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23.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 ”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   和   。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   。
【答案】(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2)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散热量增加。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 。
故答案为:(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2)骨骼肌
24.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   。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
   。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   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   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   ,血流量   ,汗液分泌   ,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答案】(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
(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当皮肤温为30℃时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则产生温觉。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进而实现散失热量。
(2)此人饮入大量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将通过减少出汗,减少热量散失,加之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会传递到人体的皮肤,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25.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脑干中的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2℃,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鼠。
(2)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①   。
②   。
【答案】(1)乙
(2)体温明显下降
(3)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对照组是指没有经过处理的完全正常的一组,即乙组;
(2)如果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则在低温环境中下丘脑正常的小白鼠体温相对恒定,而摘除下丘脑的小白鼠体温一定会明显下降的;
(3)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主要测量的数据是小白鼠的体温,从而由体温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的,但该实验过程中只测量实验开始的体温,而没有测量未开始实验的体温;实验对象只有两只,存在实验偶然性;
故答案为:(1)乙;(2)体温明显下降;(3) 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 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6.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 是因为机体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颤”)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它要受   的调节,这种反射活动属于   反射。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 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答案】(1)产热;散热
(2)脑干
(3)神经系统;非条件
(4)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在不同环境下,通过改变散热和产热的多少,来调节体温的平衡;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3)由图可知,骨骼肌战栗是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的结果,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属于人体的基本生理机能的反应,是非条件反射;
(4)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散热;(2)脑干;(3)神经系统;非条件;(4)激素。
27.如图所示是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2)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
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   ,这样可使人体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
(2)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A图中血管明显呈现舒张状态,且血流量较大,说明此时外界温度较高,皮肤散热增加,导致皮肤的温度也会升高;
(2)B图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对外散热较少,说明此时外界气温较低,汗液的分泌也会明显的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2)外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28.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   图。
【答案】(1)A;高于
(2)舒张;增加;升高;增加
(3)汗液蒸发;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A图收缩,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C图。
故答案为:(1)A;高于;(2)舒张;增加;升高;增加(3)汗液蒸发;C
29.(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   类也是变温动物。
【答案】(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区别,从恐龙的各项特点联系解题。
【解答】(1)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说明恐龙需要获得更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说明恐龙需要较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说明恐龙具有爬行类动物(变温动物)具有的特点。
(2)科学家乙认为: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故有机会晒到阳光,A符合题意。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两栖类、鱼类也是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1)②③④(2)①(3)两栖类(或鱼类)
30.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做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步骤①②,步骤③应为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以便于在之后的实验中掌握小白鼠体温先后变化情况。
(2)该实验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变量应唯一。根据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唯一的变量应为有无下丘脑,两组小白鼠所处的其他条件应一样,所以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就是调节体温的中枢,那么下丘脑被破坏的甲组小白鼠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下丘脑完好的乙组小白鼠体温则保持相对恒定,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若假设不成立,下丘脑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相对恒定。
(4)该实验可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先测定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然后破坏其下丘脑,并测定其体温记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3)甲组鼠体温会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4)可行;先做 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五、综合说理题
31.(2021·温州模拟)如图所示的树懒是世界上运动最慢的动物之一,最高速度仅为3厘米秒,这样行动缓慢的树懒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
材料一:树懒生活的热带雨林,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树懒终年栖居在树上,以树叶和身上藻莎类为食,一般每天仅食用60克树叶,除寻找配偶外,仅一周下树排便一次;
材料二:树懒体表覆盖有厚而密的皮毛,初生时皮毛呈棕色后,因体表着生大量藻类,使部分皮手呈绿色:
材料三:树懒的肌肉功能蜕化严重,其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静止时体温变化幅度在28~35℃之间;
材料四:树懒蛾生活在树懒的皮毛内,以藻类为食,产卵于动物粪便中。研究发现,树懒蛾的密度越高,树懒皮毛中的氮元素含量也越高。
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树懒能适应树栖生活的原因。
【答案】热带雨林气温适宜、水分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快,生长快,树上食物充足;树懒蛾与树懒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使树懒皮毛上的树懒蛾数量增多,含氮量增加,促进皮毛上藻类的着生;树懒皮毛着生的藻类一方面提供树懒食物,另一方面使其体色与环境颜色相似,可作为保护色,提高生存几率:树懒一天摄入食物总量少,获得的能量少,需减少能量消耗;树栖生活能够减少运动带来的能量消耗。同时,树懒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减少因环境温度降低时,肌肉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带来的能量消耗。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动物的呼吸作用;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树懒已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拟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发现。它们能长时间倒挂,甚至睡觉也是这种姿势。前肢增大,明显长于后肢。在地上时,四肢斜向外侧,不能支持身体,只得靠前肢爬,拖着身体前进。树懒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对于树懒来说最好的食物是低热量的树叶,吃上一点要用好几个小时来消化。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从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可以说是以树为家。树懒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哺乳动物,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耍,能耐饥一个月以上,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的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也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
32.人的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一个人究竟能够耐受多大的寒冷?被誉为“世界第一冰王”的金松浩挑战不可能,人站在2.5米高的玻璃柜中,冰块哗啦啦被倒入透明箱子中……冰块越来越多,直至淹没老金的脖子,60岁的老金在堆满冰块的“冰箱”中与冰块亲密接触了长达115分17秒,挑战成功!
请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老金在这过程中是如何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答案】解: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①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即可较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基本稳定,需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寒冷环境中可以通过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来减少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3.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寒冷时,人与外界的温差比较大,会散发比较多的热量,此时内脏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人的正常体温。当骨骼肌颤抖时,使人产热成倍增加,以维持人在寒冷时的正常体温。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34.(2019九上·椒江期末)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小亮完成一千米跑后,感觉到呼吸和心跳加快,浑身出汗。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如图的相关信息给予科学的解释。
【答案】做长跑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需要加快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来提供;加快呼吸运动能给血液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心跳加速,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冠脉循环血流量增大,心脏收缩舒张能力增强,为血液循环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加快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供骨骼肌细胞呼吸作用所需;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作用增强使人体产热增加,需要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加快汗液蒸发等方式加快散热,以调节人体体温恒定,所以长跑后出汗更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 90% 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2)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各个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3)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内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 做长跑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需要加快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来提供;加快呼吸运动能给血液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心跳加速,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冠脉循环血流量增大,心脏收缩舒张能力增强,为血液循环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加快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供骨骼肌细胞呼吸作用所需;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作用增强使人体产热增加,需要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加快汗液蒸发等方式加快散热,以调节人体体温恒定,所以长跑后出汗更多。
35.(2020·龙湾模拟)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在严寒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如何维持体温稳定呢?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答案】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按照神经冲动传递方向的顺序,反射弧结构依次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激素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激素调节;在人体内,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即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
36.(2019八下·慈溪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提示: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难。)
【答案】解: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
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散热快慢由皮肤与环境的温差决定。液体蒸发快慢不仅与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还与空气的
相对湿度有关。
【解答】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故答案为: 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一、单选题
1.(2021·海曙模拟)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
C.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出现
D.炎热时,皮肤血管收缩,产热减少,散热增加
2.(2021·嵊州模拟)人体生命活动既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到激素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D.医学上的“植物人”有正常的呼吸和心跳,说明大脑没有受到损伤
3.对自然界存在的生命现象及相应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人的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B 睡梦中拍打蚊子 神经调节
C 饭后血糖含量略有上升 胰岛素分泌不足
D 向光性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
A.A B.B C.C D.D
4.(2021八下·镇海期末)如图是正常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
B.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由于环境温度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5.骆驼在沙漠中时,白天体温能升高到41 ℃,晚上能将体温降至34 ℃。研究发现,白天升高体温能减少水分流失,而且前一晚体温降得较多时,更可以忍受隔天白天的酷热。下列理由中,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①白天升高体温可增加出汗量
②白天的体温高,能减少身体内用于散热的水分量
③夜晚体温低时,骆驼能吸收空气中水分
④夜晚体温愈低,第二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将体温升到骆驼白天可到达的温度
⑤骆驼身上的毛能阻隔外界的热,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7.(2020八上·拱墅月考)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8.冬泳是集冷水鱼、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一般情况下,游泳爱好者在冬泳过程中(  )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产热量始终小于散热量
C.通过激素调节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通过神经调节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9.(2019八下·慈溪期末)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中[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进入毛细血管,输送到身体各处
B.图二表示神经系统由[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C.图三表示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D.图四中A图与B图相比,外界气温高,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
10.对图中各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情况
B.树林里一天后CO2浓度变化的情况
C.人体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情况
D.正常人饭后胰岛素分泌情况
二、填空题
11.(2021·温州模拟)人们可佩戴智能运动手表来测量记录运动情况。
(1)人在运动时身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该佩戴者在操场上慢跑10分钟,智能手表记录其速度为10.8千米时,他跑步时所经过的路程为   。
(3)右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运动手表可以根据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况来检测心率,此血管中的血液是由心脏中的   (填腔室名称)输送过来。
(4)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新冠肺炎有一定作用,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属于   。
12.(2020八上·温州期末)下图是人体在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
(1)图甲中“?”处内容为   。
(2)图乙是人脑纵剖面图,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中   (填序号)
(3)图丙是不同体表温度下血管口径变化情况图。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   。(填字母)
13.人们研究知道,参加冬泳和进行冷水浴后,由于冷水作用于人体皮肤,易造成皮肤血管急剧收缩,使体表血液流向内脏,致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大约一分钟后,体内便产生了大量的热,这时血管舒张,血液迅速流向皮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   ,一分钟后肤色变得
   .
(2)冷水刺激可使血管   ,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以使人   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
14.(2020八上·临安期末)下表所示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劳动或运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15.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E—N—F—A途径表示   (选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中。
(2)有病人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5 ℃,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 h内a   c(选填“>”“<”或“=”);经过诊断,医生决定给病人注射退烧药,通过肌肉注射的药液首先进入病人心脏的部位是   。
三、解答题
16.(2020八上·滨江期末)今年12月8日我国公布了2020最新测量的珠穆朗玛峰新 珠穆朗玛峰峰顶新高度--8848.86米。
海拔5200米是汽车可以直接到达的珠峰大本营,这里高寒气候明显,大气压大约是1标准大气压的一半(近似为0.5×105Pa)。这里是普通人能到达离珠峰最近的地方,有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晚上照明。
再往上攀登,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氧气含量逐步减少,登山队员们面临着失温、冻伤等危险。我国登山队员们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彰显了我们国家当今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1)太阳能发电的优点有哪些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3)在珠峰大本营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   的缘故。
(4)高压锅盖直径为24cm,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是10mm ,限压阀质量是100g,在珠峰大本营使用时,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多大 (列式计算)
四、实验探究题
17.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18.下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
(2)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其他什么变化
   。
19.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弧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20.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是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呢?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21.下表所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的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原因是   。
22.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恒温动物在   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
(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23.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传导方式,“ ”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C的反应是   和   。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   。
24.如图表示某健康男性在45℃室内安静状态下的体内温度、皮肤温度和出汗率的变化,第25分钟时,此人饮入冰水。
(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的主要原因是   。
(2)据图分析饮用大量冰水导致皮肤温度升高的变化是如何引起的?
   。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   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   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   ,血流量   ,汗液分泌   ,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25.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脑干中的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2℃,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鼠。
(2)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①   。
②   。
26.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 是因为机体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颤”)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它要受   的调节,这种反射活动属于   反射。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 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27.如图所示是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图,可知A图中的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   ,血流量   ,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发的热量会   。
(2)B图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
的分泌   ,从而使人体散发的热量   ,这样可使人体体温保持正常。
28.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   图。
29.(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   类也是变温动物。
30.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五、综合说理题
31.(2021·温州模拟)如图所示的树懒是世界上运动最慢的动物之一,最高速度仅为3厘米秒,这样行动缓慢的树懒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
材料一:树懒生活的热带雨林,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树懒终年栖居在树上,以树叶和身上藻莎类为食,一般每天仅食用60克树叶,除寻找配偶外,仅一周下树排便一次;
材料二:树懒体表覆盖有厚而密的皮毛,初生时皮毛呈棕色后,因体表着生大量藻类,使部分皮手呈绿色:
材料三:树懒的肌肉功能蜕化严重,其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静止时体温变化幅度在28~35℃之间;
材料四:树懒蛾生活在树懒的皮毛内,以藻类为食,产卵于动物粪便中。研究发现,树懒蛾的密度越高,树懒皮毛中的氮元素含量也越高。
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树懒能适应树栖生活的原因。
32.人的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正常人的体温是37摄氏度,一个人究竟能够耐受多大的寒冷?被誉为“世界第一冰王”的金松浩挑战不可能,人站在2.5米高的玻璃柜中,冰块哗啦啦被倒入透明箱子中……冰块越来越多,直至淹没老金的脖子,60岁的老金在堆满冰块的“冰箱”中与冰块亲密接触了长达115分17秒,挑战成功!
请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老金在这过程中是如何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33.人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冻得“发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34.(2019九上·椒江期末)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小亮完成一千米跑后,感觉到呼吸和心跳加快,浑身出汗。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如图的相关信息给予科学的解释。
35.(2020·龙湾模拟)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在严寒冬季,冬泳运动员入水后如何维持体温稳定呢?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下列信息,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36.(2019八下·慈溪期末)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提示: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项生命活动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协调、配合下才能完成,使人体成为统一的整体。
【解答】A、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最基本的方式。不符合题意;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不符合题意;
C、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性器官迅速发育,性激素分泌增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会出现第二性征,不符合题意;
D、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加,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增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寒冷状态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减少,散热减慢;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骨骼肌出现不自主战栗,产热增多。
【解答】A、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所以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符合题意;
C、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散热,C错误,不符合题意;
D、植物人的大脑不是没有损伤,而是严重损伤,病人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如呼吸和心跳中枢还在活动,因此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结果。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调节血糖的浓度。正常人餐后,因为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但胰岛素会分泌随之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
【解答】A、人的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A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B、睡梦中拍打蚊子是脊髓调节的结果,B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C、饭后食物中的淀粉等糖类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血液而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并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C分析不合理,符合题意。
D、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性,D分析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曲线图分析,从25℃下降到10℃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先增加,后通过调节散热量减少。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A、人体具有维持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图中散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说明基本不发生变化,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加,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是因为环境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得散热量减少是体温平衡调节的结果,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时间在t3以后,散热量减少,同样产热量也减少,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是一些动物散热的主要器官。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汗液蒸发散热。
【解答】骆驼生活在昼热夜冷且缺水的沙漠中,白天体温升高可减少自身与环境间的温差,减少体内散热量,汗液分泌减少,随汗液蒸发掉的水分也就减少。同时骆驼体温升高也起到了贮存热量的作用,而这部分贮存的热量又可以在夜间通过传导、辐射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以代替汗液蒸发,其结果就是减少了维持体温恒定可能导致的蒸发失水。而骆驼夜晚体温下降,第二天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体温升高到白天可达到的温度,这样可以忍受第二天的酷热。即使在夏天要脱毛,骆驼身上也还会保留一层厚厚的毛层,可起到隔热作用,不使体温上升得太快。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解答】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人体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因此,冬季、夏季人体散热方式不同,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只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2)植物的向光性的实质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低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
(3)人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
【解答】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甲图中,酶的催化效率最高的是20℃的影响,而人体淀粉人体淀粉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最适宜的温度是37℃,A错误;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 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体温不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冬天环境温度较低,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散热较多。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同时还将刺激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其细胞内有机物 (包括脂肪)分解速率加快,增加产热来抵御寒冷,以使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图一①肝脏、②胰腺; 图二①大脑、②脊髓、③神经 ;图三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图四A的血管内径大于B的血管内径。
【解答】A 图一中[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输送到身体各处,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 图二表示神经系统由[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三表示反射弧,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图四中A图与B图相比,外界气温高,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后内径增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胰岛素与血糖含量;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种子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
(2)植物在有光的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3)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
(4)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它是由胰腺的胰岛分泌的,能调节人体内血糖的浓度。
【解答】解:A、通过分析知道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量的变化是:刚刚开始萌发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有机物 的量会减少;当种子萌发抽出绿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有机物的量就会逐渐增加。所以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量的变化规律是先减少后增加,A正确;
B、0﹣6时,无光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6﹣18时,有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减少,18﹣24时,无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又增加,B错误;
C、人属于哺乳动物,为恒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
D、 饭后,胰腺吸收到了营养物质,分泌的胰岛素先使逐渐增加;健康的成年人饭后一段时间,由于人体消化道的吸收作用,葡萄糖通过消化道壁的吸收慢慢进入了血液 循环系统,因而人体血糖浓度会逐渐升高。但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液的中的葡萄糖会逐渐被分解、利用和转化,因而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饭后 一段时间,许多营养物质被吸收,这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多,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1)骨骼肌
(2)1.8km
(3)左心室
(4)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血液循环;体温的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桡动脉是主动脉的分支,桡动脉的血液来自主动脉,主动脉的血液来自左心室。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解答】(1)人体在平静状态下身体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人在运动时身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10÷60)×10.8=1.8km
(3)人体体循环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桡动脉→身体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运动手表可以根据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况来检测心率,此血管中的血液是由心脏中的左心室输送过来的。
(4)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新冠肺炎有一定作用,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骨骼肌 (2)1.8km (3)左心室 (4)保护易感人群
12.【答案】(1)增加产热
(2)②
(3)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解答】(1)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出现“战栗”,增加产热量,进而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图甲中“?”处内容为增加产热。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②下丘脑。
(3)当体表温度明显降低时,皮肤血管状态会由B变为A,即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
故答案为:(1)增加产热(2)②(3)A
13.【答案】(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
【解答】(1)当人的身体受到冷水刺激后,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就会加强.冷水作用于皮肤肤色变为苍白色是由于皮肤受到冷水刺激后,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一分钟后肤色变得红润则是皮肤血管舒张,带走皮肤一定的热量。
(2)一旦皮肤受到冷水刺激,皮肤血管就会急剧收缩,很多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这样内脏重要脏器的血管就开始扩张.人的身体为了御冷,我们的皮肤血管很快又扩张,致使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体表。这样有规律的一张一缩,从而使血管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血管弹性,所以冬泳也叫“血管体操”。冬泳的冷应激可使人体血管先收缩后扩张,这一张一弛的血管运动保持了血管的弹性,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可使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加迅速和准确,起到了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故答案为:(1)苍白色;红润 (2)迅速收缩并舒张;体温调节
14.【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或产热与散热不平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3)由图可知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或产热与散热不平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 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或产热与散热不平衡
15.【答案】(1)神经调节;脑干
(2)=;右心房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使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解答】(1)图中T—E—N—F—A途径表示人体体内温度感受器感受到体温变化,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下丘脑接收到信息后作出分析并产生冲动传递给人体产热结构内脏、骨骼肌等,进而人体产热,这属于神经调节。
(2)人体体温上升过程中,产热大于敢热,体温保持稳定时,产热等于散热。体温下降时,散热大于产热。肌肉注射退烧药,药液首先进入毛细血管中,再随着血液循环流入下腔静脉,然后进入的心脏的右心房。
故答案为:(1)神经调节;脑干(2)=;右心房
16.【答案】(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
(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
(3)低
(4)150000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无污染、环保。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调节途径:①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②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舒张,其次还有排气、排尿和排便等。
(3)水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4)根据限压阀质量求出其重力,此时重力即为压力,利用限压阀出气口横截面积求出此时压强,再加上大气压的值即为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
【解答】(1)太阳能发电的特点包括:1、太阳能是一种环保清洁能源,并且无资源枯竭危险;
2、清洁无污染,运行时没有三废和噪声的排放;3、不受资源分布和地域的限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4、不破坏生态,无需消耗燃料,节约能源。
(2)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3)高山上由于海拔高的缘故,气压比较低,因此水的沸点就低。高度在海平面附近时,大气压强大约为101.3千帕,这时,水的沸点为100℃。但是,如果到了高山,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就会慢慢变小,水的沸点也会随着降低。也就意味着,在高山上,水在不到100℃的情况下就开始沸腾,因此食物很难熟。
(4)


所以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是2×105Pa。
故答案为:(1)绿色、环保、节约能源(2)产热和散热;下丘脑(3)低(4)2×105Pa
17.【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 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18.【答案】(1)皮肤血流量增加
(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的主要功能有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解答】(1)室内温度由l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分钟,说明温度很高,持续时间长,因为当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 所以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皮肤血管的血液流量增加。
(2)从A至B期间,皮肤 血管扩张,汗液蒸发,其意义是能将体内更多的热量带至皮肤散发出去。
故答案为:(1)皮肤血流量增加(2)血管扩张;汗液蒸发
19.【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因此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和肾上腺通过分泌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进机体增加产热,这时代谢调节方式,因此C为肾上腺,B是骨骼肌,通过骨骼肌不自主颤栗来增加产热,这是物理调节方式。
(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20.【答案】解: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在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虽然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它们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血糖浓度。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脑干中的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在冬泳过程中,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这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就这样,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这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21.【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3)人体在炎热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途径是汗液蒸发。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愿因是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从而出现“中暑”现象。
22.【答案】(1)神经系统
(2)①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 ②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③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 ④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根据题意,该实验要探究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亦或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实验的单一变量就应是下丘脑和脊髓。作出的假设可以是恒温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为了形成对照,应先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23.【答案】(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2)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体在安静时,内脏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56%;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所占比重最多,约占90%。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散热量增加。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最多 。
故答案为:(1)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2)骨骼肌
24.【答案】(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
(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所以人类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当皮肤温为30℃时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则产生温觉。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在0~25min内,此人皮肤温度低于体内温度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量,进而实现散失热量。
(2)此人饮入大量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将通过减少出汗,减少热量散失,加之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会传递到人体的皮肤,导致皮肤温度升高。
(3)在45℃的室温环境中,人体皮肤内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入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使散热量增加,体温保持恒定。
故答案为:(1)汗液蒸发,散失热量;(2)饮用冰水后,体内温度降低,出汗减少,散失热量减少,加上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导致皮肤温度升高;(3)温觉感受器;脑干;扩张;增加;增多
25.【答案】(1)乙
(2)体温明显下降
(3)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对照组是指没有经过处理的完全正常的一组,即乙组;
(2)如果体温调节与下丘脑有关,则在低温环境中下丘脑正常的小白鼠体温相对恒定,而摘除下丘脑的小白鼠体温一定会明显下降的;
(3)由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主要测量的数据是小白鼠的体温,从而由体温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的,但该实验过程中只测量实验开始的体温,而没有测量未开始实验的体温;实验对象只有两只,存在实验偶然性;
故答案为:(1)乙;(2)体温明显下降;(3) 实验前未测定甲、乙鼠的体温; 未重复实验,且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6.【答案】(1)产热;散热
(2)脑干
(3)神经系统;非条件
(4)素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人体在不同环境下,通过改变散热和产热的多少,来调节体温的平衡;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3)由图可知,骨骼肌战栗是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的结果,属于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属于人体的基本生理机能的反应,是非条件反射;
(4)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散热;(2)脑干;(3)神经系统;非条件;(4)激素。
27.【答案】(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
(2)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A图中血管明显呈现舒张状态,且血流量较大,说明此时外界温度较高,皮肤散热增加,导致皮肤的温度也会升高;
(2)B图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对外散热较少,说明此时外界气温较低,汗液的分泌也会明显的减少;
故答案为:(1)较高;扩张;增多;升高;增多;(2)外界气温较低;减少;减少。
28.【答案】(1)A;高于
(2)舒张;增加;升高;增加
(3)汗液蒸发;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解答】(1)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A图收缩,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舒张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加。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C图。
故答案为:(1)A;高于;(2)舒张;增加;升高;增加(3)汗液蒸发;C
29.【答案】(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区别,从恐龙的各项特点联系解题。
【解答】(1)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说明恐龙需要获得更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说明恐龙需要较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说明恐龙具有爬行类动物(变温动物)具有的特点。
(2)科学家乙认为: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故有机会晒到阳光,A符合题意。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两栖类、鱼类也是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1)②③④(2)①(3)两栖类(或鱼类)
30.【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做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步骤①②,步骤③应为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以便于在之后的实验中掌握小白鼠体温先后变化情况。
(2)该实验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变量应唯一。根据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唯一的变量应为有无下丘脑,两组小白鼠所处的其他条件应一样,所以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就是调节体温的中枢,那么下丘脑被破坏的甲组小白鼠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下丘脑完好的乙组小白鼠体温则保持相对恒定,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若假设不成立,下丘脑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相对恒定。
(4)该实验可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先测定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然后破坏其下丘脑,并测定其体温记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3)甲组鼠体温会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4)可行;先做 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1.【答案】热带雨林气温适宜、水分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快,生长快,树上食物充足;树懒蛾与树懒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使树懒皮毛上的树懒蛾数量增多,含氮量增加,促进皮毛上藻类的着生;树懒皮毛着生的藻类一方面提供树懒食物,另一方面使其体色与环境颜色相似,可作为保护色,提高生存几率:树懒一天摄入食物总量少,获得的能量少,需减少能量消耗;树栖生活能够减少运动带来的能量消耗。同时,树懒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减少因环境温度降低时,肌肉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带来的能量消耗。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动物的呼吸作用;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树懒已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拟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发现。它们能长时间倒挂,甚至睡觉也是这种姿势。前肢增大,明显长于后肢。在地上时,四肢斜向外侧,不能支持身体,只得靠前肢爬,拖着身体前进。树懒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对于树懒来说最好的食物是低热量的树叶,吃上一点要用好几个小时来消化。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从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可以说是以树为家。树懒是一种懒得出奇的哺乳动物,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耍,能耐饥一个月以上,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的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也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慢吞吞地爬行。
32.【答案】解: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①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即可较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为了保持体温基本稳定,需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在寒冷环境中可以通过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来减少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或写出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或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温);②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或写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由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③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33.【答案】解: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当寒冷时,人与外界的温差比较大,会散发比较多的热量,此时内脏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人的正常体温。当骨骼肌颤抖时,使人产热成倍增加,以维持人在寒冷时的正常体温。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骨骼肌的颤抖能使人产热成倍增加;这对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34.【答案】做长跑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需要加快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来提供;加快呼吸运动能给血液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心跳加速,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冠脉循环血流量增大,心脏收缩舒张能力增强,为血液循环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加快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供骨骼肌细胞呼吸作用所需;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作用增强使人体产热增加,需要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加快汗液蒸发等方式加快散热,以调节人体体温恒定,所以长跑后出汗更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时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 90% 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2)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各个组织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送到肾脏等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3)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内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 做长跑运动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部分能量需要加快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来提供;加快呼吸运动能给血液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心跳加速,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冠脉循环血流量增大,心脏收缩舒张能力增强,为血液循环提供充足的动力,以加快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供骨骼肌细胞呼吸作用所需;骨骼肌细胞的呼吸作用作用增强使人体产热增加,需要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加快汗液蒸发等方式加快散热,以调节人体体温恒定,所以长跑后出汗更多。
35.【答案】低温环境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给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使效应器工作,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
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体呼吸、心跳加快,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血液运输氧气速度提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氧气;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为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葡萄糖,在几种激素的作用下,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氧气和葡萄糖运输到人的体细胞中,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热增加。
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人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体温保持恒定。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按照神经冲动传递方向的顺序,反射弧结构依次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激素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是激素调节;在人体内,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即神经调节为主,激素调节为辅。
36.【答案】解: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
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
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散热快慢由皮肤与环境的温差决定。液体蒸发快慢不仅与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还与空气的
相对湿度有关。
【解答】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故答案为: 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越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