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4-1-2《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5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4-1-2《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8 10:11:54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唐太宗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为什么魏徵会在唐太宗心里有这样的地位,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探求他们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后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诊。徵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背景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课文体裁: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动词,使……稳固
动词,主持,掌握
疏通
根本
古: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②居域中之大
③居安思危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重要的位置
帝王的地位
安,安乐的时候;危,危难的时候
达到远方
流得长远
使……牢固
整体感知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论证。 证明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明确:“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句
排比句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
深重
监督
通“震”威吓
苟且免于刑法
应该
能够

古今异义
元首
古:泛指古代帝王
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古:大
今:景色
纵情
古:放纵情感
今:尽情
行路
古:路人,毫无关系的人
今:走路
整体感知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4)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本课小结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扩展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业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对上面这段文字怎么理解?
第二课时
十思的内容以及现实意义
掌握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
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第三段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引起喜好的东西
兴建

修养
居于……之下
慎终
斥退奸恶小人
堵塞、蒙蔽
端正
因为
刑罚
奖赏不当
选拔
撒播
恩惠
职责
适可而止
古今异义
以为
古:拿……作为
今:认为
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则思正身以黜恶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使动用法
①则思正身以黜恶
②宏兹九德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意动用法
①乐盘游
②忧懈怠
(奸恶的人)
(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使……正)
(使……宏扬)
(使……安宁)
(以……为乐)
(以……为忧)
整体感知
1.提出“十思”的内容:
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2.做到“十思”的好处?
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3.“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4.“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整体感知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本课小结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正面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整体思路
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巩固练习
必竭诚以待下
诚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诚能见可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今行而无信
名词,诚心
名词,诚心
连词,果真
要求
探求
请求
真实、诚实
信任
实在、的确
随意、随便
信物
巩固练习
终苟免而不怀仁

能克终者盖寡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不念居安思危
安 则思知以安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沛公安在
则死三驱以为度
戒奢以俭
以 则死知足以自戒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副词,最终
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安稳、安定、安全
安定的时候
使……安宁
疑问代词,怎么
疑问代词,哪里
介词,用
介词,拿
连词,来,表目的
连词,同“而”,表顺接
连词,同“而”,表转折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盛世体现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还留下了“四百死囚来归狱”这样的传奇。
二、开放的国界。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
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
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
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
三、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政 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来
预防贪污。
四、高度发达的商业。
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 利条件,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 海的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思考:
魏徵的劝谏对“贞观之治”有什么影响?
学习魏徵的劝谏艺术!
作业
1.背诵全篇课文
2.准确掌握所学重点词
3.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共32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4
疏通第一二段文意并分析9
背诵一二段
课文体裁: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徵
政治家
史学家
文学家。
诤臣
谏议大夫
唐太宗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
背景
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者
必浚( )其泉源
虑壅(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 )恶
文武并用,垂拱( )而治
cháng
jùn
yōng
xié
chù
gǒng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动词,使……稳固
动词,主持,掌握
疏通
名词:美好,福祉
动词:推崇
处:保持
胜:克服
翻译重点句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1、闻的对象是什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上述句式由什么特点?
排比,且构成对仗工整。
3、作者认为,人君应当怎样?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句
排比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重
监督
通“震”威吓
苟且免于刑法
应该
能够

翻译重点句子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由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因为)在深深的忧虑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思考题:
a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 的关系比作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水和舟
民和君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慧,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轻视,怠慢
统治
兴建,指兴建宫室
使…安定
谦虚
居于…之下
被堵塞,蒙蔽
斥退
全面做到
扩大,弘扬
选拔
管理
役使,劳损
毁坏,减损
翻译重点句子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害怕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慧,信者效其忠;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安定
怎么
哪儿 疑问代词
养生的东西

追求
探求
请求
要求
积累词语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简析:
1 提出“十思”的内容:
2 做到“十思”的好处:
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思考题:
1 “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本课小结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概寡
引出警告
反面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整体思路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议论说理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
2. 学习“类比引论法”
3. 指导学生懂得“人有诤友,如明镜在侧”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
[自读指导]
《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是唐初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竭诚以事唐太宗李世民,生性抗直,屡屡直言诤谏,很得李世民的信任。《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李世民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勇武过人,生沾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当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征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冶。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其次明确作者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多用比喻的手法,用对偶句在句式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安”“信”“求”“治”“以”“哉”“所”等。最后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代初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这与唐太宗的文治武略分不开。但是造就这个局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魏征。魏征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能忠于职守,对唐代的繁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进谏的。
二、诵读全文
三、讲析第一节
学习类比引论法
类比引论:两个类比体——求木之长
欲流之远21世纪教育网
本 体——思国之安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太宗接受厉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为大臣如果开门见山,直接托出,大宗未必能马上接受。因此作者先以比喻入题,“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通过浅显的比喻顺理成章地推出中心论题:“思国之安者”这是从正面引人论题。为了突出这一推论,引起太宗的重祝,下面又从反面进一步申述“源不深”“报不固”“德不厚”,自然引出人君应该如何去做,后两句含而不露又催人深思。21世纪教育网
三比之法:比喻、对比、排比
(二)学习第二段:、本段从什么角度展开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应先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说出该段的意思,反复诵读之后再讨论明确: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著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所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忘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此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该段重要词语有:承天景命 盖在殷忧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作者针对当时的现实,具体向太宗提出了哪些建议?作者认为理想的政治境界应该是什么?
提示:这一段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对偶句式,气势雄健,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乱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乱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根据当时的历史形势和唐太宗的表现,作者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从待人、接物、正己等方面陈述,目的就是要国君约束自己,调整君臣、君民间的关系,避免“载舟之水也.覆舟”的危险发生。最后指出如果国君能做到这十点的话,必然得到补益,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不必去劳役心力了,即达到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重点从句式上寻找技巧,把意思贯通起来背诵。
最后结合课后练习积累“安、信、求、治”等一词多义的词语;总结虚词“以、哉、所”的不同用法。21世纪教育网
三、小结全文。①本文语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简意赅,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读起来气势不凡。②本文首段提出论题,次段分祈原因,末段归于劝谏。从正反两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借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文言文仿写[21世纪教育网
题目:自省十思
学生习作:
自省十思
华中师大一附中 高二(8班)周逸尘
吾闻欲楼之高者,必固其基础;求斧之利者,必砺其锋刃;思学而有成者,必坚其心志。基不固而欲楼之高,刃不磨而欲斧之利,志不坚而欲学有成,吾虽年少,知其不可,而况于贤哲乎?吾辈学子,幸逢改革图强之世,正遇中华崛起之时,不念修身治学,不立报国之志,昏昏噩噩,荒废时日,斯亦毁基以求楼高,断刃以求斧利也。
观古今学子,初怀鸿鹄之志,亦抱报国之心,然善始者众,克终者寡,何故?盖求学之初,心纯而无杂念,知浅而求广博;稍有成,则沾沾自喜,荒嬉于游乐之中,孰知路漫漫其修远兮,非上下求索而不能达也!岂不知,满招损,谦受益,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诚能:志消沉,则思报国之大任;遇挫折,则思司马之修史书;忧懈怠,则思孟母之断机杼;学不专,则思滴水亦可穿石;惑不解,则思不以下问为耻;戒自满,则思学海之无涯;戒自卑,则思尺寸之有短长;对师长,则思尊师而重道;对学友,则思友爱而共进;将有作,则思三思而后行。
总此十思,以正吾行,铭记于心,夭志而行。余虽女流,若能自省以美德行,必不逊于须眉。何患学之不精,行之不善,志之不达哉!
课文译文: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柞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
历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治理天下,善始者实多,而善终者却少。难道取之容易而守之艰难吗?原来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帝王对待臣民诚心诚意,一旦得志,便纵情傲物;如果彼此竭诚相特,虽远隔一方心也会在一起;如果远离臣民,即使是骨肉之亲,也形同陌路。如果只是用严刑监督,用威势慎压百姓,就企使百姓外未恭顺而内心不服。时间久了必然会激起民愤。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因为船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安慎重啊!
因此恳清国君接纳臣下的建讠义;遇其所好,理应“思知足以自戒”,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么,就要克制自已,以安定百姓生活为前提;想到高处不胜寒,就要谦虚并加强自己的修养;担心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尤应育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喜欢游乐,就要严格按照国君一年打借三次的规定;害怕自已懈怠,就应慎始慎终;忧虑自已受到蒙蔽,就要虚心纳谏;害怕谗言和邪恶,就要自身行得正;有所赏赐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乱加赏赐;施行刑罚,也不要因为自已一时怒气而滥用。总之,如果国君您能发扬先大这十点陈述的话,选拔能者任之,择其善者认之,那一定会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老效其忠;文武并用咱然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情景了。哪里需要您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共36张PPT)
温州外国语
liufy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魏徵
政治家
史学家
文学家
诤臣
谏议大夫
谏 太宗 十思 疏
对象
内容
劝戒
文体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本文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从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 本段开头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证明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必积其德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排比句1
排比句2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对于(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的重大的地位,应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考虑处于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情感不能克服它的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深深的忧虑而治国之道显著,(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有好的开头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天下却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却有余,现在守天下才能却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两国联合成为一体,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人。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念仁慈,表面上恭敬却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老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概括历代君主创业守业的普遍规律( )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两种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    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设问
竭诚待下
水与舟
君与民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想到谦虚谨慎来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一面放生,把三驱作为尺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而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到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的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1 “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3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做到“十思”的好处是什么?)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固本思源
(比喻、对比)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善始实繁
克终概寡
引出警告
反面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正面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词类活用
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使……稳固
则思知止而安人
安,使动,使……安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使……正
何必劳神苦思
使动,使……疲倦;使……苦累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使……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adj—n,奸恶的人。
想谗邪
谗邪, adj—n,说坏话的人。
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重, adj—n,重任。
大, adj—n,重要的地位。
择善而从之
貌恭而不心服
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
善,adj—n,好的意见。
貌,n—状,表面上。
下,n—v,居于……之下。
乐,意动,以……为乐。
根本
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放纵情感
今,尽情
虚心
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
以为
以之为
今,认为
聪明
耳目灵敏。
今,智力强。
君人者
君,n—v,统治
简能而任之
能,adj—n,有才能的人
特殊句式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谏太宗十思疏
默写填空题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_________________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所宜深慎。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 , , 。
4.______________,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_______________。
5.选出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1)克终者盖寡( )
A.克服 B.能够 C.攻克
(2)善始者实繁( )
A.多 B.繁荣 C.茂盛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A.作为 B.动作 C.建造,兴建
(4)人君当神器之重( )
A.应当 B.当作 C.主持,掌握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致其性焉尔(本性)
凡植木之性(方法)
B.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 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7.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貌恭而心不服
B.振之以威怒
C.仁者播其惠
D.必浚其泉源
9.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 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 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 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 ①②③⑦/
10.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必固其根本
C.则思知止以安人 D.宏兹九德
11.翻译下列句子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5).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6).吾又何能为哉: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_______________,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__。
12.默写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13.本段用的方法是论证,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
14.用“//”线划出原文的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15.翻译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译: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
参考答案
1---4略 5.(1)B (2)A (3)C (4)C 6.D 7.D 8.B 9.A 10.A 11.(1).见到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克制自己。(2).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在百水之下,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3).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4).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5)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6)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12.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塞源而欲流长也 13.比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4. 第1层:正面设喻,说明积德义的重要; 第2层:反面设喻,论证中心论点;第3层:结论,告诫人君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