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1-1-3《肖邦故园》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5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1-1-3《肖邦故园》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8 10:11:54

文档简介

《肖邦故园》测试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厩(jiù) 掳(lǔ)掠 庇(bì)护 茕茕孑(qióng )立
B. 通衢(qú) 烙(lu)印 瘠(jí)薄 命途多舛(chuǎn)
C. 夙(sù)愿 缱绻(quǎn) 天籁(lài) 玲珑剔(tī)透
D. 俏(qiào)丽 教诲(huì) 簌簌(sù) 怏怏不乐(yā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糅合 风驰电掣 招摇撞骗 相辅相成
B. 枯燥 阿谀奉承 凤毛鳞角 斩露头角
C. 搔扰 既往不咎 老奸巨滑 休养生息
D. 编缉 仗义执言 返璞归真 自立更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 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 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 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 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4.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就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雨、夜、光构成的世界之中,从这个人物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
B. 火灾、掳夺,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群。
C. 车长说:“拉猛了不行啊,要这样——慢慢地拉——一千克——一千克的减”。
D.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5. 在下列句中的空格里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
肖邦,这个欧洲文化的伟大中的一个,他的作品__为欧洲的音乐增辉,__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__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__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A. 不仅 而且 又是 因此 B. 不仅 更是 所以 因此
C. 既然 也  还是 所以 D. 因为 所以 又是 因此
6.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7. 人们常常会抓住不断更换的景物来描写四季,但是在这里,景似乎又不完全是景,请说说本文写景有何特点?
8. 肖邦故园是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作者在文中却花费了较多笔墨写肖邦故园及其周围景色,请说说肖邦故园与肖邦的音乐之间有何关联。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小题
另一个肖邦
佚名
自从青年时代离开波兰,肖邦就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运回故乡的只有他的心脏。出生于华沙省热那佐瓦沃拉的肖邦,虽然父亲是住在波兰的法国人,但母亲的波兰血统在他身上却始终占着优势。肖邦的音乐无论在外表上如何显现巴黎气质,但内在的精髓却更多地凸现出斯拉夫人的民族特质,“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他的一个比较形象又恰当的描述。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15首波洛涅兹舞曲和56首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气质的音乐作品,他们是英雄的赞美诗,是灵魂的舞蹈。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权威音乐史专著中说,“没有肖邦,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像的……肖邦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肖邦的外表和纤弱的体质常常要给人一种阴柔、女性化的错觉,就像那些为数众多的肖邦的肖像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真正熟知肖邦音乐的人,会意识到只有肖邦好友德拉克罗瓦的肖邦肖像才表现出肖邦的某种内在精神气质。那是另一个肖邦,他让我们常常想探究外表纤弱忧郁的诗人到底哪儿来的英雄主义的悲壮和激昂。
无数个马略卡岛上海风吹拂的夜晚,无数个诺昂庄园田园间散步的黄昏,肖邦从未停止过思念他的故国波兰。无论是在艺术名流会聚的桑夫人的客厅中演奏,还是在西班牙古老修道院的小屋中作曲,肖邦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因为这样一种灵魂的独立和精神的超越,肖邦才成为肖邦——那个无愧于时代英雄称号的诗人肖邦。
9. 为什么说“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肖邦的一个比较形象而又恰当的描述?
10. 请从文章中简要概括肖邦的情感特点。
11. 文题“另一个肖邦”的含义是什么
12. 两篇文章同为写肖邦,却有着不同的风格,请与《肖邦故园》作比较,思考写法上的异同。
《肖邦故园》
1. B 烙(lo)印
2. A B项凤毛麟角、崭露头角;C项骚扰、老奸巨猾;D项编辑、自力更生
3. B A项中“不止”一般用于数字前,“不只”就不可以这样用了;C项中“合计”属于口语,指商量,而“核计”是会计用语,指审核;D项中“偶然”表示不期而遇,“偶尔”表示间或、有时候,用法不同。
4. C 句号应置于引号里面
5. A
6. 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肖邦的音乐之路和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启航的。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于是肖邦的出生地了。
7. ①镜头时远时近,那些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光彩。②作者把音乐家的人生与自然景色描绘融会在一起,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园到祖国,情感一步步地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8. 作者虽然着笔于肖邦故园的景色描写,实则是写出了这种环境是影响肖邦音乐创作和音乐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肖邦故园给予肖邦的童年记忆孕育了肖邦的人格,影响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的、激情的爱国主义。
9. 肖邦的身上具有着诗人般的敏感和激情,他宣泄这种情感的方式不是诉诸于纸笔,而是通过他的创作和演奏表现出来的,每一首小曲都是一首诗;长期生活在巴黎以及一半的巴黎血统,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了巴黎的高贵气质,但对波兰的炽热和执著的爱在他的情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0. 从“肖邦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邦丰富而多变的情感,并不像他的普通的肖像画所表现出的那样柔弱、纤细;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因为强烈的爱国情怀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的悲壮和激昂。
11. 从肖邦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以及流露出的丰富情感,我们认识了 “另一个肖邦”,这个肖邦的身上有着浓烈的波兰气质,对波兰有着令人震惊的热爱,这是与其纤细柔弱的外表所不相符合的“另一个肖邦”,也是我们在窥探到其内心世界后所认识的真正的肖邦。
12. 同:这也是一篇介绍和评价肖邦及其音乐创作的散文,文中也提到了肖邦故园跟肖邦创作的密切的关系,也表现了肖邦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异:①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表现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创作的关系,而在于探究肖邦的真正的特质。他是一个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的民族音乐家和爱国音乐家;他的音乐外表是纤弱的,但是富有民族的精神,他的情感幅度广阔;他的创作表现着他对祖国的思念。②在表现手法上,课文有时通过景色的描绘再现肖邦的音乐,从而说明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密切的关系,而本文则是对肖邦的音乐作直接的评价。(共17张PPT)
肖邦故园
雅-伊瓦什凯维奇
故园音画
   肖邦
肖邦画像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9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籍。但是,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郁不已。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脏运回波兰。
肖邦的音乐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德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故居
本文字词
雪橇  簌簌  婆娑 缱绻 掳掠  灰烬 马厩 夙愿
庇护 厄运 瘠薄
通衢大道 命运多舛
有条不紊   茕茕孑立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简朴”“清寒”“简陋” 等。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3.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 有不
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肖邦塑像
肖邦故居博物馆
肖邦故居的练琴房(共33张PPT)
肖 邦 故 园
【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肖邦·波兰)
肖邦塑像
肖邦故居博物馆
肖邦故居的练琴房
肖邦故居中的肖邦头像
肖邦的油画肖像
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室内保留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
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作品。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
学习目标:
1、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肖邦高尚的人格魅力;
2、体验用文字描绘音乐的魅力。
肖邦简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二十九岁后流亡法国,死后心脏被运回祖国。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jiù sù qú qióng jié
马 厩 夙 愿 通 衢 茕茕 孑立
qiǎn quǎn chuǎn tī sù sù
缱 绻 命运多 舛 玲珑 剔透 簌 簌
lǔ bì zhì suō
掳掠 庇护 窒息 婆 娑
qiāo
雪 橇
字 词
词 语 解 释
夙愿:
夙,素有的,旧有的。指一向怀有的愿望。
通衢:
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茕茕孑立:
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缱绻:
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命运多舛:
命运不顺,不幸
荒诞不经:
极不真实,不合情理。
阅读课文,找一找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 (用几个词语概括)结合全文,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
特点:简朴、清寒、简陋。
说明肖邦出身低微,来自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出一系列的以爱国为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①波兰人最珍贵的古迹
②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③波兰人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
④波兰人参观游览的古迹
⑤世界艺术家以造访该处为荣
1.请在第2、3两节中找出评价肖邦故居和评价肖邦、肖邦音乐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在下面的表格里。
肖邦故居
肖邦及其音乐
①欧洲文化伟人
②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
增辉
③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
④既博大精深又自成一体
⑤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
组成部分
既然肖邦故园因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①课本第四节有一句话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②课本第八节的一句话更进一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故园与音乐共同之处:
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故园和祖国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是肖邦音乐的生命之源。
肖邦用音乐表现了乡音、乡愁和爱国情感,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的爱与眷恋。
阅读9-12节,讨论:故土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肖邦用音乐表达了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精神享受,更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渗透到波兰民族的最深层。肖邦故园在这里已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文本研习: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其音乐结合起来的
故园四季—春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比喻
比喻
故园四季—夏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睡莲的倒影
歌中的叠句
水面阵阵幽香
船歌中的一串琶音
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
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悠扬
清丽
通感
通感
通感
通感
故园四季—秋
景物 引发联想 呈现音乐特征
金黄的树冠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阴小道,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的沙沙声
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马祖卡曲的故乡
热烈而感伤
故园四季—冬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花园的树木
水晶装饰物,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像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
比喻
声音清脆
没有: 只有: 呈现音乐特征
马、雪橇
狐裘、美女
母亲、姐妹
无边的静寂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静寂、孤独
为什么人们在肖邦之家会有同肖邦“促膝谈心”的感受?
肖邦音乐本身具有朴素的美
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感触和熏陶
音乐渗透了强烈的民族情感
……
《肖邦故园》 (议论性散文)
波兰作家 雅-伊瓦什凯维奇
内容:通过对肖邦故居的凭吊,写祖国、家乡对肖邦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以及肖邦创作给后人留下的深刻启示:祖国和人民是所有人成功的源泉和动力。
表达和语言: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叙述简练而隽永,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议论深邃意长,融抒情于议论之中。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厩(jiù) 掳(lǔ)掠 庇(bì)护 茕茕孑(jié)立
B. 通衢(qú) 烙(luò)印 瘠(jí)薄 命途多舛(chuǎn)
C. 夙(sù)愿 缱绻(quǎn) 天籁(lài) 玲珑剔(tī)透
D. 俏(qiào)丽 教诲(huì) 簌簌(sù) 怏怏不乐(yàng)
B烙(lào)印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糅合 风驰电掣 招摇撞骗 相辅相成
B. 枯燥 阿谀奉承 凤毛鳞角 斩露头角
C. 搔扰 既往不咎 老奸巨滑 休养生息
D. 编缉 仗义执言 返璞归真 自立更生
A (B项凤毛麟角、崭露头角;C项骚扰、老奸巨猾;D项编辑、自力更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可以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句是( )
A. 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 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 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 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B (A项中“不止”一般用于数字前,“不只”就不可以这样用了;C项中“合计”属于口语,指商量,而“核计”是会计用语,指审核;D项中“偶然”表示不期而遇,“偶尔”表示间或、有时候,用法不同。)《肖邦故园》授课实录
本文的作者在探究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肖邦故园四季的一草一木中在探寻着肖邦的音乐。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肖邦的音乐与课文的文本的结合来认识肖邦。
我为本课的课件设计了一个封面,标题为“踱步在黑白键上的钢琴诗人”,并配有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为背景音乐。
在导语中我引用了两位大师级人物的话:
1、“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
2、丰子恺曾戏说“Chopin”一词的发音本身就带有优美的韵律(单击页面中的Chopin一词,可以听到肖邦名字的英文发音)。
单击鼠标或敲回车可以进入下一页。
( http: / / www. / )
第二页是一个目录,在这里,我将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认识肖邦”、“文本研读”以及“与肖邦促膝谈心”。这三个模块的标题分别设计成超链接,通过鼠标单击可以进入相应的模块。在这个页面中,我将肖邦的几首名曲合成为一个联奏,并以此为背景音乐。
模块一:认识肖邦
首先,我提供了一段文字材料,对肖邦进行了极简单的介绍。在这里,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扩充。
( http: / / www. / )
紧跟其后的是三张肖邦故园的相关照片作为教材彩页的补充。
( http: / / www. / )
( http: / / www. / )
然后是两张肖邦的画像。这两张画像分别配合了页面提供的文字材料与背景音乐。
第一张:选择了一张清秀的画像,配了E大调练习曲。这些给我们一个“婉约”的肖邦。
( http: / / www. / )
第二张:我设计了一个标题“另一个肖邦”。这是法国著名画家、肖邦的好友德拉克洛瓦绘制的。为这幅画像我配了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为背景音乐,刚劲有力,这些呈现给我们一个“豪放”的肖邦,也正如舒曼所说的,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在这一个页面的下方有一个钢琴键盘,它是一张Gif动画,也是一个导航按钮,单击后就会返回目录的页面。
到这一个页面,第一个模块的内容就结束了。
结束语:经历了天灾人祸,热那佐瓦沃拉的那幢清寒的小屋――肖邦故园仍然保留着:“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波兰不会亡,肖邦的音乐永存,这里也经受住了沧桑)
以上的内容可以结合学生自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完成。
用鼠标单击页面右下方的钢琴键盘,返回目录。
( http: / / www. / )
单击“文本研读”,进入第二个模块。
模块二:研读文本
这个模块的重点是分析研读课文的20~27节,扣住第二十节最后的一句话“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来作文章。
首先,根据第21小节“故园之春”,我制作了一个页面,这个页面的内容分三个步骤结束,整个过程是在肖邦的F大调前奏曲中完成的。
第一步: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这一节课文,并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 http: / / www. / )
第二步:按下回车键,先依次出现第一行中的景物。然后找出喻体,按回 ( http: / / www. / )车后出现第二行内容。
第三步:春天的肖邦故园和什么样的肖邦音乐“般配”?按下回车后出现第四行内容。我们现在所听到的F大调前奏曲就是这样的一首故园之春般的温柔而又轻盈的曲子。
( http: / / www. / )
然后是根据第22节(故园之夏)制作的页面。可以考虑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春天的肖邦洋溢着青春,快乐而充满柔情。作者特地在园中选取了娇嫩的色彩(嫩黄与粉红)来表现温柔的曲子与轻盈的速奏。那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一节中的故园又体现了怎样的肖邦音乐呢?按回车,进入下面的页面: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选择了故园中的哪些景物来让我们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的。学生朗读课文并找出文中描写的内容以及与之对应的肖邦的成熟的作品。
按下回车键,依次出现如下的页面 ( http: / / www. / ):
( http: / / www. / )
在对故园的描写过程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嗅觉以及听觉(树叶在树梢的簌簌的声响),它们体现了肖邦音乐中那种高贵、自然和平和。在这里,我分别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了肖邦的三首乐曲:《船歌》、《f小调叙事曲》和《降B大调前奏曲》。单击页面上的小喇叭可以播放音乐,再次单击小喇叭可以停止播放。
秋天,作者说“别有一番风味”。那么请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关于秋天的描写部分,请注意尤其在情感的表述方面与春夏两季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按下回车,进入如下的页面。
( http: / / www. / )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不少内容,让学生归纳后总结,按下回车键,出现如下内容。这里,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这么多秋的景物中,究竟哪一样招来了作者的思绪?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思绪?”干枯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让我们理解了肖邦的“深沉的郁闷”,想起了“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在这里,树叶是干枯的落叶,发出的是沙沙声。如果说上一节中夏和故园中的树叶的“簌簌的声响”是生的叶的歌的话,这里的沙沙声则是死的叶的叹息。
在这一节中,作为背景音乐 ( http: / / www. / )的就是文中提及的忧伤的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又称“葬礼进行曲”。
按回车进行下面的页面。
( http: / / www. / )
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为什么这里的秋天却是这样的一个悲秋?1849年10月17日,还不到四十岁的天才――肖邦,逝世于巴黎。四十岁,通常是一个人成熟且最具创造力的时候,然而在人生的这个金色的季节肖邦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和天才永别的季节。
文章写到这里,这四季已经不仅仅是故园的四季了,更是肖邦“生命的四季”。在秋季,肖邦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他将一个怎样的冬天留给了世人呢?
按回车,进入下面一个页面。
在肖邦的《降A大调前奏曲》的伴奏下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四个小节(第24~27节)。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没有”与“有”。
( http: / / www. / )
冬天的肖邦之家“四野茫茫,白雪覆盖”。按回车,进入如下的页面。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这一部分中的“没有”与“有”。按回车,显示下面的页面。
( http: / / www. / )
提问:肖邦在生命的 ( http: / / www. / )秋季就已经结束,为什么这里作者说“他还在这里”?
明确: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德居斯太因侯爵所说的“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按回车进入下一页:在音乐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善无瑕的 ( http: / / www. / )肖邦,一个无比纯净的灵魂,在与这个纯洁的人“促膝谈心”时,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总结:在这一部分中,对景物的描写与前三季有明显的不同,请学生去寻找。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没有提到任何一首肖邦的曲子。然而作者却说肖邦的“音乐长存”。也就是说,在冬季的肖邦故园中,我们将会在心中听到肖邦的所有的音乐,抑或肖邦的任何的乐曲。
用鼠标单击页面右下方的钢琴键盘,返回目录。
( http: / / www. / )
在肖邦的故园中,无处不洋溢着肖邦的音乐;在肖邦的音乐中,无处不眷恋着自己的家园。下面我们来“与肖邦促膝谈心”。
单击“与肖邦促膝谈心”进入第三个模块。
在下面的子目录页面中,背景音乐是肖邦的名曲的联奏。
通过单击子目录页面中的各乐曲的标题可以进入下面的页面,单击页面中的小喇叭可以听到音乐。单击下方的钢琴键盘可以返回子目录页面。
( http: / / www. / ) ( http: / / www. / )
―――――――――――――――――――――――――――――――――――――(共34张PPT)
踱步在黑白键上的钢琴诗人
—— 肖邦(Chopin)
F大调《夜曲》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波兰)
肖邦故园
认 识 肖 邦
研 读 文 本
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把祖国的泥土与他相随近20年,最后撒在棺木上,伴着他长眠;
“妈妈,可怜的妈妈!”咽气的前一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祖国母亲;
唯一的遗愿是要友人将他那颗飘在异乡的心送回生他养他的波兰;
…………
弗莱德烈克·肖邦(Chopin)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户教师家庭,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钢琴演奏和作曲上的天赋,于四岁学习钢琴,七岁写下《g小调波兰舞曲》。于1830年离开波兰后,便再也未踏回故土(侨居于法国巴黎)。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长得很英俊,中等身材,白肤褐发,他的眼睛十分有神,鼻梁微微弯曲,长发自然地下垂,小心翼翼地卷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处处流露着温柔潇洒而可爱的姿态。
E大调练习曲
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这张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肖邦画像是公认最能体现肖邦个性的。
另一个肖邦
A大调波兰舞曲
马厩 灰烬 掳掠 庇护 厄运 伶仃 夙愿
通衢 陶冶 烙印 蕴藏 给予 缱绻 馨香
雪橇 狐裘 荒诞不经 命途多舛
浮想联翩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jiù jìn lǔ lüè bì è líng dīng sù
qú yě lào yùn jǐ qiǎn quǎn xīn
qiāo qiú dàn chuǎn
lián piān tī qióng jié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一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尽。
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只有一个名词。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
宫殿式的府第荡然无存,简朴的小屋却永存。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舒曼称肖邦的音乐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尊“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F大调前奏曲
故园四季——春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
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故园四季——夏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
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
歌中的叠句
船歌中的一串串琶音
很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
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船歌
F小调叙事曲
摇篮曲
故园四季——秋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阴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落 叶 的 沙 沙 声
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
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葬礼进行曲
故园四季——冬
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没有
马、雪橇
狐裘、美女
母亲、姐妹
只有
无边的静寂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降A大调前奏曲
与肖邦促膝谈心
E大调练习曲
g小调叙事曲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E大调练习曲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的音乐,称《离别曲》是适合的。
g小调叙事曲
第一号《g小调叙事曲》写于1831—1835年之间,是肖邦第一部大型钢琴作品。肖邦自己曾说“我喜欢它胜于一切”。这是一部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作品。那时,正是祖国危难的时刻,这引起的悲剧性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但是,不是《革命练习曲》式的反映,而是由抒情性、史诗性开始,逐渐演化出悲剧性。乐曲开始的引句,把我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并使我们产生某种预感。
  在史诗性的情调中,开始平静地回忆祖国的往昔。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降A大调是肖邦的波兰舞曲中最为宏伟的一首。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出现了主段,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音型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具有势不可挡的威力。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国激情和对波兰历史的无限缅怀,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肖邦逃离自己的创作室。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的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总结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