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4-3-2《非攻(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4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4-3-2《非攻(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8 10:11:54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墨子》
墨子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低微,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的尊敬。
析题
非:
非攻:
非难、责怪
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断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断句关键看句读的正确与否,具体的标点可以有不同。
(1)先抓住一些特征性的词语以及句式的特点断开有把握的地方。如句首的“夫”“盖”,句末的“乎”、“哉”等,对话的“曰”,以及相同相似句子的反复运用等。
(2)对文章意思整体把握,分析难以定夺的地方。对不同断法的地方,进行比较,择优而从。
参考标点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朗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
请同学们试着翻译全文
课文研讨
1、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生活现象
(1)窃人桃李
评判
不义
原因
亏人自利
(2)攘人犬豕
亏人愈多
(3)取人马牛
更加不义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4)杀不辜人
更加不义
亏人愈多
攻国
最不义
亏人最多
轻(程度)重
解读墨子“非攻”意义
拓展延伸:
(1)反战题材作品
1、杜甫
《石壕吏》
2、杜甫
《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现实:
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NO
WAR”



















使













也子










子随










不走






















走也







:“







?”




狐假虎威
给下面两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然后分别在括号里写上一个成语来概括它的意思


,(共17张PPT)




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
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
后期墨家的作品。
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理解文章包含的道理?
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以亏人自利也

从而誉之

使动用法,使人亏

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词类活用
通假字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兹”通“滋”,更加
特殊句式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
从而誉之,谓之义:
省略句,“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3)【非之】非难他。
(4)【上为政者】在上执政的人
(5)【以】因为
(6)【攘人犬豕鸡豚者】偷人家狗猪鸡的人
(7)【不义】
(8)【是】这
(9)【苟】如果
(10)【兹】通“滋”,更加。
(11)【益厚】更加深重。
(12)【栏厩】栏厩;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马棚。
(13)【不辜】没有罪过。
(14)【当此】对此
(15)【天下】
(16)【攻国】攻打(别的)国家。
(17)【弗】不
(18)【从而誉之】跟在后面加以赞扬。
小结
非攻,就是谴责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对于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作者是赞成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就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并深入指出如果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进行赞誉,那就是不知义与不义之别。
幻灯片制作




陈林群

稿


导读
墨子生平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墨翟,宋之大夫(今商丘人)。墨子是当时的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儒墨思想比较
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艺术等抱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伦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他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理性化并加以合理化,他是位有修养的君子。
墨子与孔子相反,质疑周代传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墨子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和游侠。
墨子是孔子之后出现的重要哲学家。其名声和思想影响在当时与孔子不相上下,但墨子对儒家是持批判态度的。
孔子讲仁义,孟子讲仁政,均从道德出发,要求不求回报的付出。
墨子讲兼爱,从利害出发,我不爱人,人亦不爱我。爱是求回报的投资。
儒家不信鬼神。
墨家信鬼神。
课文朗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非攻(上)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解题
非攻
反对攻国
驳论文
论题
攻国是否正义
论点
攻国为大不义
论据
窃桃李不义
攘人鸡犬不义
取人马牛不义
杀不辜人不义
类比论证
由小到大
层层深入
君子不明
人人都知
事实论证
逻辑清晰
字词释义
众闻则非之——闻:听说;非:非议,责怪。
以亏人愈多——以:因为;愈:越,更加。
文中“愈”的同义词:1、兹,通“滋”;2、益
则弗知非——弗:不;非:不对,过错。
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以:认为,以为;辩:通“辨”,分别,区别。
译文:墨子对骆滑厘说:“我听说你热爱勇敢?”骆滑厘说:“是啊。我只要听说某个地方有个勇敢的人,一定要去把他杀了。”墨子说:“世上的人都是扶持自己热爱的东西,消灭自己憎恨的东西。现在你自称热爱勇敢,却一听说有个勇敢的人就要去把他杀了,这说明你并不热爱勇敢,而是憎恨勇敢。”
《墨子·耕柱》:子墨子谓骆滑厘曰:“吾闻子好勇。”骆滑厘曰:“然。我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曰:“天下莫不欲兴其所好,废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是非好勇也,是恶勇也。”
多学一点:墨子议论文以逻辑取胜一例《非攻(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语言知识
【难读字】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
?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以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特殊句式】
①省
(?http:?/??/?www.xuekewang.com?/??)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设问句: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文断句标点是学习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
(?http:?/??/?www.xuekewang.com?/??)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
(?http:?/??/?www.xuekewang.com?/??)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不辜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个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屁颠屁颠地赞誉有加呢?那些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狗屁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个赞誉有加的君子们不是混蛋又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http:?/??/?www.xuekewang.com?/??)2、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四、写作特点: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五、学习方法点拨
文言文断句与标点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
(?http:?/??/?www.xuekewang.com?/??)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
断句的基础在于辨识好文章的文体和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文体特点和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准确标点。
我们以标点《非攻(节选)》为例谈一谈常见的断句标点的方法。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此文以层进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国的罪恶,那么,准确标点此文的
(?http:?/??/?www.xuekewang.com?/??)前提通过找出人物,读出故事,做法如下:
阅读全文,阅读时的要求是:①?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称人的名词。
②?找出文章中的人称代词或其它指代性词语。
③?通过人名和人称代词读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尝试断句。
④?准确加注标点符号,并复核检查。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找出文章中列举了“一人”“攘人犬豕鸡豚者”“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攻国\'者”这些“不义”之人和“众”“上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评价者。这样,“人”找到了,故事读通了,标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其实,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读出故事,确定停顿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叙事性较强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和人称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
(?http:?/??/?www.xuekewang.com?/??)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节选的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以议论抒情为主,我们就以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为研习的突破点来解决此文的标点问题。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也就是说,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这个特点在议论抒情为主的文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的断句和标点。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出了“焉”“
也”“矣”
“乎”“哉”等经常用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并且找到了“夫”等经常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故”“然”?经常放在句首的连词,“其”“此”“亦”等经常放在句首的副词和“以”“而”等经常放在句中的连词,这样,这篇文章的断句与标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就应当成为标点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段的重要方法之一了。
当然,将“找出句中名词和人称代词等主语,读出故事”和“找文章中的语气词和连词”结合起来,绝大多数文章的断句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非攻(节选)》测试练习
【词语理解】
⒈园圃
⒉非之
⒊上为政者
⒋以
⒌攘人犬豕鸡豚者
⒍不义
⒎是
⒏苟
⒐兹
⒑益厚
⒒栏厩
⒓不辜
⒔当此
⒕天下
⒖攻国
⒗弗
⒘从而誉之
【知识盘点】
1.通假字
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2.词类活用
①众闻则非之
②以亏人自利也。
③从而誉之3.特殊句式
①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②从而誉之,谓之义。
4.难读字注音
园圃(  )
  攘(  )人犬豕(  )鸡豚(  )者  
栏厩(  )
衣裘(  )
 
【课上讲练】
一、用“/”给下列句子断句,研讨归纳断句的文法技巧。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断句心得:
2.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断句心得: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断句心得:
二、给《非攻》一文断句
断句心得:
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2006年北京卷)
(赵困于秦)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齿







齿
















义也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课后巩固】
一、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考题链接】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全国卷)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D.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众闻则非之
B.以亏人自利也。
C.从而誉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4.下列各句所用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从而誉之,谓之义。
D.若属皆且为所禽
【文化卡片】
《墨子》思想简介
墨家学说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等思想为宗旨,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反对兼并战争,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墨子?尚贤上》);提倡“强力”,反对天命观;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
《非攻(节选)》测试练习参考答案
【词语理解】
⒈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⒉非之:非难他。
⒊上为政者:在上执政的人
⒋以:因为
⒌攘人犬豕鸡豚者:偷人家狗猪鸡的人
⒍不义
⒎是:这
⒏苟:如果
⒐兹:通“滋”,更加。
⒑益厚:更加深重。
⒒栏厩:栏厩;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马棚。
⒓不辜:没有罪过。
⒔当此:对此
⒕天下:
⒖攻国:攻打(别的)国家。
⒗弗:不
⒘从而誉之:跟在后面加以赞扬。
【知识盘点】
1.通假字
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兹”通“滋”,更加
2.词类活用
①众闻则非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
②以亏人自利也。
使动用法,使人亏。
③从而誉之
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3.特殊句式
①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甚”字后面省略了“于”字。
②从而誉之,谓之义。
省略句,“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4.难读字注音
园圃(pǔ)
  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tún)者  
栏厩(jiù)
衣裘(qiú)
 
【课上讲练】
一、用“/”给下列句子断句,研讨归纳断句的文法技巧。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二、给《非攻》一文断句
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2006年北京卷)
(赵困于秦)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扞

也/犹
齿




/



齿

/




/






矣/






/






/







/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课后巩固】
一、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考题链接】
1.C
“乘”意即“登上”。
2.C
A“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现意为特别,很;B“细说”古义为谗言,今义为仔细地说;D“从而”古义为跟从,“而”是承接连词,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BD
BD是使动用法,A为形容词用作动词,C为名词用作动词。
4.AC
AC为省略句,B为判断句,D为被动句。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
www.ks5u.com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