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2-1-2《五人墓碑记》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4份)语文备课资料包(课件+教案+同步测试):2-1-2《五人墓碑记》课件(苏教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8 10:11:54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1905~2004)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李大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五人墓碑记
张 溥
时代背景: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
天启六年(1626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挺身自投,从容就义。这件事后,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碑记
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字音
张溥(pǔ)
蓼洲(liǎo)
被逮(dài)
旌其所为(jīnɡ)
十有一月(yòu)
皦皦(jiǎo)
赀财(zī)
缇骑(tí)(jì)
抶而仆之(chì)(pū)
乘其厉声以呵(chénɡ)
溷藩(hùn)(fān)
傫然(lěi)
詈(lì)
曷(hé)故
逡巡(qūn)
投缳(huán)
佯狂(yáng)
赠谥褒美(shì)
户牖(yǒu)
冏卿(jiǒng)
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知识: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liǎo
dài


取独
被(正义所激怒)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墓中的这)五(个)人,(是)
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
所激怒而牺牲在这件事上的(人)。
这是一个用“者也”表达的判断句
翻译课文并归纳文言知识: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liǎo
dài



他们

名作动,表彰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jiǎo jiǎo

取独
名作动,修墓
(从)这五人牺牲,距离现在(我们)
修墓并(把他们)安葬在这里,这其间
所用时间仅仅十一(个)月啊。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jiǎo jiǎo
表并列
之徒,这一类人
表修饰
表承接
副词,表示太、很
可以已大风,动,治、治疗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指月光满盈时即阴历每月十五日
行xíng,品行为wéi,成为

为wèi介词,替,给。
表修饰
使动,使之仆
自己人,指心腹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私下,偷偷地)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代,他
连,同而,表修饰
介,用

按,审查,查究;诛,杀死。
取独
就是现在一起埋在(这个)坟墓里
的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取独
动,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在……)
请于当道(动,执掌)
同而,表修饰
古,指脸色;今,色彩
稍微
动,拿出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动,暴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发动)
而又有剪发杜门(名,头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动,抒发)
名作动,说用木匣子装起来,
最终,终于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
取独
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能够
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人),(在地
域)广大的全国,有几(个)人呢?
教导,教诲,
被动句,意思是被大义所激励。
回头看。
曷:同“何”,疑问代词,什么
假托
钩,牵连;钩党,有牵连的党人。
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介,因为
取独
不同寻常的,指篡夺帝位的阴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意外事故)
cù突然,出乎意外。
取独
(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
阉)就自缢(在)路上,(这)
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
劳呀!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
因犯罪而应受惩罚
介,表被动
形作名,远处近处(的人)
塞,闭
Yáng 假装
动,到,往
副,实,本来,
Pù,显露。
暴霜露,斩荆棘(冒着)
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
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yǒu:牖,窗。户牖:指家中。
使动,使……屈身。
Wèi介,替。记,名作动,写记
介,借(此)

取独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官职+字+姓+公”表尊称
“姓+字+公”
(为他们修墓立碑的)贤士大夫
是:冏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
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显然,“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歌颂的是“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由五人的”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的责任。其主旨与儒家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
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对比的?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独五人之曒曒”的问题
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 ,其疾病而死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曒曒
对比
对比点是:
死后的影响
以“何也”引发下文
大阉之乱,缙绅难以不易其志
五人则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对比
对比点:
面对暴政的不同态度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 ,其辱人贱行
周公:
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五人:
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斯固百世之遇也
对比
对比点:
生与死,生不如死与虽死犹生
五人“激于义而死”
假设“五人”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而死
对比的作用
彰显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也表现作者对底层民众作用的正确认识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按诛五人
古今异义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视五人之死
6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视:比较。今无此义。
首领:头颅,脑袋。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夫十有一月之中
2、敛赀财以送其行
通假字
“有”同“又”。
“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1、人皆得以隶使之
2、去今墓而葬之
3、其疾病而死
4、为之声义
5、缇骑按剑而前
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词类活用
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奴隶那样。
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抚:名词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 、不能容于远近
9、 抶而仆之
10、 安能屈豪杰之流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10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11 不复敢有株治
12 激昂大义
荣于身后
尽其天年。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
一词多义
义愤,形容词。
合宜的道德,行为
或道理,正义,名词。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从……看来,介词。
替,给,介词。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辱人贱行

1 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
品行,名词。
走,动词。
行为,名词。
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
实在,真是,副词。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句式判断
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 谁为哀者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之”字提宾
被动句
宾语前置
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1 断头置城上
2 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4 扼腕墓道
(于)
(于)
(于)
(于)
周公被逮,士人声义
缇骑厉斥,众不能堪
吴民痛心,噪而相逐
吴臣请示,按诛五人
英勇抗暴
五人当刑,意气扬扬
詈骂中丞,谈笑以死
头断悬城,色不少变
贤者发金,头与尸合
慷慨就义
叙“五人之曒曒 ”五人墓碑记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
(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 ( http: / / www. / )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 ( http: / / www. / ),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 讲读第一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 学 ( http: / / www. / )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词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词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五) 讲读第二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 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
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六) 讲读第三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
,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按:课本注释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指毛一鹭。”查清初置江南省,后分置江苏省,“江苏”建省始于康熙年间,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是明代尚无江苏省之名,当无“江苏巡抚”之设。注文称“江苏巡抚”不妥。
(5)傫然:
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一说重迭相连的样子。”其他选本注解,或作“聚集的样子”,或作“依次重迭相连之貌”,或作“凭高聚立貌”。有一选本注为:“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
“凭高聚立”,形容“墓”为宜,而此文中“傫然在墓”应指墓中人。“无声息,无知觉”是从“颓丧”转化而来,又似不合墓中人当初慷慨就义气氛。“五人墓”为五人并葬,想必依次相连,而非重迭堆积。故释为“依次重迭相连之貌”为宜。
3、 学生翻译。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闭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问道:“谁在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上)。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中丞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斩了(这)五(个)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埋在坟墓里的人。
4、 教师小结。
本段追述五人为周顺昌声义及死难经过。点明起事时间,着重描叙斗争情况。由阉党凶残激起群情愤怒,痛击缇骑;当权者捕杀为首的五人,并点出死难者五人的姓名。
(七) 讲读第四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然而,(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4、 教师小结。
第四段:记叙五人慷慨就义时壮烈情景,并补述由死难到墓葬的情况,突出了五人刚毅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八)讲读第五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缙绅绅而能易其志者……
缙绅,指官宦。作者认为缙绅是知书达理者,应能抵制“大阉之乱”,然能如此者为数甚少,故慨叹“缙绅而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并以之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人”相比,以突出“五人”之难能可贵。
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hu,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缙,插;绅,大带。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绅,名词作动词。
(2)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编入户籍之民,亦称编户。古时平民编户,贵族不编户,故以编伍之民(亦称编户之民或编人、编氓)指平民百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意指五人为普通平民,是“草野之无闻者”,其身分非“缙绅”。
又“伍”亦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此文中的“编伍”指户籍,非军队。
(3)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矫诏,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命令。此种情况古代常有。阉党捕杀异己时常诈称君命。
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明末阉党对忤己者,动辄诬之为东林党,加以迫害,故云“钩党之捕”。
(4)不敢复有株治
株,株连,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多人。株冶,株连治罪。当时阉党捕人株连甚广。由于“五人”事起,有所敛迹。
(5)大阉亦逡巡畏义……
逡巡畏义,课本注解为;‘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按:逡,退却。逡巡为迟疑徘徊,欲行又止貌。逡巡畏义指因畏惧正义,故欲阴谋篡位而
未敢行动。如仅释逡巡为迟疑不决,未全尽意。
3、 学生翻译。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当官而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 ( http: / / www. / ))的广大地域,有几(个)人呢?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对有牵连的(东林)党人的逮捕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暴行了);魏阉也犹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后来)等到当今皇帝即位,(魏阉)就吊死(在)路上,(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4、 教师小结。
这一段作者层层深入地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1)指出五人的行为非同一般。阉党横行,冤狱遍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缙绅能抗暴斗虐,矢志不移!而五人却能不畏强权,不避刀枪,从容就义,谈笑而死,从对比中显出他们的皓皓之志,铮铮之骨。
(2)用对比说明五人之为死而义难能可贵。他们生于编伍之间,属平民百姓,“素不闻诗书之训”,虽然没有受过礼义教育,可是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和那班饱读诗书缙绅之流相比,判然不同,因其难能,益觉可贵。
(3)用双重否定句作结,说明五人的斗争作用巨大。由于他们的“发愤一击”,使得即使在刑网森严的情况下,也“不敢复有株冶”,甚至连宦官头儿魏忠贤也畏罪自杀了。五人的斗争和牺牲,对阉党的专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社会实是莫大的贡献。
(九) 讲读第六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教师解答。
(1)赠谥美显:
赠,指死后封官。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死后曰赠。谥(shi),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2)扼腕墓道:
在墓门前扼腕,表示激动、悲愤、惋惜。扼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腕,人在激动、愤怒、振奋或惋惜时常有此动
作。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立社立稷以祭,后遂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礼记·檀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此文中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 http: / / www. / )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有社会意义。
3、 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
非常)重大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十) 第七段:最后交代主持墓葬者的姓名、官职。
重点词句:
(1)冏卿因之吴公:
吴默,字因之,任太仆寺卿。太仆寺为掌舆马畜牧等事的官府。后世因以“冏卿”指代太仆寺卿官名。
(2)太史文起文公:
文震孟,字文起,任翰林修撰。太史,官名。明清多以翰林任史馆事,故以太史为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通称。
(3)孟长姚公:
姚希孟,字孟长。曾作《开读始末》记吴民反阉党事。《明史》卷二一六有传。
翻译: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公因之、太史文公文起、姚公益长。
 
(十一) 归纳中心思想。
1、 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 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 http: / / www. / )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十二)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 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 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三) 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 ( http: / / www. / )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共11张PPT)
五人墓碑记
张溥
(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阎党专权,设立东厂排斥异己,杀戮大臣------
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
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理解一二段,掌握关键字词句
一、掌握字词:旌 墓 疾病
二、翻译句子: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理解三四段,掌握关键字词句
一、掌握字词:望 抚 按 颜色 函
二、翻译句子: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理解五六段,掌握关键字词句
一、掌握字词:杜 老 隶 明 编伍
二、翻译句子: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总结课文
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事情理并茂。
二、巧用对比,强化主题
三、简练传神的人物描写

见《五人墓碑记》一课一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蓼州liǎo 逡巡jūn 湮没yān 社稷jì
B.赠谥yì 缇骑tí 溷藩hùn 傫然lěi
C.詈之lì 大堤dī 废祠sī 佯狂yáng
D.猝发cù 赀财zī 户牖yǒu 皦皦jiǎo
2.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动词,发动
③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
B.当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介词,在……的时候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动词,掌握
③然五人之当刑也 动词,判罪
C.于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介词,向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介词,在
③不能容于远近 介词,跟
D.以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把,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断头至城上,颜色不少变
C.哭声震动天地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没有同类的一项是( )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E.不能容于远近 F.亦以明死生之大 G.人皆得以隶使之 H.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I.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
A.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谁为哀者
6.填空
①《五人墓碑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明末文学家。崇祯时,与同乡张采等组织____,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②《五人墓碑记》在文体上属于___,它除了记事之外,尤重____。本文所议论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的话作答)。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中的“缙绅”原指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间,文中指做官的人,这是采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
二、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顺昌,字景文,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福州推官。捕治税监高寀爪牙,不少贷。寀激民变,劫辱巡抚袁一骥,质其二子,并质副使吕纯如。或议以顺昌代,顺昌不可,纯如以此衔顺昌。擢吏部稽勋主事。天启中,历文选员外郎,署选事。力杜请寄①,抑侥幸②,清操皭然。乞假归。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巡抚周起元忤魏忠贤,削籍,顺昌为文送之,指斥无所讳。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趣行,顺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因戟手③呼忠贤名,骂不绝口。旗尉归,以告忠贤。御史倪文焕者,忠贤义子也,诬劾同官夏之令,致之死。顺昌尝语人,他日倪御史当偿夏御史命。文焕大恚,遂承忠贤指,劾顺昌与罪人婚,且诬以赃贿,忠贤即矫旨削夺。先所忤副使吕纯如,顺昌同郡人,以京卿家居,挟前恨,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已,实追论周起元,遂诬顺昌请嘱,有所乾没④,与起元等并逮。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⑤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吉不能语。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顺昌乃自诣吏。又三日,北行,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⑥,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顺昌至京师,下诏狱。许显纯锻炼,坐赃三千,五日一酷掠,每掠治,必大骂忠贤。显纯椎落其齿,自起问曰:“复能骂魏上公否?”顺昌噀血⑦唾其面,骂益厉。遂于夜中潜毙之。时六年六月十有七日也。
明年,庄烈帝即位,文焕伏诛,实下吏,一鹭、吉坐建忠贤祠,纯如坐颂珰,并丽逆案。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给事中瞿式耜讼诸臣冤,称顺昌及杨涟、魏大中清忠尤著,诏谥忠介。
(选自《明史 列传一百三十三》)
注:①请寄:请托。以私事相托;走门路,通关节。②侥幸:求利不止,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不幸。③戟手:用食指中指指点,其形如戟(古兵器)。形容怒骂时情状。④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⑤东厂:明代特种侦察机关,为宦官所掌握,从事特务活动,以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凡事可直接报告皇帝,权力在锦衣卫之上。⑥糟舟:水道运官家的粮食和军粮的船。⑦噀(xùn)血:血含在口中而喷出。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和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数谮于织造中官李实及巡抚毛一鹭 忠贤即矫旨削夺
A.zèn 诬陷 jiǎо 伪造
B.jiān 诬陷 jiǎо 改换
C.zèn 说谎话 jiāо 伪造
D.jiān 说谎话 jiáо 假托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如以此衔顺昌 衔:怀恨
B.许以女聘大中孙 聘:嫁
C.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国:国家
D.一鹭、吉坐建忠贤祠 坐:定罪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旗尉屡趣行 B.时六年六月十有七日也
C.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余负重伤,逾垣走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显纯椎落其齿
A.劫辱巡抚袁一骥,质其二子 B.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C.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D.顺昌赠太常卿,官其一子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了周顺昌反对阉党、同情人民,因而得到人民支持的历史事实。
B.本文提到周顺昌“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当高寀激起“民变”的时候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副使吕纯如,而周顺昌坚决不肯,说明反对阉党和同情人民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C.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D.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E.虽然本文和《五人墓碑记》的体裁不同,一是传记,一是墓碑记;两文突出的重点也不同,本文是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的感戴,而《五人墓碑记》是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难的经过。但两文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记叙为主。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曲为解谕,众始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
1.D.(逡:音qūn; 谥:音shì;祠:音cí)
2.A.(B③“面对”,C③“被”,D②“凭……身份”)
3.C.(行为:行,道德品行;为,成为。颜色:面容,脸色。首领:头颅)
4.G.(G,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AD,名词活用作动词。墓,修墓;函,用木匣子装。BE,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先,表率;远近,远近的人。CH,使动用法。屈,使……屈身;仆,使……倒下。FI,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表明;乱,作乱)
5.C.(C和例句都是被动句,C直接用“被”表示被动,例句用“于”表示被动。A,判断句,B,反问句,D,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提前)
6.①《七录斋集》 张溥 复社 ②碑文 议论 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借代
二、
1、A.
2、C(“国”是指“国都、都城”而不是指“国家”)
3、D(A.“趣”通“促”,催促;B.“有”通“又”;C.“曷”通“何”)
4、C(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椎,用椎;蜂,像蜂一样。A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质”;B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感激”;D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授官”)
5、BE(有人主张让周顺昌代替高寀做税监去平息“民变”,而不是代替副使吕纯如,所以B项错。本文是以记叙为主,而《五人墓碑记》则是以议论为主,两文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差别,所以E项错)
6、①百姓有了冤屈及有关郡中重大利害之事,周顺昌总要向有关官府陈说。②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一向得民心,这时婉转疏导劝谕,集会的士民才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