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与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与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2 21:39:46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与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会考)我国南方某山区产业以耕作业和矿产开采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地“红色荒漠”面积有所扩大。完成下列小题。
(1)“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导致该地(  )
A.生物种类增多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地下径流减少 D.降水量明显增大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适宜(  )
A.推广立体农业 B.鼓励发展放牧业
C.增加粮食种植 D.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2.(2018·浙江选考)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图文分析题
3.(2021·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647 5377.0 440
青海 608 590.1 174
宁夏 695 1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2020·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
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
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地表植被较少,涵养地下水的能力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流速度加快,河流的含沙量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对我国的南方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C符合题意。
(2)“红色荒漠”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业和矿产开采造成的,因此要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推广立体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缓坡上发展茶树、林果业,在陡坡发展林业。我国南方地区山区不适合发展放牧业,增加粮食种植、加大矿产开发力度会加剧“红色荒漠”的面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A
【点评】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治理技术:草方格固沙;滴灌造林技术;人工植树造林技术;无灌溉造林技术;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
2.【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2)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
【点评】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治理技术:草方格固沙;滴灌造林技术;人工植树造林技术;无灌溉造林技术;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
3.【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相对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数量于甘肃和宁夏接近,体现出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甘肃和宁夏而言较差,不利于耕地的发展地,土壤甘肃和宁夏地区较为贫瘠。
(2)材料显示主要位于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该区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自然环境向对脆弱,植被稀疏,人类的不合理的放牧,导致植被进一步破坏,使地表岩石裸露,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加剧荒漠化现象。
(3)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不足,河流水主要靠高山积雪融水,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点评】(1)粮食问题的内容:
①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本身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因此大量人口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
②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①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②石质荒漠化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③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从粮食生产角度讲: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从粮食消费角度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长期注意;
从粮食贸易角度讲: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公平合理、平等互利)。
4.【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 / 1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与能源资源的开发保护
一、单选题
1.(2019·浙江会考)我国南方某山区产业以耕作业和矿产开采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该地“红色荒漠”面积有所扩大。完成下列小题。
(1)“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导致该地(  )
A.生物种类增多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地下径流减少 D.降水量明显增大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适宜(  )
A.推广立体农业 B.鼓励发展放牧业
C.增加粮食种植 D.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答案】(1)C
(2)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地表植被较少,涵养地下水的能力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水流速度加快,河流的含沙量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对我国的南方地区的降水影响不大。C符合题意。
(2)“红色荒漠”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业和矿产开采造成的,因此要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推广立体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发展种植业,在缓坡上发展茶树、林果业,在陡坡发展林业。我国南方地区山区不适合发展放牧业,增加粮食种植、加大矿产开发力度会加剧“红色荒漠”的面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C;(2)A
【点评】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治理技术:草方格固沙;滴灌造林技术;人工植树造林技术;无灌溉造林技术;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
2.(2018·浙江选考)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2)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的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2)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
【点评】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治理技术:草方格固沙;滴灌造林技术;人工植树造林技术;无灌溉造林技术;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
二、图文分析题
3.(2021·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647 5377.0 440
青海 608 590.1 174
宁夏 695 1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相对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数量于甘肃和宁夏接近,体现出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甘肃和宁夏而言较差,不利于耕地的发展地,土壤甘肃和宁夏地区较为贫瘠。
(2)材料显示主要位于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该区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自然环境向对脆弱,植被稀疏,人类的不合理的放牧,导致植被进一步破坏,使地表岩石裸露,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加剧荒漠化现象。
(3)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不足,河流水主要靠高山积雪融水,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点评】(1)粮食问题的内容:
①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本身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因此大量人口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
②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①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②石质荒漠化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③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从粮食生产角度讲: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从粮食消费角度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长期注意;
从粮食贸易角度讲: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公平合理、平等互利)。
4.(2020·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
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
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交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点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