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沧县期末)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2.(2020高一下·应城期中)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石灰岩的类型属于图中的( )
A.B B.E C.D D.C
(2)Q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上升冷却 C.固结成岩 D.重熔再生
(3)下列属D岩石的主要特征是( )
A.含有化石 B.疏松多孔 C.致密紧实 D.层理结构
(4)E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5)图中虚线方框中的地质地貌是( )
A.向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谷 D.背斜成山
3.(2020高一上·东莞月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4.(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B 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②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④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及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 11.5 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 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 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6.(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地震波横波(S 波)和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 波完全消失,S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7.(2017高三下·江苏开学考)中国地震台网消息:北京时间2017年1月4日5时52分,斐济附近海域(16°26′S,179°22′E)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图7为“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莫霍面 C.岩石圈 D.软流层
(2)此时节,震中地区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低温少雨
二、综合题
8.(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 。
(3)地震波F为 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 、 。
(4)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9.(2019高一上·秦皇岛期中)读图回答问题。
2019年8月13日6时31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6度,东经104.87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下图为“四川长宁6.0级地震烈度图”。
(1)此次地震,理论上长宁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2)此次长宁地震的地震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 )
A.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速度突然增加
C.横波突然消失 D.纵波突然消失
(3)此次长宁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哪个圈层?该圈层主要特点有哪些?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四川地区地球内部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请你说出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及其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A错;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B错;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不是均一的,C错;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个圈层。
2.【答案】(1)D
(2)A
(3)C
(4)B
(5)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岩石成因和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就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地质作用。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变质岩就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Q为岩浆岩指向变质岩的过程,属于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3)本题考查侵入型岩浆岩的特征。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侵入型岩浆岩致密紧实,喷出型岩浆岩疏松多孔,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和有的含有化石,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岩浆的来源。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岩浆一般认为来源于软流层,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5)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框中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地貌为山地,故为向斜成山,主要原因是向斜槽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容易形成山岭。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变质岩是由于变质作用而形成;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喷出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由于外力沉积作用形成。
3.【答案】(1)D
(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A.据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A错误;
B.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由DEFG组成,B错误;
C.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C错误;
D.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D正确。
(2)A.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正确;
B.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B错误;
C.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上地幔,D错误。
(3)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和E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上地幔有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D;(2)A;(3)C。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4.【答案】(1)B
(2)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可知,图中B圈层介于大气圈与C(岩石圈)之间,是水圈。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符合题意。
(2)地球的生物圈及包括地球的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圈占据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故B②③正确,ACD错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5.【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岩浆,地质学专业术语。火山在活动时不但有蒸汽、石块、晶屑和熔浆团块自火山口喷出,而且还有炽热粘稠的熔融物质自火山口溢流出来。前者被称为挥发性成分和火山碎屑物质,后者则叫做熔岩流。我们把这种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称之为岩浆。
6.【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上升,而经过古登堡面时, 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在地球各个圈层结构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7.【答案】(1)C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位于海洋,震源深度20千米,已超出地壳范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千米深处,所以本次震源位于岩石圈,故答案为:C。
(2)震中位于斐济附近海域,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常年处于东南信风带控制下,而斐济一年之中只有两季,干季和湿季,干季是每年的5~10月,气温一般稳定在18到27度之间,而湿季则是其余的月份,气温在23度到30度之间,斐济全年的温差不是很大,由此可见当1月份处于当地的雨季故选择A。
【点评】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第一小题难度不大,较难是第二小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8.【答案】(1)B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
(3)纵;液态;固态
(4)软流;地壳;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由材料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公里,位于岩石圈,B正确。(2)图中A处横波、纵波均增加,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地幔。(3)图中F波速度快为纵波,D层中横波消失,物质状态为液态可熔状态;H层纵波速度加快,可能为固态。(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岩石圈包括地球和部分上地幔。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9.【答案】(1)B
(2)C
(3)地壳 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纵波传播速度快,会使人们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会使人们感觉左右摇晃。故地震发生后长宁居民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答案为:B(2)古登堡界面之下为地核,横波不能通过,故当地震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会消失。故答案为:C(3)此次长宁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2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故震源应位于地壳。地壳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致是陆地厚,海洋薄。(4)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使人左右晃动,可以穿过固体;纵波速度快,使人上下颠簸,可以穿过固体、液体、气体。因此地震波在穿过莫霍界面后,速度都加快,但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慢。地壳海洋和陆地厚度不均,海洋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平均厚度可大39-41千米。
1 / 1高中地理(2019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高一下·沧县期末)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是开放的、均一的
D.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A错;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B错;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不是均一的,C错;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面以下的圈层称为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个圈层。
2.(2020高一下·应城期中)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石灰岩的类型属于图中的( )
A.B B.E C.D D.C
(2)Q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上升冷却 C.固结成岩 D.重熔再生
(3)下列属D岩石的主要特征是( )
A.含有化石 B.疏松多孔 C.致密紧实 D.层理结构
(4)E物质来源于( )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5)图中虚线方框中的地质地貌是( )
A.向斜成山 B.背斜成谷 C.向斜成谷 D.背斜成山
【答案】(1)D
(2)A
(3)C
(4)B
(5)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岩石成因和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这三种岩石是最基本的岩石。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就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就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地质作用。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变质岩就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Q为岩浆岩指向变质岩的过程,属于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3)本题考查侵入型岩浆岩的特征。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侵入型岩浆岩致密紧实,喷出型岩浆岩疏松多孔,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和有的含有化石,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4)本题考查岩浆的来源。由图可知,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D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岩浆。岩浆一般认为来源于软流层,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5)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框中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地貌为山地,故为向斜成山,主要原因是向斜槽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容易形成山岭。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变质岩是由于变质作用而形成;侵入岩是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喷出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由于外力沉积作用形成。
3.(2020高一上·东莞月考)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D四部分组成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高于内部圈层
D.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2)地球各圈层中( )
A.水圈由地球上各种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B.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气体组成的,干燥洁净
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
D.岩石圈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答案】(1)D
(2)A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A.据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A错误;
B.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由DEFG组成,B错误;
C.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外部圈层的温度总体上低于内部圈层,C错误;
D.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D正确。
(2)A.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正确;
B.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B错误;
C.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上地幔,D错误。
(3)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和E共同构成地幔,G为地核。上地幔有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D;(2)A;(3)C。
【点评】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33km,海洋地壳6km。)、地幔、地核。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气圈(底部),生物圈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4.(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B 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②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④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及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B
(2)B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可知,图中B圈层介于大气圈与C(岩石圈)之间,是水圈。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符合题意。
(2)地球的生物圈及包括地球的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圈占据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故B②③正确,ACD错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B
【点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5.(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 11.5 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 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 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岩浆,地质学专业术语。火山在活动时不但有蒸汽、石块、晶屑和熔浆团块自火山口喷出,而且还有炽热粘稠的熔融物质自火山口溢流出来。前者被称为挥发性成分和火山碎屑物质,后者则叫做熔岩流。我们把这种产生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熔融物质称之为岩浆。
6.(2020高一上·浙江月考)地震波横波(S 波)和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 波完全消失,S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上升,而经过古登堡面时, 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地震波在地球各个圈层结构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7.(2017高三下·江苏开学考)中国地震台网消息:北京时间2017年1月4日5时52分,斐济附近海域(16°26′S,179°22′E)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图7为“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莫霍面 C.岩石圈 D.软流层
(2)此时节,震中地区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低温少雨
【答案】(1)C
(2)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位于海洋,震源深度20千米,已超出地壳范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软流层位于地下80~400千米深处,所以本次震源位于岩石圈,故答案为:C。
(2)震中位于斐济附近海域,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常年处于东南信风带控制下,而斐济一年之中只有两季,干季和湿季,干季是每年的5~10月,气温一般稳定在18到27度之间,而湿季则是其余的月份,气温在23度到30度之间,斐济全年的温差不是很大,由此可见当1月份处于当地的雨季故选择A。
【点评】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第一小题难度不大,较难是第二小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二、综合题
8.(2020高一上·陕西期末)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 、 。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做 。
(3)地震波F为 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 、 。
(4)岩石圈是指 层以上(或由 和 组成)的圈层。
【答案】(1)B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
(3)纵;液态;固态
(4)软流;地壳;上地幔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解:(1)由材料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公里,位于岩石圈,B正确。(2)图中A处横波、纵波均增加,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它们之间的圈层叫地幔。(3)图中F波速度快为纵波,D层中横波消失,物质状态为液态可熔状态;H层纵波速度加快,可能为固态。(4)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岩石圈包括地球和部分上地幔。
【点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
9.(2019高一上·秦皇岛期中)读图回答问题。
2019年8月13日6时31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6度,东经104.87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下图为“四川长宁6.0级地震烈度图”。
(1)此次地震,理论上长宁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
(2)此次长宁地震的地震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 )
A.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速度突然增加
C.横波突然消失 D.纵波突然消失
(3)此次长宁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哪个圈层?该圈层主要特点有哪些?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四川地区地球内部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请你说出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及其原理。
【答案】(1)B
(2)C
(3)地壳 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4)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纵波传播速度快,会使人们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慢,会使人们感觉左右摇晃。故地震发生后长宁居民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故答案为:B(2)古登堡界面之下为地核,横波不能通过,故当地震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横波会消失。故答案为:C(3)此次长宁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2km,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故震源应位于地壳。地壳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大致是陆地厚,海洋薄。(4)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使人左右晃动,可以穿过固体;纵波速度快,使人上下颠簸,可以穿过固体、液体、气体。因此地震波在穿过莫霍界面后,速度都加快,但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慢。地壳海洋和陆地厚度不均,海洋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平均厚度可大39-41千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