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随堂检测
一、注音
贰( )于楚 函( )陵 氾( )南 佚( )之狐 瑕( )缒( )而出 鄙( )远 阙( )秦 杞( )子 逢( )孙 戍( )守 敝( )之
二、文学常识
《左传》又名《 》、《 》,是我国 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儒家经典《 》进行解释的著作,它们被称作“ ”。这三部著作也同被列入“十三经”之中。《左传》记载了鲁哀公元年至鲁隐公二十七年共255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左传》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它被认为是后代叙事散文的典范。
三、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1、无能为也已
2、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
5、亦去之
五、选出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⑴以其无礼于晋 ⑵敢以烦执事 ⑶越国以鄙远 ⑷阙秦以利晋 ⑸不赂者以赂者丧 ⑹以地事秦 ⑺秦以攻取之外 ⑻苟以天下之大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 B.⑴⑹/⑵⑺/⑶⑷/⑸⑻
C.⑴⑸/⑵⑹/⑶⑷/⑺⑻ D.⑴⑵⑸⑹⑺⑻/⑶⑷
六、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七、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肆其西封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越国以鄙远 D。烛之武退秦师
八、解释下列词语
其 又欲肆其西封( ) 焉 子亦有不利焉 ( )
君知其难也 ( ) 将焉取之 ( )
吾其还也 (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以其无礼于晋 ( ) 且焉置土石 ( )
失其所与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
然 不以为然 因 因人之力而敝之
輮使之然也 因地制宜
欣欣然、飘飘然
然郑亡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也 故人西辞黄鹤楼
年且九十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九、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许之
夜,缒而出 焉用亡郑以陪邻
郑既知亡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肆其西封 与郑人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以乱易整
失其所与
十、翻译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君尝为晋君赐,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夫晋,何厌之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贾三人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中文键盘。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请益之则益之 益: ②于是争趋之 趋:
③再期亦富 期:
2.对“其门之限月一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家规定一月做一次买卖。 B.他的门限期一个月换一次。
C.他的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 D.他的门前的界限一个月改一次。
3.对“旦食而昏不足”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早饭晚饭都吃不饱。 B.吃了早饭没晚饭。
C.每天吃早饭时就精神不济。 D.天天吃饭都吃不饱。
参考答案
略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三传》
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知通智
无能古:没有能力 今:形容词,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行李古:使者 今:行人所带物品,夫人古:那个人 今:男子配偶,去古:离开 今:到某处去
C
B
B
【创新能力训练】
1.①益:增加 ②趋:去 ③期:满一年 2.C 3.B(共14张PPT)
《左传》
桐中 王栋仁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
fàn
zhuì
jué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quē)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páng )孙戍之
zhì
qǐ
1、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叙述:
2、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六个男人关于一场战争的对话、、、、、、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烛之武
佚之狐
郑 伯
秦 伯
晋 侯
子 犯
秦军
晋军
谁最聪明?
围绕“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标题
提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
老师想到的一些问题
1 为什么选择烛之武退秦师?
2 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3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4 烛之武为什么能成功退秦师?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秦军
晋军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怎样劝说身边爱上网的同学
欢迎 指 导(共52张PPT)
《左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左传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二、《左传》简介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左传》简介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三、故事背景
晋公子重耳流亡路线图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② ,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③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④外之患,而天不靖⑤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⑥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⑦,其过子弟固⑧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①叔詹,郑国大夫。 ②启,赞助。 ③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④离,同“罹”(lí),遭受。 ⑤靖,安定。 ⑥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 ⑦侪(chái):类。⑧固,本来。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前632年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故事背景
公元前630年
郑
新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四、课文配乐朗读
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wéi
f
gōng
yuè
f
fàn
zhuì
jué
秦军氾( )南
若不阙( )秦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
qǐ
páng
五、字词注音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
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以:因为。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
军:驻扎。名词→动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若:如果。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当夜。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相当于“而”。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
戍:守卫。
说:同“悦”,高兴。
乃:于是。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心平气和,平缓。
诚恳,反问语气。
委婉,平缓。
反问,语调略高。
较轻,有力而肯定
拉长音
态度诚恳,中速读。
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
反问语气
反问语气
语速承前
语气平缓,诚恳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因:依靠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一、善于利用矛盾。
三、善于揣摩心理。
(一)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七、总结
(二)叙事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而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八、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总结字词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13
(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古今异义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因为,表原因
连词,来
对,表对象
连词,又
连词,况且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词类活用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省略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倒装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焉用亡郑以陪邻?
(哪里要…,怎么…)
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A
本课验收
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D
本课验收
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D
本课验收
4、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C
本课验收
5、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本课验收
左传
编年
公羊传
谷梁传
7、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
② ;
③ ;
④ 。
本课验收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孝经》
《论语》
《尔雅》
《孟子》
十三经
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
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重在史事的陈述
重在论议
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共21张PPT)
《左传》
01-8-22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体会文言文的特殊性,积累文言字词句。
3)赏析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并体会《左传》
的语言特点。
*
第一课时
3
4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范读课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注意读音
1、氾南(fàn)
2、佚之狐(yì)
3、夜缒而出(zhuì)
4、共其乏困 (gōng)
5、阕秦以利晋(jué)
6、秦伯说(yuè)
7、逢孙(páng)
8、不知 (zhì)
*
练习朗读课文
7
看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晋为何围攻郑国?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郑伯怎样劝说烛之武为国效力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晋文公为何不向秦军进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8
9
课文内容结构图示
秦晋围郑
郑国危矣
怎么办
夜缒而出
说服秦伯
秦兵退
晋兵退
郑围得解
烛之武
介绍背景
出兵伐郑的原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秦晋联合的背景
一是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
二是秦国当时亦想称霸,急于对外扩张。
10
第二课时
11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朝济而夕设版焉
军:名--动 驻扎
夜:名--状 在夜晚
亡:使动, 使……亡
鄙:意动,以……为边境
远:形--名 远方
东:名--状 向东
封:意动,以……为边境
朝:名--状 在早晨
夕:名--状 在晚上
12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何厌之有?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厌通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13
14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那人
今:一般人的妻子
古:把……作为
今:认为
以为
行李
夫人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烛)辞曰 (3)(烛)许之
(4)(烛)见秦伯,(烛)曰……
(5)敢以(之)烦执事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7)(晋军)许君焦瑕
文言句式
1 判 断 句
(1)是寡人之过也。(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宾 语 前 置
何厌之有?
3.介词短语后置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省 略 句
15
16
一词多义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
表顺承,连词
把,介词
许
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答应,听从
赞同
约数
表处所
烛之武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从正面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尤其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此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烛之武
烛之武形象分析
17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18
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19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秦晋围郑
欣赏动画练习背诵
20
21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 “。”,“?”“!”〈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21世纪教育网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21世纪教育网 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赤壁之战》 名词作动词 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名词作状语 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捕蛇者说》 动词作状语 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 技》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 《卖柑者言》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 出处 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刻舟求剑》 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史记·陈涉世家》 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顾炎武:《文章繁简》 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 《左传·殽之战》 表假设
2.说
例句 出处 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21世纪教育网 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劝说
请说之 《墨子·公输》 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 《墨子·公输》 高兴
3.辞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21世纪教育网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 《史记·鸿门宴》 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21世纪教育网
4.鄙
例句 出处 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 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 洪迈:《方腊起义》 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浅薄
5.微
例句 出处 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史记·屈原列传》 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梦溪笔谈》21世纪教育网 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 《卖油翁》 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史记·荆轲刺秦王》 即使不是
6.之
例句 出处 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史记·项羽本记》 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韩愈:《马说》 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 《墨子·公输》 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 出处 释义
慎之! 徐珂:《冯婉贞》 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站》 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21世纪教育网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共21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2.相应对策: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三、说教法: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4.探究拓展法:适当补充《语文读本》中《重耳之亡》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四、说学法: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五、说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二)《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
一些事件。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感受到它的这一特点。
(三)相关背景:
出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图
(四)整体感知:
1.听读全文,纠正字音: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再次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④亦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古今异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动词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省略句
特殊句式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倒装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4.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四)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本文的结构,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人物个性。
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1.根据上节课概括的文章的结构,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2.根据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每组推举代表发言:
[明确]:
(四)探究拓展:学习《语文读本》中《重耳之亡》,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共31张PPT)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简介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氾南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秦军
烛之武
佚之狐
郑 伯
秦 伯
晋军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秦军
晋军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烛之武
佚之狐
郑 伯
秦 伯
晋 侯
子 犯
秦军
晋军
郑
秦
晋
函陵
氾南
烛之武
佚之狐
郑 伯
秦 伯
晋 侯
子 犯
说退秦军
逼退晋军
晋军
秦军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一、善于利用矛盾。
三、善于揣摩心理。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四、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吾君派吾来,意在劝君退兵。吾以
为亡郑于君好处不多也。越国以鄙远,
君无法统治也。获益多者,晋国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吾国将盛情款待君之
行李。君如派兵保护郑国,郑国将感激
不尽,财宝、美女任君挑选,不知君意
下如何?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越国以鄙远(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贰于楚( )
名词→动词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同上句)
贰于楚( 对……有贰心)
名词→动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夜缒而出( )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特殊句式
(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
夜缒( )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省略句
特殊句式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省略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倒装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倒装句
特殊句式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通假字
阅读训练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B
C
C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
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