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难点 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复习“一定”“可能”。 
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透明口袋,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该用哪个词语来描述摸球结果?(一定摸出红球) 
往口袋中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这样的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呢?(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黄球) 
揭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会不会发生难以确定,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活动体验 
摸球。 
猜测。 
(出示上述装有3个红球3个黄球的透明口袋) 
谈话: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以后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学生自由猜测。 
验证。 
谈话: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摸一摸) 
①明确活动要求。 
谈话:摸前先把袋中的球搅一搅,然后闭上眼睛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睁开眼看一看,并记住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如此,大家按顺序轮流摸球,一共摸40次。 
②明确统计方法。 
提问:怎样能记住每次摸球的结果呢? 
以前咱们用过哪些方法来记录?(画“√”、涂方块……)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记录数据的方法?(引导说出画“正”字的方法) 
怎样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呢?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相机出示“摸球结果记录表”,学生介绍。 
③明确分工。 
谈话:活动时我们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如1号记录,2号数次数,其余同学监督。 
④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记录的结果填写在“摸球结果统计表”里。 
归纳。 
各小组交流汇报统计结果,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 
提问: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我们再将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黄球的次数同样多,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少一些)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 到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讲述:这就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野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机会和摸到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不好?(记录简便、整理迅速)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填入统计表)可见用统计(板书: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袋子里摸球的?通过实验和统计得到了什么结论?(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抛小正方体。 
教师出示小正方体,在它的两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两个面上写“3”。 
猜测。 
如果把小正方体抛30次,那么“1”“2”“3”各字朝上的次数会怎样呢? 
验证。 
①明确活动要求:小组成员按顺序轮流抛小正方体,并记录朝上数字的次数。 
②在小组内明确分工。 
③活动体验:学生先分组实验,再统计结果,填写下列表格。 
归纳。 
①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将数据填入下表。 
②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 
③反思。通过这一活动,你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数字1、2、3朝上的次数差不多? 
拓展深化 
提问:如果让小一座座本朝上的数字都差不多,这个小正方体上的数字还可以如何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各小组先讨论该怎么放,然后用透明口袋装一装,再展示交流,最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总结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适时完善板书:统计与可能性) 
谈话:课后可同好朋友一起摸一摸铅笔,用实验的结果来验证刚才放铅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