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同步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5 08: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2.辽沈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这一论断源于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国共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C.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 D.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
3.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词所指的历史事件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优势
C.标志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主力
4.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下列史实发生在西柏坡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②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③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④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的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
A.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
C.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6.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或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此后在解放区掀起了广泛的土地改革运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B.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C.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
D.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
7.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会晤毛泽东,提出了谈判的原则是“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这一原则的实质是(  )
A.欺骗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 B.承认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引诱中国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8.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9.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在千里运输线上,奔流着一支史无前例的支前大军,材料表明
A.农民成为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 B.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反攻的胜利
C.农民推动了解放战争顺利开展 D.解放区中共的土地革命很成功
10.在中共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下列项中,与此吻合的是
A.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B.会后迅速展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
C.规定国家性质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D.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11.关于党的发展制度,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城市党的发展对象,主要应是产业工人,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学生”,强调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这规定
A.适应了党的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C.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理论基础
D.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12.近年来,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 “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共七册:《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12年颠沛的共和》《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1949年百年瞬间》。从书名中可见,编者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
A.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B.与政治的改革密切相关
C.与战争的影响紧密关联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13.1945 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东北局,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我党还从各解放区和延安调往东北2万名党政于部和11万部队。同时,国民党军队也相继攻占山海关、营口、本溪,接收了长春、沈阳、哈尔滨3个大城市。这反映出
A.国共两党联合接受东北日军投降 B.东北成为解放战争主战场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东北 D.和平建国面临严峻的形势
14.下列是江西某县少年詹庆良1949年9月23日的一则日记。今日听到人说:中国战争事情,有三大邻国来把中国劝和,解决两党战争。幸喜中党(国民党)主席与共党主席,姑念战争害民,退兵各守一方,各安各的子民。对此推断合理的是( )
A.三大邻国有误,应该为美苏居中调停
B.当时国共和谈,决定和平民主建国
C.作者深居乡村,获得外界信息迟滞,有限
D.日记所载不符史实,纯属作者主观臆造
15.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
A.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B.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
C.人民解放军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D.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
16.粟裕回忆:“这是一场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与蒋军在华东战场上一次正面的大规模较量,表明了我军的作战指导、指挥艺术、战斗技术和军队士气都大大高于敌人。”这场“大规模较量”
A.为北平和平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B.起到了扭转全国战局的作用
C.成为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D.挫败了国民政府的和谈阴谋
17.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华北人民政府统一华北、华东和西北三区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交通和军事工业的领导及管理工作,并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将东北和中原两区的上述工作也统一起来。这一举措
A.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的新形势 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C.有效贯彻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D.践行《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18.1944年,中国共产党在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同时,设计了一套备用方案,即准备在联合政府方案进拒绝时,单独成立解放区联合员会。”它将是地方性的联合政权,不是第二中央政府,但同时,又因为国民党政府必不承认它,故又是独立性质的地方政权。”该备用方案的提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国共两党实力的消长 B.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
C.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 D.国共作战方案的分歧
19.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白发,值得!”关于这三个战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D.标志着统治中国的国民政府覆灭
20.1946年底,在内战炮声中,“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出席大会的国民党代表占85%,此外是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和若干“社会贤达”。由此可见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崩溃 B.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C.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 D.国民党内部存在着李宗仁等反对派
二、论述题
2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5月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国民党集中了约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的实力,企图实现占领整个山东的目的。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华野向东北方向后退,诱敌深入,相机歼敌。前线指挥员粟裕分析敌情的变化,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定下“虎口拔牙”的决心;在战役指导上,果敢地采取了“中间突破”的大胆行动,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隐蔽地楔入敌人纵深,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分割包围,连续攻击,不给敌人以喘息整顿的机会。担任阻援任务的第2、第3、第7、第10纵队及鲁南、滨海等军区部队,积极牵制和阻击各路援敌,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
——摘编自《孟良崮战役》山东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概括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良崮战役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人的“重庆”之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和平、团结的诚意,在重庆谈判中获得的成就主要是,达成了《双十协定》,作出了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的决定,B项正确;重庆谈判并未解决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A项错误;达成建立联合政府协议的是政治协商会议,不是重庆谈判,C项错误;重庆谈判时中国民党并未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D项错误。
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因此“毛泽东充满信心地预计再过一年左右就可以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了”,故B正确;淮河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故A错误;国民党已丧失了美国的援助说法错误,故C错误;土地改革农民革命性提高不是该论断的根源,故D错误。
3.C
【详解】
材料是对渡江战役的描述,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C正确;A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排除;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是在辽沈战役时期,B排除;D是淮海战役的结果,排除。故选C。
4.C
【详解】
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以及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都是在西柏坡,C正确;毛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是在中共七大,当时是在延安,排除A、B、D。
5.A
【详解】
根据材料中所列抗战胜利、中苏结盟和毛泽东到重庆以及材料时间可知,报刊反映了当时民众希望实现和平建国,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完成,排除C;《双十协定》签订时间是在1945年10月,排除D。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的废除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并未废除土地私有制,因此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内容或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重庆谈判时期,蒋介石提出“政令、军令之统一”的本质是要坚持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故C项正确;AD两项不是本质,排除;蒋介石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不会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讽刺的1948年国统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局面,加重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成本,使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C项正确;社会秩序空前稳定与国民政府滥发法币、“法币”严重贬值等不符,A项错误;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减少了人们的收入,降低而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B项错误;法币贬值和金融秩序的混乱阻碍而非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D项错误。
9.C
【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三大战役得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踊跃支持,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广泛开展土地改革,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推动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故选C项;中共才是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而不是农民,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而不是战略反攻,故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而“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D项。
10.B
【详解】
综合题干材料相关信息,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后迅速展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B项正确;A项是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的意义,C项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D项是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的意义,排除ACD。故答案为B。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强调以城市和产业工人为党的主要发展对象,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适应了党的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A项正确;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与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不符,B项错误;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理论基础,C项错误;确立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不是党的会议,也不是关于党的发展制度的具体规定,D项错误。
12.C
【详解】
材料中的书名分别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对应,其所表达的史实都和战争的影响密切相关,故选C;材料中的每一本书所反映出的战争都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故并未体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排除A;甲午战争以前,并未涉及对政体的改革,故B项无法涵盖材料中的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排除;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持续不断地加深,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也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地深化,其并未体现出突变和渐变的交错,排除D。
13.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都出动力量占据东北,体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说明和平建国面临严峻的形势,故选D;“联合接受”的说法有误,排除A;材料内容不能说明东北成为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排除B;中共的工作重心并没有转移到东北,排除C。
14.C
【详解】
1949年9月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此时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被推翻,既没有三大邻国来劝和,国共两党也不是退兵各守一方,说明作者获得的外界消息迟滞有限,记录不实,故选C;当时没有三大邻国劝和,国共也没有何谈以和平建国,排除AB;“纯属主观臆造”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6月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指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但很快被国民党破坏,且不具有“转折”意义,故B项错误;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6.B
【详解】
根据“这是一场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与蒋军在华东战场上一次正面的大规模较量,表明了我军的作战指导、指挥艺术、战斗技术和军队士气都大大高于敌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孟良崮战役,该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与蒋军在华东战场上一次正面的大规模较量,表明了我军的作战指导、指挥艺术、战术技术和军队土气都大大高于敌人。起到了扭转全国战局的作用,B正确;此战役与北平解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项是战略反攻,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战略反攻的胜利进行,中共中央决定统一管理华北、华东和西北的财政经济,并准备逐步扩展实施范围,有利于接管城市,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的新形势,A项正确;中共中央统一北方财经的做法不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春天,C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直到1949年才发表,D项错误。
1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44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实力和国内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采用备用方案,即建立地方性的联合政权,说明国共两党实力的消长影响着中国时局变化,故选A;中国共产党仍然维护统一战线,排除B;1944年抗日战争大势已定,日本必然走向失败,且材料信息与抗日战场形势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关于战后国家建设的方案,不是作战方案,且材料也没有提到国民党的方案,无法体现“分歧”,排除D。
【点睛】
19.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通过三大战役我党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故选C;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排除B;渡江战役后攻占总统府标志着统治中国的国民政府的覆灭,排除D。
20.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国民党召开的“国民大会”是国民党一党召开的会议,没有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说明国民党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灭亡,故选B;国统区财政经济的逐渐崩溃、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失败都是国民党失败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AC;国民党内存在反对派属于国民党内的争斗,不是国民党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D。
21.示例:
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发布“五一"口号。口号提出“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口号倡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口号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五一”口号的提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详解】
根据题意要求,为展板内容撰写--份解说词,需要对展板内容进行剖析,发掘其中所隐含的关键信息,最后综合归纳。根据材料“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五一"口号就是在这样的时机发布的。根据“五一”口号部分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二)、(四)、(五)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二)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五)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这些口号都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综合以上信息可知: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发布“五一"口号。口号提出“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口号倡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口号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五一”口号的提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等等。
22.(1)党中央及前线将领的英明指挥;因时因地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胆识气魄与配合协同。
(2)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为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华野向东北方向后退,谤敌深入,相机歼敌”得出党中央及前线将领的英明指挥;根据“前线指挥员粟裕分析敌情的变化,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定下‘虎口拔牙’的决心”得出因时因地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根据“积极牵制和阻击各路援敌”得出人民解放军的胆识气魄与配合协同。
(2)根据“一举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得出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结合所学可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