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26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26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5 08: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
学习目标
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3.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4.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走进作者
赫尔曼·黑塞( 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亨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背景简介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题目解说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目的”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前提”是人们要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文本探究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文本探究
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文本探究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文本探究
不在于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怎样研读世界文学?
文本探究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此,我们如何理解?另外,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那么,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文本探究
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文本探究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中心思想
文章讲述的是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读书的目的是获得教养,读书的前提是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本文主要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1.构思精巧,条理清晰。
作者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指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进而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论述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最后针对当今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提出阅读杰作的建议。论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写作特点
2.方法灵活,论证有力。
①举例论证。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
②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第2段中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
写作特点
③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释得很具体,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即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写作特点
3.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
随笔抒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受,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作者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花费大量的笔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娓娓道来,强调读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哲理。
写作特点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B.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C.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D.秋天,我去公园看荷花,没想到荷塘里处处是残枝败叶,正大喜过望时,却意外发现在残枝败叶下,一朵粉红的荷花静静地开着。
D
当堂检测
解析: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句子的意思在失望时有所发现,应用“大失所望”。
当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D
解析:D项,语序不当。“充实”一词应移于“高尚”之前。
当堂检测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面大镜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吐哺,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和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镜子转变为凹凸镜:②____________________,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洞察秋毫而又见微知著,才能锤炼出思想之深度。
当堂检测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经典。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眼光,他其实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未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当堂检测
答案:①而个人的心灵则是一面小镜子;②阅读前人时;③心灵是凸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段文字介绍的是读书和心灵的关系。第①空,由前文提到的书籍是一面大镜子,后文提到的“心灵这面镜子转变为凹凸镜”,可知要补写的部分是说在书籍面前,人的心灵是一面小镜子。第②空,由后文“传诸后人时”的提示,可知本处补写的是“阅读前人时”。第③空,由前文“心灵是凹镜”对仗而得“心灵是凸镜”。
当堂检测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当堂检测
答案:古籍、修复、人才、不足。
解析:文段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太多的古籍需要修复,二是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不足。古籍、修复、人才、不足,这四个词基本能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