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 来 主 义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4.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走进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背景简介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却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的反动文人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逆流,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当时左翼文艺队伍中也有人受“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为了打击敌人,澄清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的种种错误思想和观点,鲁迅写了此文。
题目解说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层次结构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作者从“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5段):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6-9段):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第四部分(10段):总结全文。
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文本探究
①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这样写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这样,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使“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
②“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谈它们可以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文本探究
“送去主义”是由“闭关主义”演变而来的,表面上是所谓的“发扬国光”,实质上是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卖国主义。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仅“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作者针对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做出反驳说“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其中“磕头”“讨”“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将导致亡国灭种的悲剧。
什么是“送去主义”?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文本探究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文本探究
(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文本探究
(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文本探究
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地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内涵的?
文本探究
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是抽象的理论问题,作者运用比喻形象说理。“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以小喻大,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文本探究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第九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中心思想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写作特点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写作特点
3、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写作特点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恐怖(bù)
吝啬(lìn) 脑髓(suì)
B.缘故(yuán) 磕头(kē)
挑选(tiāo) 孱头(càn)
C.挖掘(jué) 蹩脚(bié)
阴功(yìn) 倘使(tǎng)
D.国粹(cuì) 玄虚(xiān)
仪节(yí) 譬如(pì)
B
解析:A项,“髓”应读“suǐ”。C项,“阴”应读“yīn”。D项,“玄”应读“xuán”。
当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学教材刻意“去鲁迅化”,不仅会抽空民族精神,还会浅薄、无知,在任何时代,中国人都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反思自己并观照现实。
B.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实际上也是对“全盘西化”的间接批评,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
C.不仅鲁迅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时代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
D.很多同学都深切地说,自己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惜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
B
当堂检测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将“抽空民族精神”和“浅薄、无知”互换位置。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移到“鲁迅的文学作品”之后。D项,语序不当,应将“深切地”移至
“体会”前。
当堂检测
3.下列有关《拿来主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接着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严重后果。“送去主义”的表现有送古董、送古画、送新画和送梅兰芳。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崇洋媚外,接着又形象地揭露了“送去主义”的两大危害:一是导致经济衰败,二是导致主权丧失。
C.文中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其中的“运用脑髓”即要善于思考,“放出眼光”即要善于鉴别,“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
D.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这三种错误态度是:①不敢接受;②全盘否定;③全盘吸收。
解析:C项,“‘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错误,应该是“要有选择”。
C
当堂检测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经典。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眼光,他其实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未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当堂检测
答案:①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具有很高的水准(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是开拓性的);②鲁迅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③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
解析:①处,前文肯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后文则强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所以此处应填写“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具有很高的水准”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后面的“但”字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故应填写“鲁迅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类的内容。③处是对前面的分析所作的小结,再联系后文,可知此处应填写“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之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