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改造我们的学习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肤浅 模索 零碎 发号施令 B.逻揖 兴趣 墙壁 等闲视之
C.详细 实验 规律 脆而不艰 D.辩证 现象 究竟 粗枝大叶
2.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椅”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3.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一只蚂蚁在爬墙,它三番五次跌下来,又三番五次重新爬,一步一步顺着老路往上爬……甲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乙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学得聪明些。丙问智者:“观察同一蚂蚁,甲、乙二人得到的启示截然不同,他们哪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人都对。”丙大惑不解:“对同一蚂蚁的同一行为,得到的启示的差异如此大,怎么会都对呢?
A.见贤思齐,要成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善于借鉴,失败后,应总结教训,寻找对策。
C.既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
D.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
4.下面对联或诗句分别写的是哪些历史名人?选出正确的一组( )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A.杜甫 白居易 李白 苏洵、苏轼、苏辙
B.诸葛亮 元稹 屈原 曹操、曹丕、曹植
C.屈原 诸葛亮 白居易 苏洵、苏轼、苏辙
D.杜甫 元稹 李白 曹操、曹丕、曹植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点出了这样几类党员干部: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把自学变不学;有的想起来就学一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拿学习来装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习碎片化、随意化,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我满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
党员干部必须马上改造我们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一些党员干部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只播放而不认真听,还有的钻空子、钻漏洞。因此,端正态度,真正把学习重视起来,是我们学习要走出的第一步。“真懂”就是要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错不在鱼和网,在于那个不能坚持的打鱼人。只有坚持不懈地“打鱼晒网”,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___①___。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时,要掌握其核心要义、思想灵魂,于融会贯通中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真信”就是要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是要完成一种转化,___②___。所谓转化,就是学习之后入脑进行思考,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进而接受。所谓升华,就是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这才算是真信。“真用”就是要化零为整、学以致用。系统化地学习,完完整整地学习,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B.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C.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曾在改革开放之初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借代 对偶 引用
B.顶真 比喻 排比
C.引用 排比 比喻
D.排比 借代 拟人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按要求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补恰当的语句,使语段文意贯通、符合逻辑。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①_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河道萎缩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生态保护工程得到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②____________。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③____________。
要求:
①处填一个比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根据语境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写一句收束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明确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个观点。其实,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也多次提到实践的重要性,请从《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找出一两句表现实践重要性的句子,并列举一两个你熟悉的例子证实实践的重要性。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査研究的具体策略。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1)B;(2)C
(3)①我们才能抓到“大鱼”;②变成一种升华
解析:(1)“真学”的引号和B项中的引号均标示强调。A项,标示讽刺和否定。C项,标示特定称谓。D项,标示直接引用。
(2)“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借代、对偶、拟人、顶真的修辞手法。
(3)①处,句式上,由上文的“只有……”可知,后文应填“才能……”;内容上,由“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和后文“抓到根本,抓住精髓”,可知此处应该是形象化的说法,可填“我们才能抓到‘大鱼’”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前文的“要完成一种转化”和后文的“所谓转化”“所谓升华”可知,此处可填“变成一种升华”之类的内容。
6.答案:①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③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7.答案:《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部分首句以及本部分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就提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比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这个真理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完善,王明等人在中国照搬照抄这个理论,结果遭到失败;毛泽东等把这个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实践,比如某位学习好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他的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就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8.答案:(1)C;(2)B;(3)D
(4)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
(5)①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解析:(1)材料三第一段中只是说“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这并不等于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2)A项,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一说的是“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只有材料二比较清晰地探讨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且材料一没有谈及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3)D项可以用来证明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A项的意思是,言语虚浮夸张,超出实际情况或自身实际能力,这样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强调用人的原则。B项的意思是,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要想让河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强调根基与源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C项的意思是,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污垢斑渍就不会留在身上;倾听坦率正直的批评,使错误行为得到纠正,就不会使自己受影响。强调了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以及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4)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相对清晰,主要按照常规的三段式结构行文,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本先在开头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与毛主席的观点,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观点;然后结合调查研究的现实从反面分析“为什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接着从三个角度阐释调查研究工作要讲究“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且作者是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证的,思路清晰。
(5)材料二告诉我们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且重点强调了调查研究应该注意的三个“性”;材料三强调要立足于现实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要学会使用更加科学的调查手段与研究手段等。